注:本文算是旧字新造,偶然翻出来做一些梳理。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1)

本图源自网络

1865年,南京被称为金陵

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在当时名为聚宝门(现名中华门)外的一片废墟上兴办了一座兵工厂,这就是金陵制造局。

如果说,前不久刚刚熄灭的太平天国战火净化了这座古城腐朽的腔调,那么,这个当时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的近代化企业机器轰鸣的开始,则拉起了江宁真正现代化的序幕。

历经百年风云,无论是寄托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美好愿景的金陵制造局,还是见证了王朝覆灭体制新生、龙虎相争九五至尊的这座城,从格局到气魄,从内到外,都显得腼腆而娇柔,骨子中有时还会透出一股子秦淮河畔的脂粉媚态。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2)

曾经,我游走于旧厂房中的时候,还试图嗅出当年的气息,整合出一张张气势饱满的画面,只是迷离于各种文化断层中,在绿树荫阴下,却感受到一丝恬静。

话说同样一片土地,当年,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如今,则成为艺术和创意的“灵感池”

这倒不能称之为嘲讽,而是那过于喧嚣的孤独里,我们在寻觅一些也许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东西。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3)

如今的金陵制造局,还能看到的古迹似乎只剩下了门楼。当然,怎么看都像是后来新造的。

门楼上的钟表已然停滞不前,像极了曾经的时光,不管是辉煌还是暗淡。作为本城人,我也是个过客,回眸看这十二刻度,我明知它只是摆设,却会称赞,它真是位出色的观察家。

时间或许永久定格,但人生不会。

“梦里不知身是客”,我虽然醒着,但也自我催眠,对世间万物变得慵懒。我亦步亦趋,走马观花,匆匆一瞥,未能拍案而起。如果说比较遗憾的是,自然没能看到夕阳的余晖洒在旧代厂房琉璃上的“时&光”交错。

可惜,我未能邂逅光与影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4)

就本市的高校数量而言,理论上,这里应该有很多的人文气息以及科技范儿,可惜不少人文气息都逐渐被大学城内学校周边的日租房吸去了精华,形骸枯槁,灵气尽失。

想来,那时候,我还比较纯良,尚不知【Day】不仅可以作为名词,还可做动词,甚至还能成为叹词、或者形容词!

科技范儿的体现也屡有难产遗风,我曾经去过一个据说是斥巨资打造的激发全市青少年科技兴趣的什么“科学馆”,我曾慕名前往,可是,身旁有不少家长慨叹:从底层到顶层,无处不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和低俗娱乐精神。

虽然整个建筑的内外部构造让我一度联想到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但越接近越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个味儿。

天底下徒有其表的东西已经有很多了,也不在乎再多一个。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5)

时过境迁,往事积聚,我有时会很不理解,为何当代社会把学历与文凭看得如此之重?这种对学历的向往固然没错,但似乎有些偏执——真的所有学科都需要读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吗?

过去的大政治家、大艺术家,可不见得都是象牙塔里考试考出来的。更不用说那些留下名作却没有留下名字的匠人们。

作品和经验有时比一张纸更重要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6)

随着我接触的人层面越发复杂,见诸事越是匪夷所思。有时候我们在一个位置呆久了,会习惯看苍穹浩渺,远观则无物,更不用说向下看

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依赖帝王将相,因为最末端的执行者,有时是一些更基层的人,很多伟大的奇迹,做着我们或许看不起的职业推动的。

这个世界可以没有金融,但绝对不能缺少农民,我很早就在一本书里读过。

在金融场上,我遇见过太多的“衣冠禽兽”,他们全身闪光,多了几分傲骨,少了很多踏实,满口胡诌、唾沫横飞、下口千言、离题万里。他们会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努力,却忘了这只是时代、行业和公司自带的“金字招牌”赋予的能量,一旦离开这个场,一无是处。

