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未明确交代时代背景,而是借空空道人之口说:“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这就给解读这部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自这部书见诸评论以来,认为书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很多种观点,清初说、清中期说、明末清初说,甚至还有唐、宋说。要解读《红楼梦》就必须准确定位时代背景,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这部书所传达的主旨思想。

红楼梦全集讲解甄士隐(从甄士隐的名字和行止遭际看红楼梦时代背景)(1)

作者故意隐去了“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我们就真的对时代背景无从考证吗?答案是否定的。批书人也在提示我们:“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还有的批书人认为“妙在‘无考’”,如果明确写出“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便使作品流于平庸,“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红楼梦》之所以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这肯定是无奈之举。作者创作目的是要读者清晰地明白他要传达的主旨思想,没有一个作者会毫无缘由地故设迷魂阵,让读者看了作品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失败的。作者借空空道人之口说“毫不干涉时世”,这只不过是为了遮人耳目。“石头”所说“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其实这也是敷衍之语。《红楼梦》所揭示的主旨思想、社会百态和人性,固然具有亘古不变的普遍性。然而,一部书不敢明确交代时代背景,并且用“假语村言”敷衍,就必然涉及到敏感的“时世”,作者创作一部涉及敏感“时世”的书,既要想方设法地掩饰,也要千方百计地暗示,否则作者也就无法实现创作目的。《红楼梦》作者的高明在于,只要我们具备这部书涉及到的相关知识,通过认真仔细的研读,就不难找到破解时代背景的机关。这是作者以隐晦的方式给我们传达的信息,让我们准确定位时代背景,从而揭示这部书所隐写的“时世”和主旨思想。

我们吴氏红学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位在明末清初,而不是像胡适红学那样不经仔细研究,就草率地认为时代背景是清中期。也不像个别民间研究者把《红楼梦》时代背景只往前挪一小步定在清初,从而无视明末的“时世”。关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我们过去写了很多文章,从文本所透露的各种信息进行论证。其实作者设计“甄士隐”的名字和行止遭际的用意也是在向我们透露时代背景。

红楼梦全集讲解甄士隐(从甄士隐的名字和行止遭际看红楼梦时代背景)(2)

(甄士隐一家)

甄士隐,名费,字士隐。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概括起来有五种情形:一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二是名和字的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是辅助关系;三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是矛盾关系;四是名和字的意义相延,是延伸关系;五是名和字的意义相顺,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而且字为名的意义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字和名是扩充关系。甄士隐的名字就属于第五种意义相顺,取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要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得先把前面孔子的言论搞清楚。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大意是:孔子说,“追求隐秘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后代对此会有所称道,但我不这样去做。君子依循大道行事,却往往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避世隐居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接下来子思就说:“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奉行的道如果违逆不通,因而隐逸不出。”

关于子思说的这句话在儒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阐释。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解释为:“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唐代孔颖达对郑玄这段话注解为:“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佹”(guǐ):乖戾;背离。“费”通“拂”(fú),意思是:逆,违背。例如,费民:违背民意,违逆民心。“而”: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隐”:隐逸不出。子思说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实际上是承接前面孔子说的“素隐行怪......”这段话,子思这句话的意思与孔子完全相同,即“君子之道”已经荒废了,所以君子才要去隐居。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却有不同的解释。朱熹把“君子之道费而隐”断句为:“君子之道,费而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把“费”解释为:用之广也。把“隐”解释为:“体之微也”。“隐”确实有“精深”、“微妙”的意思,例如,隐要:精深简要。隐书:旨意隐秘之书。隐奥:隐晦深奥。而“费”却没有“广大”的意思,那是朱熹妄造的词义。

红楼梦全集讲解甄士隐(从甄士隐的名字和行止遭际看红楼梦时代背景)(3)

(子思)

其实子思这句话的意思在孔子其他言论中多有类似的表述。在这一点上子思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郑玄和孔颖达对“君子之道费而隐”的断句注释是完全正确的。《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大意是: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重要原则,与《中庸》孔子的言论非常一致。孔子在这里提出把个人的富贵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即“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才是为官的基点。在孔子及其门生阐释《周易》的《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意思是:“天地交通变化,草木就茂盛,天地阻隔不通,贤人就隐退。”

《红楼梦》开篇楔子文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引出青埂峰补天石的来历。作者用“女娲补天”神话故事本身隐含着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夺统治权之意,即影射明末大清(水神共工)地方割据势力与火德大明(火神祝融)争夺全国统治权。在《石头记》正文,即下世的补天石亲身经历的开始,又赫然写道:“当日地陷东南”。“地陷东南”也出自“女娲补天”的神话,表意是东南大地沉降,洪水泛滥。寓意是国家江山沦陷,政权更迭。明遗民经常用“神州陆沉”、“天崩地解”、“地坼天崩”、“天地崩离”、“天崩地裂”、“山河缺”来指代大明江山沦陷、国土被侵。例如,邝露《后归兴诗》:“南北神州竟陆沉,六龙潜幸楚江阴。”夏完淳《大哀赋·序》:“越以乙酉之年,壬午之月,玉鼎再亏,金陵不复;公私倾覆,天地崩离。”冯梦龙《甲申纪事》:“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

