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1)

竹可断,而不可变其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这是多么可爱的民族精神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上文为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作之一,故而将其例在开篇。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2)

我很喜欢国学,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值得我们代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一样,都是宝贵的,不容亵渎!

夏去秋来风景异,天气变冷要注意。我的问候传千里,健康快乐是第一。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3)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以儒家道德为主,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核心思想重在“孝”与“弟”。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下面请欣赏正文。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4)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率李世民和李建成进攻霍邑,适逢阴雨连绵,很不顺利;背后又传来突厥准备袭击太原的消息,李渊便决定放弃霍邑,回师太原。李世民分析形势,说守军并不可怕,应攻下霍邑后直捣咸阳,这样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与优势。但李渊不听,下令班师。李世民急切之下放声大哭,帐中的李渊听到了,出来问他,李世民说:“前进即胜,后退必溃散。溃散在前,敌人乘虚攻击,兵败身亡再所难免,所以哭泣。请父亲大人三思。”

李渊终于醒悟,果然攻下霍邑。从这则故事里,我们不读李世民的机智与果敢。我们只读孝道。《弟子规》开篇即说“首孝弟”,“孝”是放在最首位的。一佃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适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那么,如何实现孝道呢?《弟子规》也给了我们许多好的忠告。与李世民的故事相关联的一句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抵无怨”“孝道”在我国由来已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基础便是孝悌二字。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也就这个意思。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孝”这个字了。甲骨文“孝”的写法是一个少年人牵着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在走;“孝”字从右上到左下那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飘荡的胡须。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多秉承“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由此也使孝道掺杂了许多封建主义和极权主义的玩意儿。在我们重读《弟子规》的时候,应注意斟酌。鲁迅就读过《二十四孝》,可以读读。说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措施之一就是“丁忧”,很值得一说。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言庆之典,居官者不论任何职务,也必离职。归乡守丧,称“丁忧”,或“丁艰”。如果隐匿不报,就要革职。但皇帝如果感受离不开某位朝廷大臣,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即称夺情。大明万历年间,张居正父亲病死。当时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生怕一旦离去,他人谋其位,因此不想回老家江陵奔丧守孝,便“操作”了一下,“夺情”了。由此还导致了“五直臣”遭廷杖贬的风波。“挽狂澜于即倾”的曾国藩也是在“丁忧”期间,编练湘军的。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5)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呢?我们看孔子怎么说。

《论语·为政》接连编排了四段孔子论孝的话。对不同人的提问,孔子回答也各不相同。对常有越礼行为的孟懿子,孔子说是本“无违”。后又通过樊迟传言教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对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对弟子子游。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当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在这里,孔子进一步发挥了“孝”重在心的观念。色难。光是给点东西,一脸的不高兴,也算不上孝。孝,重在心意,心意在,必然态度湿和,心甘情愿。孔子的活,我们应当好好思考。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6)

翻看《幼学琼林》,有这样一句:“田氏分财,忽猝庭前之荆树;夷齐让国,共采首阳之蕨薇。”伯夷叔齐的故事,先放下不表。这一次,我们说“田氏分财”。南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了这个典故;东汉时,京兆尹田真与田庆、田广三人是兄弟,父亲殁后,三人不遵遗训,想要分家,就把家中的金银财宝、锅碗瓢盆等东西分成三份,分了。最后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院子里那株紫荆树不好分。商量来商量去,兄弟三人决定把树放展,锯成三段,每人一段。第二天一早,田真兄弟去分树,没想到,原本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整个枯萎了。田真见状,感叹道:“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于是,兄弟三人抱树痛哭,不再谈分家之事。而那株紫荆树,也好像颇通人性,恢复了生机。

这则典故的真伪,我们且不去考究。但以紫荆花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则是古来就有的寓义。兄弟和睦,用古语说,就是“弟”,与“悌”相通。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会,“弟”也是备受推崇的,是中国伦理道德秩序中的关键一环,且与“孝”密不可分。因为,兄弟和睦了,父母也就少操心了,这本身就是孝。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7)

《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那么,何谓“弟”?朱熹的解释是:“善事兄长为弟。”我们注意到,在古人提到“孝”时,往往是“孝”与“弟”并列。《论语·学而》中记载的孔门弟子有子的言论,也是如此。“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当然,也有反正。王莽就又“孝”又“弟”,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救备。……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公元前23年,王莽的伯父王凤病了,王莽侍奉左右,为伯父亲尝汤药,连月不解衣带,孝顺程度超过了王凤的亲生儿女。可后来怎么样,王莽却是篡了汉。这说明为人“孝弟”者也有“犯上”的,只不过这种人特少,所以有子才用了“鲜矣”两个字。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8)

那么,为人“孝弟”者不好犯上,或者说“鲜矣”呢?朱熹解释说,“能孝弟,则其心和顺”,真真一语中的。要知道,在从前,独生子女的现象是极少的,往往都是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再加上亲兄弟、堂兄弟,住在一个大院里,要做到“其心和顺”,还真不容易。因为人口多,矛盾自然也多,锅碗瓢盆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如何处置?还非得“孝弟”不可。一句老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山东巨野有一处古迹,名曰“荆树堂”,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是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后改为田氏家祠。田峤、田峨兄弟俱为曹州名士,兄曰峤长于文章,弟田峨工诗善书,二人合著的《荆树山房文集》影响深远,素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峤、峨)”之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绶若若,文武闻报粟者,连续不绝”。田氏家祠取名“荆树堂”,田姓门楣多写“紫荆传芳”,也是源于前面所说的那个典故,意思是子孙后世不忘祖训,向心合力,礼让躬亲。

“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乃人间一亮丽风景。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9)

尊师重道、忠义智信、勤俭持家、孝行天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恪守不渝的为人之道。

人手五指各有所长,没必要向别人看齐,也不可能都天资卓越。你可以不优秀,也可以平凡而普通,不会做事也不要紧,不会可以学。但是一定要会做人,人生天地间,就应该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

刘文龙辛丑年捌月贰拾伍日作于德山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10)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百二十年前的“今天”,国耻勿忘,吾辈当自强!)

弟子规全文性本善(读弟子规论孝与)(11)

辛丑之辱,千年莫忘。知耻后勇,团结奋强!

温馨寄语:

生活只要真实、踏实,并且一直在变好,我们就应该知足和感恩。

做人,以诚为美;做事,以实为美;说话,以真为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生百态,各有千秋,处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做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人与人交往,凭的就是一颗真心,心与心相处,要的就是一份真诚。不管你是谁,与谁相处,信任,才能拉近距离,真诚,才能走进心里,正直,永远可贵,正义永不过期!

拼一载春秋,博一生无悔。

当努力成了人生常态,生活就充满希望。

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