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俗话说:“不立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需要依法治国,一个企业需要诚信经营,而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着祖辈对后代们的希望,更是对后辈们言行的引导与鞭策。

何谓家风、家训?具体而言,“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所谓的“家训”,则是指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

▲ 平阳文明塔

家风、家训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是一个家族代代相的体现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好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影响、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家风的力量在于明事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致良知,是治家治国、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好的家风、家训也就是一个家庭的优秀传统。它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和见诸文字的家规、家训、家范等,由家庭成员的身体力行来世代传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精华所在,智慧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家风、家训的教育和弘扬,其意义极为深远。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3)

▲ 清康熙年间-平阳地图

平阳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平阳的一些名门望族,积淀了丰厚的家风、家训资源。平阳家风、家训深受儒家文化浸润,深受以永嘉学派-平阳学统为代表的温州学术思想的启迪,既具备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基因,又带有鲜明的平阳地方特色。

历史上的平阳文化名人、名门望族他们的家风、家训均各有特点与各具时代特色,足以启迪与引导后人思考。下面选取几例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叙述如下。

北宋:陈经正、陈经邦之崇儒家风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4)

陈经正,北宋温州平阳县乐溪(今鹤溪)人,理学家,字贵一。陈经邦,字贵叙,亦字贵新,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终迪功郎。他们是平阳学统发端者。因慕伊洛之学,陈经正、经邦与兄弟经德、经郛四人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著名理学家程颐。兄弟四人中,以陈经正、经邦较为著名,在程氏众多弟子中,陈经邦、经正能在《二程全书》中多次被提及,可见兄弟二人为程门弟子中之佼佼者。尝谓“盈天地间皆我之性,不复知我之为我”。平阳学统自陈氏兄弟始。

后他们学成归来,创建南雁会文书院,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温州大儒孙衣言在《瓯海轶闻》中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久兴,陈氏兄弟能……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5)

陈氏兄弟南雁会文书院的创办,促进了平阳的读书风尚,一振平阳的学统文风,加快了儒学文化在浙南的传播。清代宋恕在《重修会文书院序》中所言:“吾邑宋时文学称盛,陈先生兄弟受业河洛之门,归筑书院雁山中,大昌厥学,和者纷起,而科名亦振,有一科至二十余进士考,何其盛也。”这是说,陈氏兄弟创办书院之后,平阳科举勃兴、英才辈出,到了南宋时,平阳开始有“小邹鲁”的美称,推究其源起,二陈兄弟创办南雁书院实在功不可没。

陈经正、陈经邦兄弟之所以能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著名理学家程颐门下并创建平阳学统,这与他们的家族的家风关系是分不开的,据北宋温州大儒许景衡《陈府君墓志铭》载。乐溪陈氏为当地大族,他们的曾祖父陈文济博学而好文,为州里所推重。祖父陈宗伟田产丰厚,仗义疏财,宗儒而却佛,“家多资,度岁费外,尽以奉宾客.....邑之俗喜佛,豪民多弟侄,则畀于浮屠,以并其所有。大父深病之,每以为宗亲戒。故于今,凡陈氏子弟皆儒学,无一人异趋者,吾大父之教也。”另外,北宋大儒杨时写为经邦、经德之父《陈君玉墓志铭》也详细介绍了其为人善行。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6)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陈氏家族从其曾祖父陈文济开始,就崇尚儒学,博文好学,闻名于温州,在平阳当地很有声望。祖父陈宗伟为人忠厚,善于理财,田产丰厚,仗义疏财,对培养子孙后代求学上进非常注重,其有九个孙子经德、经郛、经正、经邦、经世、经言、经纶、经辨、经猷,均为儒者。其中经正、经邦、经德、经郛四人为大儒程颐门下,而经正、经邦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平阳学统的创建者,他们为平阳历史上儒学传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见其家风对陈氏兄弟的影响巨大。2012年,陈经正、经邦兄弟被评为平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

南宋:周勉“一门四进士”苦读家风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7)

