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农民画(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沙画背井离乡?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沙画背井离乡
不离不弃农民画(上)
作者|梅晓民
大红大绿农民画,画坛灿烂一枝花。
不离不弃常相伴,传承民间俗文化。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站干部,我与秀洲农民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情缘,无论是组织创作还是亲自参与,我都会满腔热情地去对待,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回顾这一段经历,至今仍感到很有意义,现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与农民画作者初次接触
大约在1988年左右,我在建设乡文化站上班,郊区文化馆要搞一次农民画创作比赛,袁谷人老师找到我,要我组织本乡的作者参加。那时我对农民画一点概念也没有,便去乡中学和中心小学动员老师和学生先画出来再说。不久就有老师和学生送来了自己创作的作品,我看了下,里面画的人不象人,动物不象动物,嘴里虽然连声说好,但心里却十分的疑惑,这种象小孩子涂鸦般的的画交上去能被采用吗?又想,既然作品有了,不管怎样先交差再说吧。不想一交到文化馆,袁老师就对教师马云松的《春风》和学生陈培忠的《篝火晚会》有了兴趣。《春风》画的是一棵大树,在繁茂的树叶间,有无数的眼睛,据他解释,这是鸟的眼睛,袁老师评论说,用鸟的眼睛来表达春天,很有创意,结果这幅画得了优秀奖。陈培忠的《篝火晚会》更加夸张,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许多人在围着一堆火跳舞,这些人没有脸,也看不出身上穿的是什么衣服。有人看了后批评说,画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算什么农民画,简直是在丑化农民。但袁老师却说,农民画就是要打破常规,只要作品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就行,这幅画也得了奖。后来,我看到缪惠新画的同样题材《八月十五夜》,画得比陈培忠更加夸张,人物更加变形,却得到了外国朋友的青睐,在老外眼里成了由普通农民画的毕加索式名作。
建设乡中心小学美术教师沈康,曾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我动员他也试着画农民画,他起初对我说,这种画我画不来的,一点也不讲究立体和透视,太夸张了。但后来他试着画了几张,却也意外地得了奖,尝到甜头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入地画起农民画来。由于各种原因,马云松和陈培忠后来没有坚持下来,袁谷人老师至今还感到惋惜。而沈康由于坚持了下来,已取得到了许多收获。
二、创作歌词为农民画喝彩
1993年,我创作了歌词《嘿!农民画》,歌词是这样写的:“别说咱农民只会耕田种地捏铁耙/捏住那画笔照样能在白纸上面任挥洒/虽不懂二维空间也不论七章八法/却赢得中外画家一个劲地夸。刚洗尽满脸的汗水抖落满身的泥巴/八仙桌上铺开了昨天开始勾勒的那幅画/祖辈们传承下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咱们的手中焕发出青春光华/嘿!咱们的农民画/她是那画坛上一支灿烂的奇葩/她是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歌词经傅尔宁老师修改谱曲后,由郊区文化馆舞蹈队排练,参加了嘉兴市第三届“南湖之春”文艺展演和嘉兴市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文艺会演,获得了创作奖、演出奖,后来又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音乐舞蹈节优秀创作奖,并入选由浙江电视台和嘉兴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艺术片《南湖之春》,在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节目播出。
三、参加农民版画培训班
