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有两样东西是“大橘猫”皇上的心头好:一样是纯元皇后的“惊鸿舞”,一样是安陵容的“鹅梨帐中香”。

舞是好舞,香是好香,但让它们封神的还是讲故事的手法:都是曾经失传的“古方”被用心复原。

谁也不知道,安妹妹好手段,是不是诓了皇上,但吃这一套的人可真不少。

古法红糖、古法枇杷膏、古法酸豆角、古法艾灸……近年来,消费领域“万物皆可古法”,吃穿用度、保健美容,但凡带个“古”字,这生意就能好做一点。尤其是红糖、酱油一类的商品,不加个“古法”,自己都觉得自己不高级。

这股好古之风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刮起来的呢?古法的东西,当真就更好更安全更高级?

怎么个“古法”?

古法是个暧昧的概念。

笼统地理解,即区别于现代工业技术的技艺和方法。但至于有多古,秦汉唐宋还是明清,抑或只到民国,那就一半靠考证,一半靠瞎编了。

笔者曾见过微商售卖的三无洗发产品,上来就说源自于“神农古法”。好家伙,古倒是够古了,但神农氏本就是无确切文字记载的神话人物,几代历史学家穷其一生也考证不出他的确切纪年,“古法”商品连他怎么洗头的妙方都知道了,神农给托梦的?

还有一些“古法”稍微负责一点,至少懂得去古书里找一来源,《千金方》、《本草纲目》、《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是主要参考书目,但也只是拿来作噱头,反正消费者也不会较真到为百十来块的东西去查书。

第三类“古法”,则确实是有据可依,譬如红糖、酱油等日常用品的制作,都留有翔实的制作流程,譬如古法红糖讲究“三筛三洗四滤八熬”十八道;古法酱油,则需要制曲、发酵、日晒夜露等过程,大家熟悉的广告词“晒足180天”便是其中一个环节。

一些地区古法红糖、古法酱油等传统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当地以及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类古法,至少有据可查,不算离谱。

现代焦虑,“古法”治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城中时髦男女流行穿的确良衬衫、塑料凉鞋,才四十来年,风向就大转,以前人们怕洋不起来,现在又怕土不到位。

“古法”扎染的草木色短袖,一件卖到上千;一瓶古法酿制的酱油,七八十块。这种转变,不可一概而论,背后成因也很复杂。

一方面是自信心的提升。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技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更加自信和认同。

更重要的,寻古,源于对工业品的腻烦。过剩的添加剂,毫无情感的流水线,千篇一律的产品……工业意味着效率和标准化,但无法满足人们对个性和原生态的追求。

在经济、工业、科技都飞速发展,且城市文明快速扩张的今天,人们被精细的KPI、快速运转的机器追着跑,也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喧嚣熙攘的街道马路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在“古法”的农耕世界里,时间悠然缓慢,一切都离城市和工业很远。农人和匠人们,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用汗水和双手精耕细作,将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培育为丰硕的果实。

近几年,许多博主通过拍摄短视频,将制作古方红糖、古法酱油、古法秋梨膏等传统工艺生动鲜活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类慢节奏、田园风的视频内容也无形中“疗愈”了许多人。

下蛊法术(古法下蛊记)(1)

例如,在某期介绍“古法橘酿葛根粉”的视频中,博主从采摘、晾晒青橘,到挖采、清洗、捶打葛根,到最后制成橘酿葛根粉,前后耗时整整四个月。还有一些视频甚至从种植原材料开始,时间跨度超过一年。

说白了,“古法”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古,意味着时间的沉淀、制作的精细、品味的独特、与自然的亲近。

下蛊法术(古法下蛊记)(2)

古法商品,也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和国潮兴起的风口,在人们兴头正盛之时,投其所好。商家将“古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赋予其充满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的感性卖点。

好古可以,别“泥古”

既抓住了传统文化兴起的风口,又瞄准了现代焦虑的痛点,难怪“古法商品”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让不少人心甘情愿为之买单。但剥开其华丽的外衣,古法的东西,真的就更好、更值得吗?

古法不等于手工

许多人会认为,古法商品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因此愿意为高昂的人工成本买单,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红糖为例,许多打着古法标签的产品,仔细阅读其产品详情介绍,或是观看产品宣传,就会发现许多“古法红糖”其实是借鉴了传统的制作流程,在某些环节辅以人工帮助,实际上也是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出来的。

还有一些产品,基本上只是采用了传统的配方,生产中几乎没有人工介入。

下蛊法术(古法下蛊记)(3)

在2019年,某茶叶品牌推出“大师茶”系列,召集了6大茶类的8位制茶大师打造茶叶产品,在宣传中使用了“**茶,大师作”“ 非遗传承人名家大师制茶”等口号。

有许多消费者为此提出质疑,并根据其产品销量粗略计算了一下,“假设全年无休,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也有人指出“顶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更有人发出了“贴心的”问候:“你们家大师累不累?”

之后该品牌发布声明称,“‘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大师主要与品牌“共同制定茶叶产品标准”“把关采摘和生产过程”,而炒茶等工作,则“逐步交给现代化的制茶设备去解决”。

诚然,保留传统工艺和配方中精华的部分,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代替重复、繁重的人工劳动,既能传承古方古艺,也更好地保证品质和标准。

既然大多数人工劳作已被机器所替代,那么“古法商品”在宣传时,也不应该打“手工制作”的旗号和噱头,贩卖着农业社会精耕细作的情怀,抬高商品价格,销售的却是工业流水线下的产品。

古法不一定更纯

许多偏爱“古法商品”的人会觉得,工业生产的东西“不纯粹”“不正宗”“不是那味儿”,而通过“古法”技艺生产出来的,才“对味儿”。

而“正宗”“纯”“正品”“原汁原味”“香浓”也确实是许多古法商品宣传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甚至有商家直接把购物平台上的商品名设置为“我觉得还是自己熬的枇杷膏够正”。

下蛊法术(古法下蛊记)(4)

而事实上,随着国家市场监督力度的提升,具备相关正规资质的工业化产品,其品质基本都能得到保障。

例如针对“古法”系列的热门商品——藕粉,国家从2011年6月就开始实施相应的国家标准(标准号:GB/T 25733-2010),并明确规定,“纯藕粉”是仅以成熟莲藕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藕淀粉产品,且是“不经过任何化学方法处理,也不改变淀粉内在物理和化学特性而生产的原淀粉“;而速溶藕粉、调制藕粉中,纯藕粉用量须大于50%。

因此,与其关注到底是不是古法制作,倒不如认真看一看产品的成分表或配料表,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挑选适合的商品。

莫盲信洋、莫痴迷古,尽量降低情绪性购买,谁的“蛊”都不吃!

来源: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