周勉,字明叔,南宋平阳崇政乡睦源(今青街)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官教授、奉化县丞、太学正,终知邕州。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周勉从学于温州大儒陈傅良,是永嘉学派中很重要人物,他精熟于《春秋》,跟随止斋多年,是协助老师整理成《春秋后传》一书助手,且学有所成。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春,周勉与从父周茂良、兄弟周励、周劼,乡人蔡任、孔炜,陈子式,韩漪等赴行在应省试,同科登进士第。本科平阳县考取八人,周勉的周氏家族就占据一半,而且兄弟三人同时高中进士,创造了平阳县科举历史上奇迹。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8)

“一门四进士,叔侄同登科”,被传为一时美谈,实属历史罕见,后周氏又有弟侄子孙多人考取文武进士及释褐,荫补入仕途者,有周博、周希俊、周履常、周效、周文郁、周杓、周栋、周自介、周熙夫等十多人。这也是周氏一族的历史上荣耀。

科考三子同登科,家族之荣耀。周勉与兄周励(字仲敏),弟周劫(字幼谨)同年登第。老师温州大儒陈傅良尝寄周勉父周宣义诗曰:

营营浮俗赝还真,孰与传经妙入神? 一榜及看三子贵,数椽能忍十年贫。自将弧矢书闾史,便使冰渊诵小雯。家学如君今有几,殷勤罗拜我何人?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9)

此诗见载于陈傅良《止斋集》卷七,赞扬并勉励其父培育《三子同科》,周宣义三子;仲敏、明叔、幼谨,同年登第。周氏在南宋平阳是个望族,据山门郭岙修于道光九年(1829)《周氏宗谱》载,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周氏始祖周欲纳为避安禄山之乱,从陕西经江西饶州乐平县迁居横阳县睦源,建家立业,繁衍子孙,已有1260多年历史。横阳五代更名平阳,这也是目前平阳历史上有族谱记载的最早迁入氏姓大族之一。周氏在居住睦源400多年后,凭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大力培育家族子弟求师问学,在南宋庆元年间开始发迹。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0)

据陈傅良此诗所揭示的内容,周勉的父亲周宣义在培养子女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周宣义只是个宋代闾巷的一个小吏,其职务卑微,却眼光远大,很早就把周勉兄弟送到大儒陈傅良讲学处求学问道,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培养儿子门的成才,“一榜及看三子贵,数椽能忍十年贫”。若没有父亲周宣义的付出与坚持培养,就很可能没有周勉兄弟的成才,教育是个百年大计,对于一个家族而言,一位父亲的远大卓越见识决定了家族的命运走向,使陈傅良深为感慨,“家学如君今有几,殷勤罗拜我何人?”他对周宣义所作所为大大称赞与深为褒奖。

其后,周勉诗书传家,家学深厚,其家族一门三代进士,其子周自介,字无逸,宋理宗绍定己丑(1229)文进士。孙周颥,宋度宗咸淳戊辰(1268)右科(武)进士,知武冈县。

元代林元彬: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1)

林元彬(1298-1362),字文卿,号梅轩处士,元代平阳州人,世居昆阳岭门。年少好学,广求知识,信守承诺,明达事理,交友谨慎,非君子不与交往。治家甚严,讲究礼法,对上辈很孝顺。因他父亲去世早,母亲悲哭过度,以致双目失明,他即设卧桐于母亲身旁,亲自奉侍多年,直至母亲去世。

林元彬性情淡泊,乐善好施,不追求名利。元至正十四年(1354),平阳发生瘟疫,生病者甚众,乡里人不敢来往。林元彬见义勇为,亲自带药前往医治。遇到零丁孤苦、无人照顾的病患者,就抬到自已家中医治。他还分粟赈济给没有粮食的人,并设粥食救济难民,救活百余人。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2)

林文卿出身仕宦之家,高、曾祖父皆为朝延命官,独他赋性耿介,不迎合时意。虽饱有才学,但不入仕途,逍遥于山乡林间,悠闲于尘外之趣,隐居以终其身。高祖林勋,官任宋漳州府通判;曾祖林仲觉,登宋孝宗淳熙八年武科进士,主管琼州安抚司公事;祖父林俨夫,字望之,道州知州,人称“怡堂”先生;父渌翁,字太玉,入元为建宁教授,历建德推官。