1995年,郊区文化馆决定开办由文化站站长参加的农民版画创作培训班,这鉴于多种原因,一是辅导老师袁谷人的专长是版画,曾在国外获得过“中国青年版画家”的荣誉;二是文化馆有辅导乡镇文化站干部业务的义务,三是乡镇文化站干部除了组织开展活动外,应该具有一门艺术的专长。四是让青年农民长期参与农民画创作有一定的困难。
除了我以外,参加这次农民版画创作培训的文化站干部记得还有洪合乡王雷荣、新塍镇陈培明、王江泾魏海泉、油车港杨跃兴、步云乡张桂芳、新丰镇高金祥、大桥乡金赴勇、竹林乡李琳琳、蚂桥乡俞福贤、八字乡归国良、曹庄乡陆培林、凤桥镇范毓萍等。
培训班在农林局招待所的会议室进行。袁谷人老师也不多讲话,只是给每人发了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让大家先在白纸上画“小稿”。大家基本上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感到很新鲜,但也大都没有捏过铅笔作画,一时想不出应该画点啥,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袁老师就启发大家,要充分发挥想象,比如农村里种田、拔秧、割稻的场景,养羊喂猪、养鸡养鸭时的情景,还有结婚、上梁、赶集、过年过节等生活场景,都是创作素材。大家似有所悟地拿起铅笔在纸上乱画起来。袁老师则在每张课桌间来回巡视,觉得有人画的稍有意思,就在边上作重点启发:“这里再加个人,那里再画只鸟,画面就生动了”。
我觉得这样的培训班跟教小学生乱涂鸦没有区别,就怀着好玩的心情画了起来。首先画了一个老婆婆和一个小女孩(估计其他的人也是从画人开始的),袁老师过来首先鼓励我画得不错,然后问我,她们在干什么?就象写文章那样,画画也要有主题,有中心思想。受到启发后我想,老人喜欢看电视,就画了一台带天线的老式电视机,祖孙俩在看电视。想想这样好象过于简单,又画了一张雕有龙凤及松鼠采葡萄等吉祥图案的老式大床,墙上挂着丰收的稻穗和玉米,地上叠着一袋袋大米,说明这是一户十分富足的人家。袁老师又过来鼓励我,画得很好,画面基本成形了,但人物有点呆板,不够活泼,再动动脑筋。我想到了老人都喜欢看越剧,便在电视机上加了一个戏剧人物,老奶奶坐在藤椅里开心地一手拿茶杯,一手按遥控器,小孙女则挨着奶奶坐着,一副开心的样子。又在空白处添上了电风扇和小猫,五斗橱上添加了花纹,使画面更加充实。
小样出来了,下一步是要放大样,就是要将本来画在八开纸(那时还没有A4纸这种称呼)上的样稿放大并复制到石膏版上,这对没有一点美术基础的我们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便想办法到复印店里按石膏版的尺寸将小样放大,并将放大在多张纸上的图案拼起来,一幅按要求放大的画稿就成了。这个“创举”得到了袁老师的表扬,并感叹“办法总比困难多”。
下一步是要将画稿拷贝到石膏板上,这道工艺没有其他好办法了,只得采用原始方法用蓝色复写纸复制。接下来是根据复制的线条用画笔重新描一遍,使得画稿黑白分明,然后就可以使用雕刻刀刻制了。刻制石膏版画是一件苦差使,因为边刻边要将留在版上的石膏粉沫除去,正确的作法是用小号刷帚扫除,我们觉得太麻烦,便直接用嘴吹,而且是边刻边吹。这样一来,直吹得自己满头满脸不说,也吹到边上的人满身都是白色,大家都成了白头翁。
画稿刻好后,下一步就是将画拓印下来。拓版前先将石膏板用刷子刷干净,再刷上一层清漆,目的是不让细小的粉末拓到纸上。然后用橡皮滚筒在石膏板上均匀地滚上油墨,再将一张合适的白纸覆盖在上面,用夹子固定,并用拓包上下捶拓,或在纸上使劲地磨压,使油墨均匀。中途可稍微打开一点,观察是否印实,如觉得不够均匀,可在局部补上油墨后继续磨压,直到满意为止。待自己觉得磨得差不多了,就小心地揭开画纸,用图钉按在墙上晾干,直到这时,一幅版画作品才真正大功告成。袁谷人老师要求我们每幅作品拓印10张,直拓得我们手指僵硬,浑身酸痛。
看着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版画,大家都很欣喜,忙碌了五天,功夫终于没有白费。在休息的时候,大家七嘴八舌地评论起来,你说我画的鸡会飞,我说你画的人比鬼还怕。曹庄陆培林画的狮子象是一副被老虎吃光了肉的骨架,大桥金赴勇画的蜈蚣风筝比人大了好几倍。大家都乐得哈哈大笑。后来经袁老师、张觉民等评选,金赴勇的蜈蚣风筝得了一等奖、陆培林的狮子得了二等奖,袁谷人老师还对大家的作品一幅幅地作了点评,好的好在哪里,不好的又不好在那里,还应该作怎样的修改,说得大家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四、多幅作品获省、市展出
