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大智慧,他和乾隆之间的纠结打闹,其实有非常微妙的政治含义,富含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技巧,是今天职场生存的重要借鉴。

首先,必须纠正题主一个大错误,清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庙,家道昌盛的汉大臣的政治谢幕叫做完美收官,不叫倒台。拿着工资,顺利退休回家抱孙子,儿女继续做官,这个不叫倒台,还在任上,或者刚刚交班就被皇帝定罪抄家,清算收拾,子子孙孙发配充军的,这个叫倒台。

清朝历史上,那种立下过汉马功勋,荣耀满汉的大臣多了去了,然而最后平平安安活到死的,没有几个,惨不忍睹的例子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鳌拜、曹寅、明珠、索额图、隆科多、年羹尧、和珅......

我们再来看张廷玉、首先,不管乾隆怎么折腾,最终还是让他配享太庙了,其次,张廷玉的子女——

张若霭,雍正十一年中式二甲一名进士,选庶吉士,入直军机处,历任汉军机章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入直南书房,谥文僖。这个大儿子比张廷玉死得早,以前张廷玉没死的时候,是他搀扶着自己的老爹上朝,而且乾隆要他直接世袭他老爹的子爵、伯爵的爵位,可见乾隆有多离不开张家人。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张廷玉已经76了,他向乾隆申请退休,这个时候乾隆很不爽。

乾隆爷为什么要不爽呢?因为在清朝,能干的封疆大吏很多,但是干职业秘书干得最好的,用起来最顺手,最可以信任的就是张家人了。突然换人,乾隆不习惯。

其次,这个从小就很骄傲的皇三代还是有自尊心在里面——你伺候我爹就好好的,怎么到了我这里就使唤不动你了,你是倚老卖老么?

而政治上,历来只有皇帝我摆布你们大臣,哪有你们大臣牵着我皇帝鼻子走的道理。

令乾隆更没面子的是,张廷玉在请求退休的折子上说:

“以世宗遗诏许配享太庙,乞上一言为券”。

意思是,嘿小朋友你不要忘了哦,你爸爸当时说了的哦,我退休了你们家要给我分个干股哈。

即便是这样,爸爸的老伙伴,还是劳苦功高的,于是乾隆都允许了。

但是张廷玉居然没有去谢恩,而是让自己儿子去了。

乾隆觉得面子被人当坐垫了,于是决定要修理张廷玉,这个其实只是决定修理而已,乾隆肚量也没有小到小肚鸡肠。然而好死不死,朝中协办大学士汪由敦知道了,赶快通风报信,张廷玉于是赶快跑去谢恩弥补。结果其实乾隆还没正式下旨,于是更是愤怒,觉得几个老家伙联合起来玩我呢,于是彻底革去张廷玉爵位。注意只是革除爵位,工资还是照发的。

张廷玉于是主动申请:

“年衰识瞀,衍咎自滋,伏乞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意思是,少主子,我确实老眼昏花,办事糊涂,不配拿你们家干股了,你处罚我吧。

其实从这一回合来看,张廷玉的操作是相当稳的。

首先,作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直在中枢的重臣,张廷玉是独一无二的。和皇帝的关系,地位和荣耀,权力,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不是好事,老而不死是为贼。

康熙早期的中枢重臣明珠,索额图挂得很惨,这个张廷玉是亲眼目睹了的。

雍正早期的中枢重臣,还是拥戴有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也不得善终,这个张廷玉甚至是亲手参与的。隆科多,雍正还喊他舅舅呢,说让滚蛋还不是就让滚蛋了。

那么荣耀一时的张廷玉自己官位已经最高了,自己儿女也跟着享福了,在往上进步已经没有空间了,要再争取进步空间,就只有让乾隆下台,自己做皇帝了。

张廷玉不会不明白一个道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尤其是在中国封建文化,高度中央集权的背景下,真的是一着不慎就全盘皆输。而张廷玉又属于是清流,不是大贪官,没有什么不良爱好。你一个人都这么完美,道德楷模了,又有这么大的拥戴之功,光辉是不是把我皇帝本人也盖过了?

秦朝大将军王翦出去打个仗都不断提醒皇帝——诶你不要忘了赏赐我家里那些地和金银财宝哦。这其实是提醒皇帝,我其实眼光不长远,就看得到吃喝嫖赌这些世俗爱好,对于称王天下,没有想法。这样皇帝才放心。

张廷玉呢,一辈子见得多了,你权力再大又能怎样,能干的过爱新觉罗家族?你再能干又怎样?还不是鸟尽弓藏。所以一切都是浮云,平稳落地,全家保命才是最大的胜利,所以其实他也是希望顺利退休,不贪恋权势,不谋求君临天下,免得那一天一句话不对被皇帝给抄家了,那么一辈子的辛苦都白费了。

更何况张廷玉在朝中不可能没有对手,鄂尔泰这些人巴不得早点让自己滚蛋,这个张廷玉是知道的,不能挡住后人进步。

然而读书人出生的张廷玉好个名,其实就是希望自己放弃权力的同时,能够争口气,就是求个配享太庙的资格,说白了就是为自己一辈子求个盖棺定论的荣誉,为子孙后代求个名分。同时很有可能也是卖个破绽——我这么清廉,有这么多朋友,不是为了自己夺天下,二就是读书人爱名。我希望忠于你,你能给我一个忠君爱国的认可。这个明明就是在示弱和卖萌,在求乾隆。

但对于年轻老板乾隆来说——你帮了我爸,又不是拥戴我上位的恩人,我没看到你为我做多少贡献,只看到你倚老卖老,你又不给我卖力,却还想着要我给你名分,凭啥?