林文卿身处在蒙元外族统治乱世之际,林文卿无意官场,隐居平阳生活,乐善好施,过着超凡脱俗的“神仙”日子。“重然诺,寡言笑,以与时义牙,不仕而隐,工鼓琴,暇则抱琴往长林曲水间,作《秋鸿操》一曲,观者以为神仙中人。”其一生的大部分光阴正值元末乱世,“不仕而隐”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3)

林文卿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明代文学家苏伯衡的《苏平仲集》里,林氏家族在平阳当地为名门望族,其祖上均为官宦,古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林文卿其人行孝积德,乐善好施,其家族渊源留长,必有福报。林文卿其子林世光,字彦晖,是个读书人。孙林与直,从学于元代平阳学者孔旸。洪武八年(1375),林与直以岁贡进入国子监当监生,并师从崇德(今桐乡)贝琼及新城刘绍,后被明廷任命为山东蒙阴县主簿、江西弋阳县主簿,著有《古诗选唐》六卷。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4)

明洪武十五年(1382)与二十一年(1388),明翰林院太史苏伯衡先后来两次平阳作客并寓居岭门清泉庵,后在他的《苏平仲集》中留下诸多有关当时平阳诸多“世家巨族”的人物记载。林与直与之交好(介于师友之间),苏伯衡对林家或林与直的记载也很多,其中就有《林氏族谱序》《梅轩处士林君碣铭》《洁庵集序》《听松楼记》《古诗选唐序》等。这些描述勾勒了元明之际平阳人的生活实况,承接、印证了南宋时期平阳的人文辉煌。

明代郑思恭:孝义之家 以身殉国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5)

郑思恭(1566--1646),字允之,号太和居士,明代温州平阳人。万历四十年岁贡。万历四十七年为永康训导,迁湖广兰山教谕,遂乞休归,晚年居故乡二十馀年,闭门著书多达26种。有《南雁山志》五卷、《东昆仰止录》八卷及《园居时令纂言》四卷等。

郑思恭家族是个书香门第,世家大族。曾祖郑恩,原居江口(今鳌江),岁贡,郑恩任福建建安训导。致仕归里后常以钱粮接济贫苦无告的乡亲,很受乡人尊敬与爱戴。祖父郑文夫,正德五年浙江乡试举人,中举后,有人劝他去当官就职,他说:“双亲已经年老体衰,若我去为官后那有机会整日奉养他们?”不久父亲去世,他哀伤削骨,很长时间不能走出困境,不久便形容憔悴而去世。所著有《东江集》《北游谩咏》,明、隆庆《平阳县志》载其事。至其父郑应祥时,从江口迁徙到县城坡南居住,郑应祥善于卜易,自署其居竹屋为“文君僻处”,以晋隐士张膺为榜样。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6)

郑思恭从小就接受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传统,其父好友应德成(金乡人),是个阳明学者,曾任广西桂平县令,为官清廉,著有《春秋源流纪略》、《古今名臣言行鉴录》等书。挂冠归里后,思恭向他学习与求教学术思想,攻读不倦,深得其学术要旨。明、万历四十年(1612)岁贡。授永康训导,在任期间设会课,捐官奉置办祭品,赈贫生,驿宰丧不能葬,赠以银两,因此深得永康人民尊敬与爱戴。念其父年迈,思恭屡次归省探望,迟迟不忍离去。后迁升蓝山教谕,遂辞职回乡侍奉父亲终身。思恭在世时,浙江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特为建坊,额题“师儒侍养”,以表扬他的孝心。其父其父郑应祥得思恭承欢,直到90岁才去世。

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后清兵入关,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次年,先是“扬州十日”再是“嘉定三屠”“江阴屠城”,1646年两浙失守。满清统治者对汉族施行圈地、剃发和屠杀等民族高压措施,遭到各地汉人反抗,平阳一带爆发民众起义。剃发令下,这对于继承汉人传统教育的郑思恭来讲,简直是奇耻大辱,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都维系在这一缕头发上了,他悲愤之极,而又无可诉说,乃作《客窗论世》、《见危长啸》二书,以明忠义之志。为保持气节,最后仿效伯夷、叔齐,绝食而死。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7)

