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磟碡干娘”

作者|王河北

上世纪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们老家,麦收时节,普遍使用一种用来轧脱麦粒或轧平场院的农具,圆柱形,用石头做成。农具名字叫“磟(liu)”,学名“磟碡(liuzhou)”。事隔多年,“磟碡”到底是谁发明的,已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当时在生产力落后的农村生产队,因没有像拖拉机、农用三轮、脱粒机,收割机这样的大型农机具,“磟碡”发挥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它毕竟取代了用棍棒砸麦子或谷物的重体力劳动时代。

故乡情散文大全(首发抒情散文我的)(1)

每年芒种之前,也是“磟碡”登场之时。老百姓开始忙着收割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好场地之后,先人工整平,泼上水,然后撒上麦秸,似干非干的时候,恰到好处,老牛便拉着“磟碡”,在场里不停地旋转,一遍一遍的碾压,一直到把场院压平压实,才算完成。老牛累得直喘粗气,“磟碡”转动时间长了也会摩擦生热,摸上去狠烫手,它们也和勤劳的农民没有两样,只是不会说话罢了。它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承受着一切。他们就是千万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的真实写照。

等到麦子进场了,“磟碡”又要开始紧张的忙碌了。老牛拉着它,麦场上不停地舞动着身躯,一圈,两圈,无数圈的重复着,直到麦粒从麦穗上碾压出来,只剩下麦秸,才肯罢休。

说起这“磟碡”,我和她还真有一段缘分,她是农民麦收的见证者,更是我家伤痛的一个记忆,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故乡情散文大全(首发抒情散文我的)(2)

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种习俗,也是一种迷信,上世纪60年代,因为生活、卫生、疾病等原因,孩子成活率较低,经常夭折。为了让孩子长命健康,要给孩子找一个干娘冲一冲。据我所知,和我同龄的人,都认了干娘。那时,我家家里穷,又属于“黑五类家庭”。因为父亲是“右派”,当时的那种形势,母亲想:给孩子认谁当“干娘”,村里的乡亲们都会受到株连,何必连累那些善良朴实的兄弟爷们儿呢?所以连想都不能想。我身子弱,有些发育不良,母亲怕我有个三长两短,狠担心,便下决心,非要给我找一个干娘不可。有一天,母亲和其他社员正在生产队打麦场上翻场,轧麦子,外姓的冯云山大爷,正驱赶着老牛,拉着“磟碡”,在轧麦子,母亲便灵机一动,何不给孩子认“磟碡”做干娘哩!等到轧完了场,别人都走了,只剩下母亲和我,母亲便告诉我说:“孩子,以后这个“磟碡”就是你的干娘了,快来给干娘磕头!”,因为年龄小,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意思,只感觉到很好奇,就趴到“磟碡”前面,磕了四个响头,算是认她做了干娘。母亲脸上笑了,可当时有谁知道母亲心里的“痛”!人家的孩子都有“主儿”认了干娘,唯独我的孩子要认“磟碡”做干娘。心里感觉难过和委屈呀!母亲还特别嘱咐我,千万不要对外人说,怕外人笑话,以免人家看不起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性的,“磟碡”也不例外。认“磟碡”做干娘,成了我孩提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后我每每上场里去玩,我都要看望我的“磟碡”干娘,总要和“磟碡”干娘玩上一会儿,悄悄地说说话,甚至骑到“磟碡”干娘的身上,好像现在的孩子趴在父母的身上骑大马的那种享受,在“磟碡”干娘怀里撒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懂事了,才知道这其实是一段自家的屈辱史,也才真正理解了母亲为什么要给我认“磟碡”为干娘的原因。轧麦的时间又到了,“磟碡”干娘又被拉着上场了。此时此刻,我的心好疼啊,“磟碡”干娘和我的母亲有着多么相似的命运呀!辛苦地劳作,冒着酷暑,翻场、轧场、拾掇场,每天枯燥地重复着同一样工作。我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我的母亲和我的“磟碡”干娘。

故乡情散文大全(首发抒情散文我的)(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土地和场院,都分给了各承包小组和农户,农具也都分了。那个时候我正在外地求学,村里发生的变化不清楚。等回到家里,听母亲说,土地、场院、农具都分给农户啦!我只惦念着我的“磟碡”干娘。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一定要找到我的“磟碡”干娘!凭着记忆,我飞快地跑到生产队的老场院,但眼前的景象已面目全非。老场院已被耕种起来,成了农田。原来放农具的两间草屋也不知去向,我的“磟碡”干娘原来就在草屋门外边放着,而如今却无了踪影!我悄悄地挨家挨户去寻找,但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乡亲们都说不知道,后来听说让外地一个收“磟碡”的人给偷走了。我好生埋怨我的母亲,没有给我照顾好“磟碡”干娘!但当时,我更痛恨可恶的贼,夺去了我的真爱,只留下我对“磟碡”干娘的不尽思念。我的心在哭泣!“磟碡”干娘,你到底去了哪里?我已经考上高中,父亲也已平凡昭雪,重新回到人民教师的工作岗位,母亲精心耕作的责任田绿油油一片,肯定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一家人的好日子刚开头,您却“丢”了!孩子好想念您,还没等孩子能够为您尽孝,您却离我而去!我为自己不能兑现对“磟碡”干娘的承诺,而后悔不已。

故乡情散文大全(首发抒情散文我的)(4)

弹指一挥间。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随着大型农具收割机的出现,“磟碡”轧场的时代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每天早晨在居住的社区林荫小路边散步的时候,偶尔还能看到有的人家,门旁还放着“磟碡”把门。我的心底在隐隐作痛,又想起了我的“磟碡”干娘,更想起了那个“磟碡”轧场,争秋夺麦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磟碡”干娘,不管你身处何方,有一个痴情的孩子都会永远记起您!记住您!挂念您!!

故乡情散文大全(首发抒情散文我的)(5)

王河北,男,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志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于《鲁北文学》、《德州日报》等报刊及《德州作家协会》等网络平台。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下载“齐鲁壹点”app

主创及编辑:王河南等编辑团队

投稿信箱:599268545@qq.com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