说实话,在任性且自尊心极强的乾隆面前,张廷玉稍微有一点沟通不到位,就容易给人一种倚老卖老的感觉。而张廷玉因为特别谨慎,所以有时候谨慎的言行和回避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傲娇自大的误会。但是做到他这个地位上了,他只能选择谨慎,因为言多必失,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被人扭曲利用,打压治罪。所以,张廷玉在骄傲的乾隆面前演苦肉计,是最稳的。

乾隆十五年二月,皇长子永璜逝世,张廷玉又一次要求告老还乡。

张大爷好死不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呢?因为他经历过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他知道这中间有多血腥残酷,而皇子逝世,册封太子这些事情必然引起很多矛盾,自己身处高位想要独善其身,不表态装睡是很难的。不参与吧,政敌得势拥戴有功,那么新皇上台处理自己的家人后代,参与吧,难免给现任皇帝形成揽权夺势,觊觎皇位的嫌疑,怎么做都是错。

康熙这么伟大的皇帝,立储都搞得那么差劲,死伤那么一大片,乾隆自然是没有他爷爷的睿智的,而乾隆和他儿子的关系也很让人头疼。

首先是永琏,这个是雍正,乾隆都喜欢的皇子,从小就秘密立储了。然而身体不好早逝了。

接下来就选择了永璜,然而又要选人家吧,乾隆又经常吐槽人家,无奈压力过大,活活被乾隆吐槽死了。

如果说张廷玉还年轻,那么可以等着乾隆继续选皇子,吐槽,换,选,吐槽,换,无奈张廷玉已经七老八十了,跟着乾隆这么折腾,一着不慎可能就被拖下水,自己一辈子已经荣耀够了,没有必要再争这最后一下子,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张廷玉其实想趁这个机会卷铺盖跑路,见好就收。

乾隆很愤怒,让他把配享太庙的那些大臣的人的名字抄几遍,好好想一下自己配不配。

其实乾隆真的很可爱,他都已经处罚责怪了张廷玉了,张廷玉也说我不要配享太庙了,但是乾隆还在问他,你配不配,其实说明乾隆心里面还是想把这个资格发给他的。但是之所以这样怪他,三个原因——

1. 还是要做给满朝文武看一下,我是皇帝,我总不能被你牵着鼻子走。

2. 对张廷玉有更高的更完美的要求,觉得他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诸葛亮一样为自己家族流干最后一滴血,毕竟我们都把你当自家人了。

3. 你和鄂尔泰斗就好了,我可以清闲两天,你走了,鄂尔泰天天跟我要这要那,你在旁边养老看热闹,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然而老张知道,你们爱新觉罗家族今天表面上把我当自家人,其实就是让我七老八十了还在当权力的棋子,明天就可能把我打来吃了,这种例子多了去了。以往没有立储我还可以陪着你玩,现在你们自家人要搞事情我弄不好就会被拖来垫背。

同时乾隆其实不是不知道张廷玉再跟自己耍小聪明,所以内心有些被人看穿了,看透了的不爽。

单地说,就是我表面上爱你那么深,你却对我不认真。

张廷玉在清朝的地位(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是如何倒台的)(1)

于是张廷玉又上书请求——干脆就别让我配享太庙了。

这就比较牛逼了。意思是,干脆也啥也不求了,你放我平平安安回家就行了,爷不陪你玩了。

老油条其实就是在表示——我爱你爱不起,怕你哪天蛮不讲理。

同年七月,张廷玉儿子张若澄“匿丧赶考”,牵连张廷玉。高宗决定收回三代帝王对张家的一切奖励,以示惩罚。

乾隆扳回一局——得不到的就要毁掉,让你知道你是我的人就不可以随便跑掉。

从这里,我们其实一直看得出来,表面上,张廷玉一直在躲乾隆,一直在提醒乾隆——我不想干啦,我特别不想玩权力的游戏,做权力的棋子,我就是贪恋那点虚名啊。

而乾隆也一直在打击张廷玉——这些个荣誉你丫也配?你走了我短时间找谁来制衡权力?

而张廷玉也表示——真的不配啊,不想做棋子呀,老了干不动了,赚够了输不起了,你放过我吧!

表面上也就是如此不愉快了,但是实际上呢?

张廷玉的大儿子,二儿子逐步顶替张廷玉的职位,三儿子犯了欺君大罪,但是没有服刑,而是捐官继续入仕。而乾隆二十年,也就是1755年四月,张廷玉去世。乾隆将其配享太庙,谥文和。清朝最高的谥号是文正,第二就是文和了。

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乾隆有一点点骄傲得变态,就是依赖自己身边的股肱之臣,喜欢他们斗来斗去,自己居中调和,也喜欢他们分开来吐槽对方,拍自己马屁,他对张廷玉是依赖的,然而张廷玉老了,看淡了,不陪自己玩了,乾隆自然是很不爽的。

1750年,就在张廷玉去世前五年,也就是张家全家老小在和乾隆耍赖撕B苦肉计最激烈的这一年,乾隆生命中注定要依赖的另外一个人出生了,他不信邪,费尽心思,陪伴着这个骄傲的少主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见证了清朝的全面腐朽,当然自己最后也逃不过命运的魔咒和权力的绞杀,他就是——

张廷玉在清朝的地位(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是如何倒台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