我们这个时代就是频频出现这样的怪圈。企业一方面喊着没有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又引入一些徒有其表的“职业跳槽人”。“职业跳槽人”无法在一些名声显赫的“大厂”中谋生后,就带着被镀金的从业经历去诓骗一些HR,给企业带来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山会海,然后逍遥而去。

有时,我觉得这些企业招人不是来用的,而是门面的摆设。今天对风投说我们引入了几位博士后、明天对政府发展基金申请补贴时说新入了多少行业其他高端人才,只差没有把“诈骗”写在脸上。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7)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对一些浮在空中的表面光彩过于崇拜,就像曾经的“1865”,今天的“1865”,只有一个壳,而内在空空如也。

有些人,也许没有什么过高的学历与文凭,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接触的东西也都是肤浅的,也许他们看到的接触的“第一手资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与快递小哥的交流,有时就能第一时间获知企业更为实际的经营情况,这比上市公司公布粉饰的财务报表靠谱多了。

我有时会对呼啸涌来的信息保持敬畏,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它们是不是真的,社会事件有可能只展示了一个局部,你却以为是个整体。这实在是太恐怖了。社会是一座金字塔,有时在社会的底层,我们才能看到金字塔的平面,这才是真正的奠基。

事实上,当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远没有原来料想的那么美好,才会越加珍惜现在的岁月。人在世,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毕竟,少了谁,地球都照样滴溜溜地转着。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8)

如今的时代,如果说一张纸就能牛逼哄哄,这实在是太可悲了。

有时偶尔低低头,我们才能看见路边被人遗忘的硬币。

既然提到钱,我们就必须意识到由农耕时代跨转到科技时代,社会弥漫着对方向感与目标度的恍惚,也让往昔华贵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扭曲为”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数字成为财富地位学识涵养等的第一标签时,各种明暗规则就百花齐放万家灯火,建立在贪欲与情欲上的无数挑逗使得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阿猫阿狗都蠢蠢欲动。

自然法则告诉众人,基因编码的初始设定使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或许难以突破智商的上限,但至少可以努力提高下限;而浮世众生中的更多粗鄙蠢笨、聪明机灵之人,则随时随地傲娇地不断突破着底线来彰显自己生来与众不同。

生物的进化历程与丛林法则从古至今一直作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9)

我们时常会听到周围有人慨叹,我们对该包容的选择了决绝的驱赶,对不该包容的选择了谄媚的纵容。

这个年代,我们在网络看到了各色口音的人,逻辑混乱地表达着某些含糊不清的内容还自以为是,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就当前的人口基数,并结合”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一卓越理论,各个年龄段都会涌现出各类人相互攻讦,给局内人与局外人增添无数烦恼和”快乐“。

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变得麻木。

当回顾小几年前的接连两场地质灾害时,便会发现,同样都是生死相隔,人间地狱之状,第二次的关注度明显不如第一次的,根源就在于第一次地毯式轰炸的”唤醒“让所有参与的个体都进行了类似于透支的”过度消费“。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10)

有些社会学论著说这是个浮世,在浮世中生存,必然将遇见或深或浅的起伏。

我们不知前方是否有巨大的冰山或者脚边有缠人的水藻,我们用笔画粗略地记录着身处其中或真或假的一切,也许只是舒展下当丁点儿复古的情怀,也许只是为了以相对清晰的思路试图苟活于浮世,但更为重要的,是希望时刻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远航的时候,你虽然知道目的地大概在哪个位置,却不知道何时在何处会遇上怎样的风暴,人生这种旅行,会经历不同的事,我们只能选择随机应变,而不是过分刻意谋划。

成功总是伴随着一种孤单,但初衷绝不能是为了成功而成功,成功是由无数个细小的进步与修正后从宏观层面看再判断的。

所以,做好每一步比过分苛责大目标的达成要更容易且心安理得

年末最后一天随笔(写在年末的一些碎碎念)(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