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语丝》本身,却确实也在消沉下去……举一点例罢,自从我万不得已,选登了一篇极平和的纠正刘半农先生的“林则徐被俘”之误的来信以后,他就不再有片纸只字;江绍原先生绍介了一篇油印的《冯玉祥先生……》来,我不给编入之后,绍原先生也就从此没有投稿了。”

作者:蔡辉


江绍原是谁(25岁当上北大教授)(1)

1930年2月1日,鲁迅先生的《我和〈语丝〉的始终》发表在《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二期上,后收入《三闲集》。

文中提到二事:

一是刘半农在杂文中,误称林则徐被英军捕去,死在印度加尔各答(实为叶名琛)。有读者来信指出,鲁迅将信刊发在下期《语丝》上。刘从此不再来稿,他去世时,鲁迅撰文称“憎恶他的近几年”。

二是江绍原来稿被拒登事。

江与鲁迅关系密切,在私信中,鲁迅曾将自己对蔡元培、傅斯年、顾颉刚的不满直言相告,鲁迅还帮江谋得“南京大学院特约撰述员”一职。鲁迅如此点名,让江绍原也大吃一惊。

江绍原曾想回信辩解,在周作人劝说下,最终保持了缄默。

1968年6月8日,在交代材料里,江绍原写道:“我虽然一度同鲁迅先生很亲近,自从他留在上海而我回北京长期居住下来以后,却不幸同他逐渐疏远,反而同周作人来往较多,因而在思想上、生活上受了周作人许多影响……”

从鲁迅的好友,到周作人的“周门四学士”,江绍原究竟遭遇了什么?

■ 25岁便当上北大教授

1898年,江绍原(又名)生于北京官宦之家,祖父江韵涛是翰林编修,父江德宣曾任工部员外郎。

江家是安徽省旌德县巨族,曾任民国代总理的江朝宗(后沦为汉奸)、江绍铨(即江亢虎,著名学者,后沦为汉奸)均出于此,此外还有胡适的夫人江冬秀。

江绍原4岁入家塾,7岁入新式小学。1911年,13岁的他赴上海就读于麦伦书院、浸礼会书院,16岁时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预科班。1915年,江绍原赴美,到他同父异母之兄江绍铨执教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院就读,两年后,因病辍学回国。

1917年,江绍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旁听生,结识了鲁迅与周作人。

据周作人记:“有一天下课的时候,绍原走来问我日本的什么是什么东西,领我到图书馆阅览室,找出一本叫做《亚细亚》的英文月报翻给我看,原来是什么人译的几首‘Doduitsu’,日本人用汉字写作‘都都逸’,是近代的一种俗歌。”

周作人对江绍原刮目相看。

不过在“五四运动”中,江绍原也颇出格,据作家章衣萍记:“北京学生捣碎曹汝霖、章宗祥宅。有一青年当时撞进曹汝霖的卧室(一说,是曹小姐的卧室),把卧床上的锦被一撕,大呼而出,即被警察捉去了。此公即江绍原先生是也。”

1920年下半年,江绍原从北大毕业,被选派到美国深造。先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后在伊利诺大学拿到哲学博士,与江绍铨并称“兄弟博士”。

回国后,江绍原被北大哲学系录用,25岁便当上了教授。

■ 为泰戈尔和林语堂笔战一场

回国后不久,江绍原便与林语堂展开一场笔战。

1924年4月,泰戈尔受邀访华,因陈独秀指责,一时非议纷纷。江绍原受邀参与欢迎会,可他觉得远望现场“都有一股又黑又浓的妖气直冲霄斗”,未参与。后在《晨报副镌》上分4期撰文,替泰戈尔辩护。

江绍原的文章引起林语堂不满。

林几年前在德国听过泰戈尔演讲,对泰戈尔倡导东方精神、批评西方文明不满,讽刺说“外国商人赶热闹的本领是不亚于中国的文学界”。

当时印度亡于英国,林语堂认为泰戈尔的主张只是“动物所以谋生于新环境”的生存反应,因吃了英国人的牛肉茶,所以不反对英国人。并暗讽江绍原的文章有“汉奸性”。

江绍原迅速回击,称林语堂戴了“生物学”和“文学史”双料有色眼镜,分不清动物生存反应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区别。林语堂未再回应。

1924年11月2日,周作人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在家。下午往访适之。又至东安市场开成北楼,同玄同、伏园、川岛、绍原、颉刚诸人,议出小周刊事,定名曰《语丝》,大约十七日出版,晚八时散。”

《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顾颉刚提议,用俞平伯诗中“语丝”二字作刊名,得以通过。

办《语丝》,因周氏兄弟认为“五四运动”只有批判,创造太少。受此影响,江绍原决心做一点扎实学问,专注于民俗研究,后成为民俗学四大泰斗(另三人为周作人、顾颉刚、钟敬文)之一。

■ 和鲁迅一起交白卷

1925年1月,孙伏园在《京报副刊》上征求青年必读书,并“备券投寄海内外名流学者”,共收到78份回信,3份是白卷。

一个交白卷的是江绍原,他回信说:我不相信现在有哪十部左右的书能给中国青年“最低限度的必须智识”。你们所能征求到的,不过是一些“海内外名流硕彦及中学大学教员”爱读书的书目而已。

同日,鲁迅也交来白卷,提出:“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第二天,俞平伯亦交白卷,回应:“青年既非只一个人,亦非合用一个脾胃的;故可读的,应读的书虽多,却绝未发见任何书是大家必读的。”

1926年,张作霖准备进北京,知识群体纷纷南下。鲁迅到中山大学后,写信来拉江绍原。

1927年4月1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江绍原来,同至福来居夜餐,并邀孟真(傅斯年)、季市(许寿裳)、广平。”

