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的小时候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王淦昌)(1)

王淦昌

在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心的庭院里有一尊被一片青松翠柏环绕着的铜像。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杰出物理学家,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的开拓者,并在该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重大贡献,尤其他在我国独立自主地发展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王淦昌院士。铜像下面埋有王老的骨灰,人们时常来到雕像前,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

王淦昌一生浓墨重彩,没有为自己写下什么,但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敬仰与思念。为了纪念王淦昌先生,2003 年,在中国第八届全国物理协会代表大会上,一颗由国家天文台于1997年11月1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4558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命名为“王淦昌星”。对王淦昌先生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王淦昌以终身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在世界物理学史和中国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我愿以身许国!”

刚刚从苏联回国,正当王淦昌精力充沛地潜心于基本粒子的神秘王国,向着微观世界冲刺的时候,他的科研生涯来了个急骤的大转弯—奉命参加核武器的研制工作。1961年4月的一天,王淦昌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的通知,部长刘杰约他见面。在二机部办公大楼二层刘杰的办公室里,刘杰和钱三强副部长见到了这位我国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今天请你来,是想让你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请你参加原子弹研制的领导工作。”接着,刘杰向他们传达了中央计划在8年内研制出原子弹的决定,加重语气说:“苏联卡我们,我们要争这口气,把原子弹搞出来。”王淦昌是第一次听到要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事先不曾料到,显得很激动,略作沉思后说道:“我愿以身许国!”

刘杰强调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危的绝密工程,参与研制的人员必须绝对保密,要长期隐姓埋名。王淦昌听后,有力地回答:“能够做到。”最后,刘杰要求他3天之内到核武器研究所报到。这个决定对王淦昌来说,意味着他要从熟悉的,并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研究工作,改做他不熟悉的应用性工作。他脑子里一下就联想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国际上有一批物理学家,突然“失踪”了……

汽车离开了二机部大楼。王淦昌陷入了沉思:“3天?”他想起了刚才刘杰同志向他转达的周总理的口信:这是政治任务。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是啊,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不就是祖国的强盛吗?他深深地感到,党和国家对自己是多么信任,寄托着多大的期望啊!第二天,他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从此,他隐姓埋名,默默地为这神圣的事业奋斗了17年。

在王淦昌眼里,“以身许国”绝对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它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与同行交流学术成果,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的梦想。

干惊天动地的事 做隐姓埋名的人

要知道,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就将他视为世界闻名的核物理学家。在美国实验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王淦昌的学生就向他请教了原子弹的事情,王淦昌在一张纸上画出原子弹的原理图,把原子弹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难怪,苏联核专家在撤退回国的时候都说:“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还有王淦昌”。

也许,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拥有世界知名度的科学家怎么会甘愿隐姓埋名,投身漫天黄沙的荒漠高原,饮苦水、睡帐篷,忍酷暑、斗严寒。一位科学家的话,应该是最好的回答:“‘两弹一星’的成功,胜过十个诺贝尔奖。”这就是那一代中国科学家的情怀,这就是那一代中国科学家的价值观!它是那么的珍贵。

从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在科学界整整消失了17年。在这17年里,王淦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王京。家里和他通信就是用这个名字,地址则是某某信箱,什么单位都不知道。他的妻子无奈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调到信箱里去工作了。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的副所长,王淦昌主管实验研究。他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同时,更重要的,他也是这个英雄群体的科学组织者和指导者之一。他与有关领导一起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攻克国防尖端科学难关的大会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坚,寻找打开原子弹秘密的“金钥匙”。

王淦昌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领导工作。开始,爆轰物理实验是在离北京不太远的长城脚下进行的。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没有试验场地,是借用解放军的靶场。王淦昌和郭永怀来到了靶场,走遍了靶场的每一个角落,爬过长城脚下崎岖的山路,住过古烽火台前简陋的营寨;和科技人员一起搅拌炸药,指导设计实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插雷管,直到最后参加实验。一阵阵“轰”“轰”的爆破声,震撼着古老的长城,一年中,他们做了上千个实验元件的爆轰实验。到1962年底,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实验技术。

