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罗米 编辑覃柳笛

云游博物馆对虎的认识(博物馆有虎)(1)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杜虎符

作为百兽之王,老虎被人们赋予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被当作权威、力量的象征,也被看成灵异、刚猛的神兽镇掌西方、辟邪除秽。在许多方言里,“虎”又谐音“福”“富”,所以它又被视为迎祥纳福的吉物。中国文物中造型各异的虎,全方位展现着老虎的神采和文化内涵。

云游博物馆对虎的认识(博物馆有虎)(2)

圆明园虎首铜像亮相武汉

霸气之虎

在虎形文物中,最“霸气”的要数虎符。

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最重要的凭证之一,顾名思义就是老虎形状的兵符。之所以用虎形,自然也是希望军队如老虎一般威不可挡。不过虎符气势虽大,体量却小,从现存的虎符来看,几乎都不超过10厘米,统帅们一把就可以将它们抓到手里,倒也是实实在在的“大权在握”了。

在古代,军队认符不认人,所以虎符直接关乎国家命脉,全方位防伪就成了重中之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上面写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虎符一般是铜制中空的,在制作的时候被剖为两半,并设有子母口,军队统帅手里留着左边一半,右边一半则留在皇帝手上。虎符上还有错金的篆字,写明了虎符的用法和调兵范围,使用的时候必须左右两半严丝合缝地对合在一起才能起效,这也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青铜礼器上尤其常见虎的形象。作为烘托气氛的装饰,它们形体较小,但神态机警、造型威猛、力量感十足。青铜器上的虎或伏于鼎的双耳,或蹲在錞于(军中打击乐器)顶部,或蜷于酒器盖子上,或趴在青铜器的腰部两侧伺机而动。

比较特殊的是江西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老虎完完全全唱主角,它通长50厘米有余,四脚蹲踞蓄势待发,尖利牙齿、鼓凸双目以及满身云雷纹更增添了凌厉气势,虎身后的两只长尾让它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神秘感。它被认为是商代一个小国的图腾。

体型更大、气势更足的猛虎还有霍去病墓前的石虎,这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之一。当年霍去病骤然辞世后,汉武帝赐他陪葬茂陵,又在墓前布置了石马、石牛、石虎、石熊、石野猪等,更增添了山林野意。

这些石雕大多因势就形,根据石头的样貌稍作设计,有意保留着石材浑朴自然的外观,显得浑厚大气。其中有只伏地的石虎沉稳雄健,石头起伏的形态恰好构成了它强劲的骨骼和饱胀的肌肉;最传神的刻画是石虎身上斑斓的花纹,举重若轻的几道细线瞬间让石虎具有了真实感和华丽感,即便它此刻静静地匍匐着,这只百兽之王仍然散发出凛然不可冒犯的强大气场。

还有一些虎形器物更具有画面感,突出了老虎的凶狠——虎一般作噬咬状,不幸被咬的有鹿、羊、牛等动物,它们形成了动静、强弱的鲜明对比,弱肉强食的血腥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云南省博物馆的牛虎铜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件铜案是古滇国人在祭祀时盛放祭品的“桌子”,采用了猛虎扑牛的造型。它的主体是一头雄健的牛,牛背被做成了下凹的案面,牛的身体是镂空的,牛肚子被掏出一个四方形的空腔,其间站着一头小牛;牛的尾部则趴着一只猛虎,它的身体后倾着,显然使出了全身的气力。猛虎的四只利爪牢牢地抓着牛后腿,嘴巴咬住牛尾,眼睛还紧密注视着牛的动向。

由于铜案最厚重的部分是大牛的头颈,而且牛略低着头,难免让人觉得“头重脚轻”;但巧妙的是,尾部的老虎造型恰好呈后倒之势,由此达成了平衡,让整个铜案的造型显得格外稳定。

云游博物馆对虎的认识(博物馆有虎)(3)

一名小朋友在南京博物院的《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文物精品展》上观赏“伏鸟双尾铜虎”

神异之虎

在远古时代,许多氏族部落就把虎作为图腾,后来经过长期演化,虎被赋予了特殊的神异色彩,被选为方位神,与青龙、朱雀、玄武组成“四灵”镇守四方。古人把赤道附近的星空分为二十八宿,白虎就执掌西方七宿,所以古代许多象征星象、方位的文物中,白虎的形象赫然醒目。

最早的文物是6000多年前的蚌塑龙虎图,龙和虎在墓主人身侧,墓主人脚下还有人的胫骨摆出的斗勺,因此龙虎图案也被认为是与方位相关的神祇。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彩绘衣箱上画着二十八星宿图,东面有龙,西面有虎,龙和虎作为方位神的形象更加明确。

到了汉代,神仙思想异常浓重,四灵的图像更是迎来了爆发期。按照民间的说法,“左龙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壁画、铜镜、瓦当、铺首、香炉、漆器……它们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白虎的造型极为矫健,四足张开仿佛腾云驾雾,身体弯出强劲的C字形弧度,显得力道十足。

后来,人们又进一步将方位神拟人化,将他们塑造为身披盔甲、手执法器的将军形象,在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朝元图》上,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就分别列于东西两侧,作为护法神在神仙赴会的队伍中殿后,身边跟着青龙和白虎两位动物“随从”。

在商代青铜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象——虎食人。它的具体意义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这是部落图腾,有人认为这是虎在噬食鬼魅,也有人认为虎口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虎食人象征着人的灵魂正在通往另一个世界。还有人认为,人是巫师,虎则是巫师用来沟通天地的助手。

云游博物馆对虎的认识(博物馆有虎)(4)

2022年1月19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展出的错金“邓市臣”铜卧虎 ( 金良快/摄 )

纳福之虎

在民间,虎的形象显得更接地气,出现的场景也更多。人们认为虎是至阳之物,它能执搏挫锐,所以人们把它视为镇宅辟邪之物,很早就有在门上画虎充作门神的习俗。《搜神记》佚文记载:“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不祥。”即便到现在,威猛的老虎仍然是年画的传统题材,而且极受欢迎。

云游博物馆对虎的认识(博物馆有虎)(5)

2021年9月6日,2022年《故宫日历》发布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福宫举行 ( 金良快/摄 )

后来,财神信仰更加普遍,虎又因为与“福”“富”谐音受到民间更加广泛的喜爱,连财神的坐骑都选择了老虎。

在民间器物中,老虎的形象并不总是那么凶猛可怕,相反,它常常显得活泼亲切,还带着几分萌态,比如常见的虎枕,还有小孩子穿的虎头鞋、戴的虎头帽等。

陶瓷烧制的虎枕流行于金代,在山西、河南一带尤为盛行,人们制作虎枕除了有避邪、纳祥的寓意,据说还有医学上的实际用途——帮助睡眠。

云游博物馆对虎的认识(博物馆有虎)(6)

2022年1月19日,观众拍摄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 展出的《雄威舞骤雪》粉彩瓷盘 ( 金良快/摄 )

几乎所有文物中,人们对老虎的态度都是敬畏的,所以在塑造它们的形象时,突显的是老虎的威严、凶猛以及吉庆,但三国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瓷器“虎子”比较特殊。

看起来,它像是一只昂头蹲踞的老虎,嘴巴张开形成一个圆圆的口,尾巴上翻接到颈部恰好形成了提梁,中空有肚子恰好可以用来装水,虽然它的具体用途还存在争议,但大部分认为这是古人夜间使用的小便器。

对于百兽之王来说,这样的设计似乎显出一种戏谑的喜感。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艺术推广人)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