在鲁迅帮助下,江绍原出任“英吉利语言文学系主任”。不久广州爆发“四一五事变”,多名中大学生被捕,鲁迅营救未果,愤然辞职。江“原本想与鲁迅先生同去”,但鲁迅不同意,胡适亦出面劝说,遂暂留。

鲁迅出走,与顾颉刚来中大教书颇有关系。顾颉刚曾私下对陈源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了盐谷温,陈源写在文章中。顾鼻红,鲁迅私下称他是“朱山根”(古代相书称鼻子为山根)、“鼻”、“红鼻”等,还在小说《理水》中加入“鸟头先生”,说他鼻子红得发紫。

江绍原与顾颉刚也合不来,颇觉苦闷。

■ 捧到了一个金饭碗

1927年4月至8月中旬,鲁迅在日记中38次提到江绍原,离开中山大学后,二人书信不断。

在信中,鲁迅颇放松。如8月2日,鲁迅提到“有齐鲁方士夸诞遗风”的“孟德”,显指傅斯年。鲁迅与顾颉刚不睦,而傅、顾曾是同学,傅更偏向顾。且傅斯年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便“瞧不起鲁迅和许寿裳,说他们是‘官’”,不是做学问的。

10月27日,鲁迅写信开玩笑说:“两日不见,如隔六秋。”此时江绍原已从中山大学辞职,生计无着,鲁迅劝他译文学书卖钱,并几次推荐法郎士的长篇小说《达旖丝》,但江对民俗学更感兴趣,不为所动。

在许寿裳帮助下,鲁迅被南京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只拿钱不做事,月薪三百大洋。鲁迅共拿了49个月,计1.47万元,折黄金490两。对于拿不拿这笔钱,鲁迅曾十分犹豫。见江绍原困难,便拉他也去当“特约撰述员”。鲁迅在信中语气活泼,因此事基本办妥。

拿了蔡元培的钱,但鲁迅给江绍原写信却说:“我和此公(指蔡元培),气味不相投者也。”可见鲁迅对江的信任。

鲁迅与江绍原渐行渐远,一是江绍原当上“特约撰述员”后,生活有保障,便继续学术研究,鲁迅不赞成,却得到周作人支持;二是1928年,鲁迅主持《语丝》编辑后期,受创造社围攻,心情颇郁闷,《语丝》销量倒是“增加了不少”。

■ 辩解文最终未能发表

1928年,江绍原收到昔日在美同学简又文的一本铅印小册子,是《我所认识的冯玉祥及西北军》,希望在《语丝》上刊载。

江绍原困难时,简又文曾借钱给他救急,后两次求他办事:一次是到燕京大学演讲,另一次是约他同办《神学季刊》。江绍原都拒绝了,这次不好意思再拒绝,就把小册子转寄给鲁迅。

鲁迅看后,立刻退回。一是《语丝》不刊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二是此文太长。

江绍原便转投给《贡献》杂志。《贡献》是孙伏园与李小峰闹翻后,与弟弟孙福熙合办的刊物,因有稿费,江在上面期期都有文章。《语丝》是同人杂志,无稿费,故江绍原投稿不多。

《贡献》很快就刊出了简又文的文章。江绍原在文前加了一段说明,称此文曾被《语丝》拒载,只好转发到这里来。这本是给简又文看的,说明自己不负托付,没想到被鲁迅看到了,以为是在挑战,遂写下本文开头那段话。

其实,简又文的文章被拒后,1929年9月30日的《语丝》上,仍有江绍原的文章,并非“从此没有投稿了”。

江绍原不知鲁迅已有芥蒂,还将自己的译稿交给许广平,请她寄给鲁迅推荐,鲁迅给许广平回信中,抱怨道:“我是决不来做这样傻子的了,莫管目前闲事,免惹他日是非。”

看到鲁迅的文章,江绍原“只得用两点钟功夫”,写了一封长文,但未发表。江绍原去世后,他的女儿江小蕙找到了该信。

■ 去世后才被列入周门

1934年7月,在日本探亲的周作人接受记者井上红梅采访。提到弟子,周作人说:“来学校听我讲课的人很多,但关系密切的只有两三位。”即俞平伯、废名和冰心。

冰心毕业论文的导师是周作人,冰心曾到八道湾拜访,婚后也曾设宴款待过周作人,但她后来说:“课外他(指周作人)也从来没有谈过话。”

上世纪90年代,因周作人与江绍原之间百余封通信曝光,江被列入“周门四学士”。在信中,江尊周为“先生”,周称江为“兄”,二人都喜爱民俗学,戏称研究内容为“礼部”,则“礼部总长”是周作人,“礼部次长”是江绍原。

军阀孙传芳举行投壶礼时,江绍原在信中开玩笑说:“孙督军未经我部许可,擅自举行,似宜申饬。”

鲁迅拉江绍原翻译文学书时,周作人坚决反对,回信称:“改译文学书,我不很赞成,若自己没有兴趣,专为卖书计,殊不值得,恐怕结果还是事倍功半,不如还是‘固执’之为得。”

江绍原晚年在接受学者潘德延访问时,却说:“鲁迅先生在一起时或在通信中,对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事从来不置一词。但是,周作人却在给我的信中说:‘我与鲁迅久已之绝。’意思是说,你要同我接近,就应该同鲁迅绝交。”

抗战期间,江绍原为养家糊口,“在天主教的辅仁大学教书和甚至在敌伪的北大任课(又在师大研究所任导师一学年)”,始终未出任伪职。

1949年后,江绍原一直从事学术工作,1983年去世,终年85岁。

(原标题:江绍原因何被列入“周门四学士”)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