有了这次的创作经历,我对农民版画的创作也有了一点经验,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参加了几期文化站干部农民版画培训班,在袁谷人、陈玉峰及张觉民等老师的点拨下,创作了几幅还算“说得过去”的农民版画,并在省、市各级美展中展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奶奶爱看越剧》:1995年9月20日市《文化联谊报》发表;并先后入选1995年10月浙江省第三届耕耘者书画展和1996年嘉兴市第五届“南湖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展;1997年3月10日又在《南湖晚报》发表。
《老来乐》:创作这幅画前,文化馆组织去西塘采风,我在烧香港街看到了一对老人在窗前休闲的生动画面,创作时,这幅画面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便一气呵成了这幅作品,1995年10月入选了浙江省第三届耕耘者书画展。
《小巷春雨》:画面截取的是一群小学生撑着雨伞,经过一条长长的弄堂,高高兴兴上学去的情景,住在楼上的一家,妈妈在给小朋友梳头,楼下的老奶奶正将小孙孙送出门,整幅画面透露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在取题目的时候,因为大家急着要赶回家,都取好了自己作品的名称,而我却迟迟定不下来,陈玉峰老师也在一旁催了,我就顺口取了个《上学去》交了差。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和陈玉峰老师商量,还是叫《春雨》吧,陈老师想了想说,在前面再加两个字:《小巷春雨》怎么样?我一听立即赞成。这就是后来在展出和发表时有两个名称的缘故。该作品1997年省《群众文化》杂志发表;并先后入选1998年浙江省文化馆(站)、群艺馆干部美术摄影书法展和2002年全国版画之乡版画邀请展。
《放牛》:创作这幅画曾费了一些周折,当时我在构思小样时,稿子只画了一条牛,张觉民过来看了看说,多画几条,还要画上放牛郎。我便一发不可收地画了一大群,在刻石膏板的时候,我数了数牛的数量,竟有41头,就开玩笑地对张觉民说,都是你的馊主意,刻得我手指头都不能弯曲了。后来这幅作品先后入选了《'1996浙江版画展》和1996年10月浙江省文化站干部美术摄影业务大赛以及1997年浙江省“春风”农民书画比赛。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至今仍挂在秀洲区政协会议室的墙上。
《无限春光》:这幅作品是在培训班上出小稿,带回家刻石膏板,再小心翼翼地拿到文化馆拓印出来的,1998年入选嘉兴市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
《小村演龙》:2000年入选浙江省版画展;2001年1月获得秀洲区《“新秀洲奔向新世纪”农民画大赛》优秀奖;2005年8月入选浙江省第五届体育美展。袁谷人老师对我的这幅习作记得最清楚,在2014年区政协书画联谊会上还向我提到,这幅作品有前途,但要好好修改,不然太可惜了。
2001年11月18日,秀洲区隆重举办首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其中一项活动是《秀洲区农民版画展览》,王店镇有冯云青、谢建良、陶生云、杨建华、余福贤和我共6人17幅作品参展,其中我的《上学去》、《小村演龙》、《放牛》均入选。
五、创建农民画创作基地
2002年,秀洲教文体局下发了《关于创建农民画创作基地和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各镇至少创建一个农民画创作基地、全区中小学校都要成为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我经过调研,感到王店镇有创建农民画创作基地的能力,就是选择地点有点费脑筋。当年3月,我拟出了第一个方案:地址放在镇政府二楼中间会议室或西会议室,墙面陈列我镇农民画作者获奖、出国展出的作品,作品按原件复制并配镜框。室内利用会议桌作画桌、再购置一台描图桌、十几块画架以及画笔、颜料、纸张等绘画工具,这些绘画工具平时可放在仓库里,举办培训班时再搬过来。在师资来源上,可聘请区文化馆美术干部为辅导老师。计划发现、组织、培训本镇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农民画爱好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基地搞创作,大致安排在基地成立时举办第一期培训班(约5月底),10月份举办第二期,若遇到有创作任务,可随时增加培训创作时间。不想这个方案遭到了领导的反对,理由是这样一来镇政府内进进出出的人太杂,既不安全也影响办公,还是到外面去选地址。辛辛苦苦草拟的方案被否决了,我的心里有点郁闷,便将这件事搁了下来。