《红楼梦》又用“末世”来隐喻明末时代背景。在贾雨村出场时作者写道:“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本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批语“又写一末世男子”,透露了《石头记》正文出场的第一个男子甄士隐也出生在末世。第五回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生于末世,批书人说:“感叹句,自寓。”意思是,贾探春的境遇也是作者的境遇,作者也生在末世。这是关于作者问题的重要信息。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也出生在末世。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凤姐处,靖本有批语:“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第十八回贾蔷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庚辰本批语:“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以上文本和批语多处指出“末世”,这其实已经指出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的末世。《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对“末世”一词的解释只有如下一层意思:一个朝代的后期。例如,《三国志·魏书》“昔秦末世,肆暴恣情,虐流天下,毒被生民,下不堪命,故遂土崩。”在《红楼梦》中其他情节也与“末世”相呼应。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隐喻改朝换代社会的大动荡,导致很多家庭破败灭绝的悲惨境遇。红楼梦曲子《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虚花悟》:“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以及“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是在隐喻明末清初那个乱世的惨景。书中的通灵玉影射玉玺,这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的共识。玉玺是皇权的标志。通灵玉嘲讽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就是争夺皇权造成生灵涂炭、白骨累累的惨景写照!把《红楼梦》仅仅当做一部家族兴衰史如何解释得通?《红楼梦》表面上写的是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兴衰的故事,其实是用“以家喻国”的手法,隐写一个朝代的“家亡血史”。

红楼梦全集讲解甄士隐(从甄士隐的名字和行止遭际看红楼梦时代背景)(4)

孔尚任《桃花扇》

在清初,很多明遗民在文章中用“末世”一词指代明末。明遗民朱彝尊等举博学鸿儒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批评道:“末世人情弥巧,文而不惭,固有朝赋《采薇》之篇而夕有捧檄之喜者。”顾炎武引用孔子的话说:在末世,百姓就变得贪利而取巧,花言巧语而大言不惭,互相残害,互相欺骗。早上读着伯夷、叔齐的《采薇》之歌,不食周粟;晚上却捧着朝廷的任命书暗暗自喜。顾炎武有感于清初有些明遗民唱着不仕新朝的高调,后来却和清廷打得火热,讽刺他们朝秦暮楚。孔尚任的戏曲《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演说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历史。其创作宗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明了创作立意,即揭示明朝“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时,歇于何地”,从而“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跟《红楼梦》的主旨立意惊人的一致。

甄士隐是个乡宦。在古时乡宦是指做过官又回到乡下的人。甄士隐为啥辞官回乡?作者虽然未明确交待,但是从作者给他起的名字已经说明了原因,即子思的话“君子之道费而隐。”说明那时已经到了朝代的“末世”、社会的乱世,对于君子来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甄士隐辞官做个隐士,“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甄士隐这样隐居的生活跟东晋隐士陶渊明很相似,批书人也在提示我们:“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为什么这么说呢?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羲皇上人”,即像伏羲氏以前的人那样过着恬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改朝换代的乱世,因此“道费而隐”,甄士隐也是身处朝代更迭的乱世辞职回乡,这就是《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甄士隐在前八十回只出场一次,然而他却是全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作者设计甄士隐这个人物是为了跟贾雨村形成鲜明对比,即“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一对儿,缺一不可。贾雨村贯穿全书始终,甄士隐也应该如此,结局时他还会出现。另外,作者设计“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名字还有其他两层立意,其一是谐音“真事隐”、“假语存”,即把历史实事隐去,表面故事用假语村言敷衍,这层意思在开篇作者已经做了说明。其二是谐音“真士隐”、“假儒存”,即在乱世真正的知识分子名流都归隐了,剩下那些假儒们为了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从甄士隐和贾雨村各自行止来看也确实如此。这是明末清初那个乱世的生动写照。甄士隐和贾雨村是那个时代两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者设计甄士隐一家的悲惨遭际也是在为贾家这个大家族未来的遭际做谶,按照批书人的提示,作者的笔法是:“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也就是说,甄士隐一家的荣枯是贾家荣枯的缩影,甄士隐一家人口衰丧,贾家也是人口衰丧;甄士隐的女儿被拐,由主子变成薛家的奴仆,贾家一干人也会各奔东西,由主子变成奴仆;甄士隐家被大火烧毁,贾家也会遭遇类似劫难;甄士隐最后出家修行,贾家的主子贾宝玉也会远走他乡。

胡适红学的“大师”周汝昌在《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中,虽然也找到了甄士隐名字的出处是《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他也赞成孔颖达对这句话的注释:“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但是他依然把“甄士隐”的名字按照某个批书人提示的“费是废”,认为甄士隐是“真废物”。这是没有理解《红楼梦》作者设计“甄士隐”名字深刻的用意,也没有从“甄士隐”的名字中参悟出时代背景来。胡适红学枉顾书中大量的时代背景信息,错误地把康雍乾盛世当成《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把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兴衰史当做了“曹家事”,严重误导了广大读者!

———————————————————

校对:王华东 安妮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