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知识,不仅要从书中学习,还需要自己真正去体验,才能印象深刻、增长见识、开阔心胸。
孩子是吸收知识最快的年纪,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比成人更加强烈。
所以,经常出去玩和总是待在家的孩子,在以下几个方面,会有明显的差距!
1.经常出去玩,大脑发育快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有这样的描述:婴儿一出生,他们大脑中负责社交的部分,就已经开始运行了。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对刚出生孩子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孩子在看运动着的玩具时,大脑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玩具对大脑并没有产生刺激。
而当看到神情不断变化的人脸时,孩子的大脑立刻活跃,而活跃部位正是对应社交的那部分功能。
这说明,孩子这部分功能在刚出生时就已经被激活,他们对与外界交流已经做好准备,就等待着不断开发使用。
大脑的发育源于脑神经细胞的增加,从出生开始,脑神经细胞就根据需求不断形成并传递信息。
其中,孩子大脑发育的神经细胞,在3岁前呈指数型增加,6岁达到最高值,之后便慢慢减少,趋于稳定。
影响神经突触增加的要素,便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元化外在刺激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经常出去玩孩子,他会处在一个新鲜的环境,接收到的外在刺激要比待在家里的孩子多得多。
他们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吃到各种口味的食物,这些都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加速大脑的运转和发育。
而那些长期宅在家里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人和事情都是固化的,甚至长期面对着电子产品,所以他们的大脑所接受的信息来源比较单调和固定,突触也得不到应有的刺激。
但大脑和机器零件一样,用进废退。那些长时间用不到的神经元,有可能会退化,严重的甚至会消失,神经元突触越减越少,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危害很大。
所以,经常出去玩,孩子的大脑会得到更多的刺激,也更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2.经常出去玩,眼界见识广
很多孩子喜欢宅在家里看书,觉得书中的知识很丰富,但不管书中的知识如何丰富,还是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果想要深入透彻了解其中的道理,还需要自己真正观察和实践才会更加了解。
宋代诗人陆游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描述的人和物再美好,也没有亲眼看到、触摸到的更加真实和鲜活。
带着孩子出去玩,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在社会中进行实践,让孩子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感受书本知识与真实活动之间的区别。
带着孩子出去玩,也可以避免孩子总是“纸上谈兵”,理论知识了解得多,但是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只有真正进行实践,才能了解真正的社会和自然,才能有开阔的眼界。
那些早早见过世面的孩子,大多心存高远、志向远大,不会成为“井底之蛙”。
3.带孩子出去玩,更有利于社会交往
经常出去和同伴一起玩的孩子,在玩耍中,可以与别人一起沟通和学习,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能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和交流能力。
带孩子出去玩,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今后整个人生都自信满满,遇到问题时,也会找到合适的人去沟通,这样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而喜欢戴在家里的孩子,平时交流的对象大多数只有父母和老师,交流的内容也很有限,这样可能就会慢慢变得不爱说话,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也会浑身不自在,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总是待在家里的孩子在长大之后,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沟通,甚至陷入死胡同不可自拔,导致悲剧发生。
所以,多带孩子出去玩,他们能体验到更多世间的美好,心灵世界更大,眼界更加高远,心胸越宽广,人生舞台也会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