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主体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才能得以展开,“真宰”提供内驱力,使人处在不停的追逐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相爱相杀。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1905—1980)的代表剧作《禁闭》讲的是在人间曾作恶犯科的三个鬼魂在地狱里继续为非、相互摧残、始终不得安宁的故事。加尔森是个卑劣低下,虐待妻室,并在关键时刻背叛祖国,临阵逃跑而被枪毙的胆小鬼;伊内丝是个疯狂地追求同性恋爱,并凶狠成性,“该下地狱的女人”;艾丝黛尔是个自私、放荡,溺死亲生女儿的色情狂。故事的背景是把他们投入地狱之中,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没有白天黑夜,每个人都处于其他两个人的监视之下。他们进入地狱以后,像“旋转木马似的一个追逐一个”。伊内丝极力引诱艾丝黛尔同她搞同性恋爱,而艾丝黛尔追求的却是加尔森,偏偏加尔森又不爱艾丝黛尔,却想物色一个把他当成英雄的女人。刚开始,他们三人谁也不说明自己的真正死因,然而谁也不放过谁,他们莫名其妙地来到一起,好象就是为了探听别人的底细。任何两个人都可以结成暂时的“同盟”,逼迫第三者供出自己的实情。他们之间的钩心斗角,波浪迭起,永无休止,最后发展到艾丝黛尔持刀要杀死伊内丝,而伊内丝回之以冷笑,提醒艾丝黛尔,说她早已是个死人了。于是他们省悟到: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又是他们的受害者。“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到处都有陷井”,“何必用拷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相爱相杀的人都有谁(相爱相杀抑或自恋)(1)

五、“我”与他人相爱相杀

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一个重要的论断“他人就是地狱”。他用地狱来影射人世,以鬼魂来说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相爱相杀,而把自己处于他人的监视之下,而不得自由。这种存在情境,庄子也有论述。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一步步走向异化,以致受到残害,处于相刃相靡的境遇。《齐物论》说:

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一旦禀受成为人体,不参与变化也是要等待形体耗尽。形体与外界相互伤害,相互摩擦,在道路上奔驰着却无法停止,这不是很可悲吗!终生奔忙劳碌却没有成功,疲乏劳累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岂不是很悲哀吗!这样的人虽说没有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人的躯体渐渐地枯竭,人的精神和身体一样随之消毁,这能不算是极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难道真要如此愚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昏庸糊涂,而其他人有不昏庸糊涂的吗?

人一旦来到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如果一味追求种种欲望,就如同终生被刀砍,被磨刀石磨切一样,并且以很快的速度走向死亡,却没有什么阻挡,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所表达对人生的感叹与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意思完全相通。人降生于世,要与自然、社会、众生接触交往,或者互相利用,或者互相伤害,追逐符合自身的利益,追求成功,弄得疲惫不堪,这样的人活着也是很可悲。追求物质的富足,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对自己没什么益处。其结果或者满身病患,或者守着财富无疾而终,最终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纷争。

人与人之间相爱相杀,其原因就是彼此之间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大家都会带进自己的主观成见,而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种主观成见,《齐物论》把它概括为“成心”。

六、成心——稳定的心理模式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体性的显现。而主体性的显现是“成心”作用的结果。没有“成心”,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标准和道德准则,都会化为乌有。所谓成心就是指一种稳定的心理模式。成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具体表现为态度、观念、偏见、想象、情感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意识形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型。成熟稳定的心理模型促使人健康发展。反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美男子名叫那喀索斯(Narcissus)。有一天,他在湖边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便爱上自己的倒影。每天茶饭懒咽,顾影自怜,最终憔悴而死。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自恋情结”。所谓的自恋就是迷失于自我之中而不能自拔。自恋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内驱力过分地关注自我,造成自我与客观世界的疏离。所以,别不服气,那喀索斯之死就是太自恋。

相爱相杀的人都有谁(相爱相杀抑或自恋)(2)

自恋实际上也是主体性的体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内驱力的发展停滞,造成对自我的迷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成心”的体现。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都具有自恋的倾向。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制度、艺术、道德、宗教等等,都是主体性的呈现,是人类自恋情结的展现。而人类自恋情结,用庄子的话说都来自人的“成心”。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成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自己的标准呢。何必是懂得事物更替变化之理的聪明人才有这是非标准呢?愚昧的人也有他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就有了判断的能力,就如同今天去越国,却说昨天就已经到了。这是把不存在的事情认为已经存在。把不存在当成存在,就是神通广大的大禹也不能理解,我又能怎样呢?

“成心”的特点就是:第一,必须具有先验的结构模式,也就是具有“真君”的统摄能力,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式才有可能。第二,形成概念判断,必须具备“真宰”的驱动力,人才能成为立法者。“成心”作为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真君”和“真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先验结构和后天经验的结合。

我们总是以“成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既有的心理图示,以此作为看待事物的标准,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往往不能全景式地看问题,有时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所以容易被蒙蔽。因此,我们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别人,这样容易产生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