2003年上半年,局里开始过问各镇的创建情况,我只得打起精神再拟方案。我考虑首期培训班的对象是老年体协书画兴趣小组,这次的地址选在镇老年体协的二楼,地方小是小了点,凑合一下还是可以的,领导也同意了这个方案。本想就此打算开班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折。我在动员镇上两所幼儿园的教师也来参加培训班,和兴乐幼儿园园长孙建琴、夏娟芬接触的时候,她们极力撺掇我将基地放在她们幼儿园里。理由是兴乐幼儿园创办不久,需要宣传,而她们的幼儿教师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高建英老师已经在区文化馆组织的农民画培训中出了成绩,她们会想办法腾出教室开办培训班的。下午到镇幼儿园了解情况时,园长寿佩琴竟也有这样的想法:到我们这里来办班吧,我们会全力支持你的。我听了非常感动,终于有人大力支持我的工作了。
王店镇上就两所股份制幼儿园,在师资和生源上的竞争有点激烈,大家都想能办出成绩来吸引幼儿入园,她们的这种精神令我十分欣赏。经过权衡,我决定将基地放在兴乐幼儿园,理由是地段好,离文化站近,老师们又有一定的农民画基础,能尽快出成绩。而镇幼儿园虽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地址有点偏僻,在办班学习和请辅导老师等方面有很多不便。基地定下来后,我带着歉意向镇幼儿园园长寿佩琴作了解释,她倒也十分理解,并承诺会派幼儿老师参加培训的。
2003年7月4日,王店镇首期农民画培训班在兴乐幼儿园如期举行,学员除了该园的9名幼儿教师外,还有老年体协的蒋赞成、杨德元、张军、计中和等,镇幼儿园也派出了数名幼儿教师前来参加。在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玉峰、朱建芬和朱琴华三位老师的耐心辅导下,参加培训的学员从一张白纸到各自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真正实现了一个艺术创作的飞跃。
培训班结束后,在得到兴乐幼儿园孙建琴和夏娟芬两位园长的支持后,我将幼儿园排练室布置成农民画陈列室,里面放着请建设木器厂制作的图画拷贝台和十多块图画板,墙上挂着学员们创作的农民画,象模象样的王店镇农民画创作基地就这样成立了。我还以王店镇文化站的名义,十分郑重地向陈玉峰和朱建芬两位老师颁发了“王店镇农民画创作基地辅导老师”的大红聘书。2004年下半年,在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后,我又举办了第二期农民画培训班。通过这二次培训,学员们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成绩也不断涌现。
取得最多成绩的自然是兴乐幼儿园,而最具成就感的是园长孙建琴。2005年,她的《村长的一天》获得秀洲区“保先进、促廉政”农民画创作金奖。2009年,又以一幅《荣辱进民心》获得了“秀洲·中国廉政农民画大赛”一等奖。其次是该园幼师高建英,她的《七闲》入选2003年《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邀请展》;《为民除害》获得秀洲区“保先进、促廉政”农民画创作二等奖和“秀洲·中国廉政农民画大赛”三等奖;《芝麻开花节节高》入选2005年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展·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并获得浙江省第二届乡镇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银奖;《一年更比一年红》获得2006年嘉善黄桃节“沪浙农民画家描绘新农村”创作比赛入选奖。夏娟芬的《送戏》获得秀洲区“保先进、促廉政”农民画创作优胜奖;杨玲芳和周群分别以《扎稻草》和《放学路上》获得了2004年嘉兴市《税收与民生》农民画创作优秀奖;王嫣未和宋华芳也以《凉夏》和《西红柿熟了》分别在区级得了奖。此外,镇幼儿园姚沈英的《拉横机》和老年体协计中和的《曝书亭里风光好》同时入选由区文化馆出版的《秀洲农民画优秀作品集》画册。这些成绩的取得,使王店镇农民画创作基地有了一定的名气,也将王店镇的农民画创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