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1901-1980),江苏海安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大教授、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等。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被前苏联学术界誉为中国三大语言家之一(王力、黎锦熙),与王力、游国恩、杨晦并称北大中文系四大一级教授。
早在上世纪上半叶,魏建功看到读书人查字,抱着《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翻来覆去颇费周折,便构想编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实用”的语文工具书。
五四运动后,推行国语,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国语运动中,年轻的魏建功写出数本音韵学专著,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1928年,他在老师钱玄同的举荐下,加入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并任七名常委之一,负责编辑《国语旬刊》,时年27岁。他讲授的《声韵概要》,与胡适《中国文学史概要》、沈兼士《文字学概要》,并称北大中文系“三大概要”。
抗战胜利,魏建功又被派往台湾出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大力推行国语,以清除1895年“马关条约”后日本文化的殖民影响。1947年他在《大公报》发表的《国语辞典论评》一文中指出,“我们没有客观描写语言形态的工具,时常把声音的成分,拆散或沉埋在字典里……我们该从新工具的产生解决这问题。”于是,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他约周祖谟、金克木等北大同仁,商量编纂一本新型的字典献给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大家一致认为此举功莫大焉!
魏建功草拟了《编辑字典计划》,提出“以音统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的总体例,并将未来的小字典定名为《新华字典》。在编写过程中,力避旧字典注释“某,某也”陈陈相因的老套子,体现“规范、科学、实用、便捷”的新特色。1953年,通过以魏建功为主编的编委们的分工合作和共同努力,中国第一部《新华字典》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新华字典》初版至今,修订12次,发行达4亿,是中国乃至世界图书出版、发行史之最。它倾注了先哲们的心血,凝聚了几代人的汗水,在2004年第10版修订说明中这样写道,“修订中我们认真研究了1953年原版的风格特点,对比参考了历次修改版本,在加强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同时,特别注重保持原书的简明性和实用性。”这充分肯定了1953年初版的奠基之功和不朽勋业。但遗憾的是,《新华字典》未像《现代汉语词典》在扉页写上吕叔湘、丁声树两位先哲的名讳那样,也写上“魏建功”三个字以示敬意。
至今尚健在的106岁的人瑞、语文大家周有光先生,在10年前魏建功百年诞辰之际,讲过“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的故事:“文革”后期,欧洲最小国家摩纳哥的国王来到中国,赠送中国一部《摩纳哥百科全书》;中国回赠摩纳哥国王一本《新华字典》。足见《新华字典》的历史地位和非凡价值,代表了当时中国字典的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