一年后,他又带领一大批无名英雄来到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进行等比

例缩小的聚合爆轰试验和点火装置测试。1963年春天,王淦昌离开北京,离开自己的家和亲人,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去工作。那时候,基地刚刚开始建设,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又是在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压低,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年轻人走路快了都喘气。科研人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忍受着头晕目眩、不思饮食等高原反应,在食品、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奇缺的情况下,吃着青稞面和蒸不熟的馒头,豪情满怀地为研制“争气弹”拼搏。

年近花甲的王淦昌是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与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不搞特殊。他常常一顿饭一个馒头,一杯清茶。他对身边的人们说:“搞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从事我们这个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不能怕艰苦,不能过多地考虑个人生活。饭吃饱了就行。我们甚至可以过原始人的生活。”王淦昌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去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兴致勃勃地和同志们讨论问题,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对每项技术,每个数据,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了一次一次实验的成功。

1963年,王淦昌到广州开会,见到了陈毅副总理。陈毅副总理做了一个握紧拳头,然后猛地张开手掌的动作,问王淦昌:“你那个东西什么时候响?”王淦昌满有信心地答道:“再过一年。”陈毅副总理高兴地说:“好,有了这个,我这个外交部部长腰杆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接着是轰轰轰的爆炸声……原子弹爆炸了!在观察所里的人们叫着、跳着,抱在一起,互相祝贺,王淦昌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过了两年8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前苏联用了4 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美国用了7年4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这里面有王淦昌的心血,人们称他为核弹先驱。而他却说,这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我国科学技术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更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邓小平说得好:“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开展地下核试验

在这之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成功全面领导了我国的前三次地下核试验。

对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上级明确要求,务必在20周年国庆前打响,并且要求保证成功、保证安全。当时,王淦昌已经年逾花甲,又是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要担负这样重要的任务,可真不容易啊!

他深入车间,和工人同志们谈心,到职工宿舍,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实干精神,支持着王淦昌满怀信心地去完成试验任务。

王淦昌在严重缺氧的高原上,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身体渐渐支持不住了。同志们说:“王老,你歇歇,让我们去跑吧!”但是,有高度责任感的王老,仍坚持要亲自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他说:“任务那么紧,项目那么多,有一项赶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试验。”后来。因为缺氧气喘,实在跑不动了,就在办公室接上氧气袋,坚持工作。

地下坑道里的通风设施比较简陋,氡气浓度不断增长。王淦昌听到这个情况,很为在地下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健康担心,立刻组织人员进一步监测。然后,他分析了原因,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仍有一些同志心里不安,几次找王淦昌反映。王淦昌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并恳切地要求道:“希望大家发扬优良传统,加紧工作,缩短在洞内停留的时间。”最后,大家都提前完成了试验前的准备工作,撤离出来。而王淦昌却一直坚持在洞内,和大家一起工作,直到最后才撤离现场。

1975年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前,同志们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满有把握地向王淦昌汇报。王淦昌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坚持要进洞做一次最后的现场检查。当时,洞内回填工作已经开始进行,要进去比较困难,许多地方只能爬着进去,而且里面的光线很暗。大家一再说,可以保证工作的质量。但他想到周总理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还是爬进洞内,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察看,仔细询问他不放心的问题,直到把每一个实验装置的结尾工作都看完了,才满意地说:“我现在可以放心了。”

王淦昌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核武器事业之中,他曾说过,“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现在正是我报效祖国的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整整17年,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工作,以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表彰王淦昌在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本文摘编自《科学家的故事》,标题和内容有调整。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人文在线,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参与赠书活动,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今日好书推荐

王淦昌的小时候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王淦昌)(2)

中国科学院科学大家云集,他们各有科学专长,在探索自然中展示出各样的风采,取得了太多骄人的成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天换地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经年累月的向科学进军的征程中,在日转星移的生活岁月里,既有他们唱出的轰轰烈烈的史诗般的歌声,也有趣味盎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科研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学校师生等读者,会有更多共鸣和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