远近的士大夫听到消息,纷纷作挽诗以寄托他们的哀思和景仰之情。后人编为《南海鸣义集》以志纪念。该书在清文化高压政策下已无所存,仅在永嘉王志彪的《玄对草》中留下三首。摘录如下:“谁为朝廷存冠履,广文先生一冷官。凤凰去后台犹在,江鹤归时月已寒。久拼弃屣一青毡,早赋归来彩服翩。孝子之门忠骨劲,肯教剃发乞余年,昆阳山里盛薇蕨,歌罢吞声洒碧血,多少腰金拖玉人,几多国士殉幽节。”诗中对郑思恭为抵制满清政府野蛮的剃发令不屈服,维护其民族大义,为保持气节,绝食而死的评价极高。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8)

另有清代的梅调元挽郑思恭诗:“一官掌故赋归欤,八十余年万卷书。箧里农经抄草本,案头尔雅注虫鱼。埋头岩石方肥遁,搔首乾坤又革除,长寝一生心事毕,门人谥议定如何?”郑思恭,一位明末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殉国志士!!!

现存有“师儒侍养”牌坊位于平阳县坡南街带谷桥上首,面南而立。是为坡南人郑思恭而立。故亦称郑思恭牌坊。牌坊南面匾额刻“世沐恩光”,北面匾额刻有“师儒侍养”。牌坊由花岗岩青石结构制成,4柱3间楼式仿木结构。通面宽5.5米,高6.5米,牌坊上部设仿木斗拱, 拱底用悬柱承托,坊为悬山顶式,屋面雕有瓦垅,作出筒瓦式样。每柱前后有石抱鼓,每根柱头上置石刻狮子一尊。坊额正背面装有青石镂空雕成的龙、凤、狮、麒麟、人物等饰板。是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存留至今,供人瞻仰。

清代:张南英家族 儒学传家风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19)

有清一代,平阳科举不兴,在1644-1911的267年间,全县仅有3名进士(不包括外徙),十几位举人,而张南英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家族也出现了张南英父子五人“一门尽雅士,父子皆能诗”的文学传家现象,被温州地方文坛传为一时佳话。

张南英(1702-1773),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平阳县城西郭(今平阳昆阳镇西门)莲池巷人。张南英从小聪颖过人,才学出众。于清雍正十年(1732),张南英中乡试(举人),十一年(1733)考中进士。乾隆三年(1738),分发贵州。历任瓮安、平越、清平等地知县,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有为,“皆有政声”。但他无意仕途,任职期满即归返故里。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0)

张南英辞官返乡后,时任县令青浦徐恕重视平阳文教传统,聘请他与幕僚孙谦(钱塘人)共同修纂乾隆《平阳县志》,历时一年多,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成书20卷,共计50余万字。据载,时人对此方志的评价很高,“事增文减,体裁整密(翰林编修杭世骏)”;“博而覈,详而不滥(温州知府李琬)”。这是平阳清代继顺治、康熙《平阳县志》之后的第三部县志,为保存与延续平阳地方文脉(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修纂《平阳县志》完成后,县令徐恕又聘请张南英为平阳龙湖书院山长,主讲龙湖、崇正书院。此后张南英又被聘请到慕贤西乡十二都西塘文溪书院任教,他以年近花甲之躯,翻铁岭走荒郊,为培养平阳仕人子弟不辞劳苦。后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文溪书院,在张南英主讲时称盛一时。”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1)

张南英能诗,著有《中亭集》,今已散佚无存,后人辑其存诗成《渠西先生遗稿》。其诗多游历之作,怀古遣兴,别抒怀抱。亦有酬别闲居之作,写得清逸恬淡。民国《平阳县志》选录其诗五首。其中《与古州蔡司马时豫话鸣山》诗:“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敞贤关。旧家零落衣冠冷,故国迢遥梦寐还。七载乡人瓯海外,月明一遇锦江间。”其诗风清丽明快,可见一斑。蜀人蔡时豫祖籍平阳,与张南英同官贵州。此诗充满思乡之情,曾一度传诵,脍炙人口。

