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语出《后汉书·郭玉传》,形容医生医术高明,现在常用来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说话一针见血是不容易的,现实生活需要一针见血。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的人 “装瞎”,对问题视而不见,顾左右而言他。有的人则“兜圈子”,绕着问题打转转,不中靶心。

敢于一针见血,离不开“好视力”。医生扎针,找准血管是前提。“好视力”,即独立思考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工作中,找准问题才能看到现象背后的异常、问题背后的问题。

说话犀利一针见血的人(说话要敢于一针见血)(1)

敢于一针见血,缺不得“硬脊梁”。血管找准了,但心理素质不过关,往往就会扎偏。做到一针见血还得有胆量,敢于坚持真理。秦二世时,赵高把持朝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曾指鹿为马,群臣或“莫敢言其过”,或随声附和,贻害无穷。

面对存在的问题,是圆滑世故,还是直陈利弊,正是考验一个人是否胸怀坦荡、无私无畏。“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讲真话考验勇气,讲尖锐的话更需要勇气。

敢于一针见血,少不了“老茧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凡能做到一针见血的医生,都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苦练和日积月累的临床经验。谈论问题一针见血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在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反复打磨中历练出来。实践就是磨刀石,在实践中砥砺前行,刀口就会越锋利。

作者:朱永杰


责任编辑:小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