张南英有四子,元品、元器、元吾、元启。在张南英其书香门第、仕人家族的熏陶之下,皆能继承其父家学,均以儒学传家,俱以诗名世。长子张元品,字上可,号“筠斋”,诸生,善书法,著有《莲池诗抄》(佚)、《庚申集》;次子张元器,字大可,号“潜斋”,贡生,著有《潜斋诗钞》、《橘庄草稿》、《船屯渔唱》,另有《二乐堂集》(佚);三子张元吾,字人可,号“穆斋”,诸生,著有《桐窗吟草》(佚),四子张元启,字正可,号“兰畦”,诸生,著有《兰畦诗抄》。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2)

晚清大儒刘绍宽在其《厚庄诗文续集》中曾道:“吾乡道(光)咸(丰)以前,绩学能文之士,颇不如前代。盖自清沿明制,以四书艺取士且数百年,兼以地处偏隅,科目不振,士人习于贴括之学,遂皓首矻矻,不能自舍,无暇再治他业。间或为诗歌文辞,皆于场屋委顿之馀,分其精力而为之,故根抵皆不甚深厚。虽乾(隆)嘉(庆)以来,海内经师鸿硕辈出,而吾乡阙如。”刘绍宽所说的是,清代平阳科举不振,道咸之前,平阳诗歌著作虽存留较多,总体质量并不高,张氏父子的作品跻身其中,却是文采斐然,让人耳目一新。其次子张綦毋(元器)则更是东瓯诗坛翘楚,民国《平阳县志》评其诗:“在清代乡哲中可一二数”。民国著名先贤黄光也盛赞曰:“有清学者,低首斯人”。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3)

张綦毋,原名元器,字大可,号潜斋,张南英次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岁贡生。授训导,著有《二乐堂集》、《潜斋诗钞》、《船屯渔唱》、《橘庄草稿》、《张潜斋先生诗稿》。少时曾从钱塘桑调元学诗,所作古近体诗气魄雄伟,不同俗流,乾隆时东瓯诗人无能望其项背。清同治年间,潘衍桐编《两浙輶轩录》,评其诗“独以气魄胜,落落自豪,同时瓯中作者,莫能与之比肩”。稍后平阳诗人苏椿有题项维仁先生(今鹿城区人)遗稿的诗:“郑公三绝擅高名,一代华才举室清。堪叹瓯东三万户,潜哉之后独先生。”

如今,在《平阳地方文献丛书》首辑推出的文献中,平阳清代先贤、儒学传家风的张南英父子的诗合为一集,以《潜斋集》(外三种)命名,由平阳诗词学会张奋先生点校。与《南雁荡山志》和《龙湖书院志》等已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民国王理孚家族:家风家训 福泽后人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4)

王理孚(1876—1950)先生,字志澄,又号海髯,平阳鳌江人。近代鳌江近现代城镇建设的开拓者。从学于大儒刘绍宽。宣统元年(1909)夏,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1912年以后,历任平阳县参事、鄞县知事、浙江省议会第三届议员等职。一生主要的业绩是开发南麂岛与主修《平阳县志》。曾集资2万元建立南麂岛渔佃公司,置船护航,筑沧浪草堂,苦心经营20年,使南麂岛由寥寥数十人的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建制乡。1917年卸任鄞县知事后,致力发展乡邦工商实业。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5)

王理孚先生的造福乡梓的义举与超拔智慧,还体现在对家族建设和后代培育的远见卓识上。“王氏家训”是王理孚治家智慧的集大成,它为浙南王氏家族的鼎盛发达和人才辈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内驱力。先生的先人来自永嘉场(现龙湾区),到其父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通过王理孚的自强不息的奋斗与努力,使其家族重新崛起,在民国时代后期与现代,已经成为浙南平阳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之一,其教子有方,人才辈出,为乡人所景仰。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6)

“家庭不以勤俭自励,不自艰难处着想,未有不败者。予非劝汝曹一味节俭,特用钱之际,宜思来处不易耳。予亦不望尔曹他日作富家子女,能如今日之衣食无虞,予愿足矣。特望尔曹各作端正之人,自强不息,不见毁于乡里,至于事业之大小成毁,所弗论也,汝曹勉之。” 这是1935年是王理孚先生六十寿辰,寿辰前一夜,在家人为他举行的庆生家宴上,他语重心长地对全体家人说了这番家训,并被记录成文。这段家训无疑是王氏一生阅历的结晶,也蕴含着历代名人家训的精华。

王理孚先生有六子、三女、十六个男孙和八个女孙。后辈中人才辈出,其中第三代中就有三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家能出这么多的人才与他们父辈爱国爱乡的谆谆教诲、幼承庭训不无关系。同时个人认为,也是与他们前辈造福乡梓,而福泽后人也是有关系的,再通俗一点说,就是好人家有好福报。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7)

王理孚先生六子都学有专长,不乏毕业于民国时期国内各大名校。长子王载昌(1894-1949),字东明,毕业于北京国立陆军军需学校,曾任浙江省防军军需处处长。次子王载彤(1901-1944),字文弨,也作文川,从浙江甲种商业学校(现浙江工商大学)毕业,是著名商号“王广源”经理。三子王载栻(1912-1983),字抱冲,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四子王载友(1914-1951),字孝于,上海法学院法律系毕业。五子王载桓(1916-2000),字小同,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六子王载纮(1918-1997),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原轻工部高级工程师。

三女--长女王丹凤(1907-1979),次女王栩凤(1920-1969)浙江大学农学院经济系毕业,石家庄市统计局科长。小女王凤阁(1927-1963)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毕业。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8)

第三代男的行第为“孙”字,长孙王孙仑(1927-1971),毕业于上海医学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次孙王孙奂,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三孙王孙冏,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四孙王孙尹,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工程师。五孙王孙羽,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六孙王孙召,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工程师。七孙王孙力,哈工大研究生,全国人大代表。八孙王孙旦,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院总工,文职少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九孙王(孙)禾,南京市老干部局科长。十孙王孙准,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十一孙王孙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十二孙王(孙)咸,高级工程师。十三孙王孙成,温州蓝天电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十四孙王孙威,北京东城规划局经济师。十五孙王(孙)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十六孙王孙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29)

孙女辈以“来”字为行第,长孙女王来苏。二孙女王来薰,上海中学教师。三孙女王来棣(文川女,1926-2012),字少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其夫为著名学者许良英,一家四博三研(两儿一媳一孙女,来棣夫妇与二媳。长子许成钢为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四孙女王来荆,北京协和医院党总支书记,护士长。爱人毕增棋,协和医院博导(名医),1974年夫妇俩担任联合国医务重任。五孙女王来屺,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研究员;六孙女王来燕,高级工程师。七孙女王来乙,统计师。八孙女王来慰,美国朗讯公司高级工程师。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30)

王理孚先生家族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个家族世代重视教育与文化。当年,王理孚父子在鳌江首创助学金,资助乡里有志求学的青年上大学深造,而且创办鳌江小学与平阳中学,就是一个例证。这是王氏家族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王氏家族一条独特的成功之道。

古代名门望族家训(千年古县名门望族之家风家训)(3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王理孚先生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后代子孙幼承庭训,耳提面命,再加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家族人才辈出,蔚为大观,第三代中就有三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位著名女学者,一位少将,多位教授。第四代中更是人才济济,博士、硕士众多,犹如“梁启超家族”一样令乡人景仰。

参考文献:

1、《平阳县志》隆庆、康熙、乾隆、民国版

2、《平阳县志》郑立于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版

3、《平仲集》明、苏伯衡著 四库全书版

4、《王理孚集》陈盛奖、张禹点校 上海社科出版社

5、《东昆仰止录》明.郑思恭著 上海社科出版社

来源:文荟平阳

作者:蔡新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