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1、渗沟施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及流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及流程(高速公路施工全流程管理)

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及流程

主要内容:

1、渗沟施工

2、软土地基处理

3、塘、湖(库)、海地区路基施工

4、滑坡路段路基施工

5、全文明施工

本篇选自《路桥工程》专栏,第12节“标准化实施手册”专题,永保更新!!


一、渗沟施工1、施工工序

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反滤层设置——排水层施工一封闭层施工

2、施工要点

1) 渗沟有填石渗沟、管式渗沟和洞式渗沟三种形式,三种渗沟均应设置排水层(或管、洞)、反滤层和封闭层。

2) 在地下水位高、流量不大、引水不长的地段可设盲沟,其深度不宜超过3m,宽度一般为0.7-1.0m.在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引水较长的地段,可设置有管渗沟,其深度可达5-6m。

3) 填石渗沟通常为矩形或梯形,在渗沟的底部和中间用较大碎石或卵石(粒径3~5cm)填筑,在碎石或卵石的两侧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层(层厚约15cm),填较细颗粒的粒料(中砂、粗砂、砾石),作成反滤层,逐层的粒径比例,大致按4:1递减。砂石料颗粒小于O.15mm的含量不应大于、5%.用土工合成材料包裹有孔的硬塑管时,管四周填以大于塑管孔径的等粒径碎、砾石,组成渗沟。顶部作封闭层,用双层反铺草皮或其他材料(如土工合成的防渗材料)铺成,并在其上夯填厚度不小于0.5m的粘土防水层。

4) 渗沟、盲沟的基坑开挖,宜自下游向上游进行,应随挖随支撑或回填;暴露时间不宜超过7天,以免造成坍塌;支撑渗沟应间隔开挖。

5) 当渗沟开挖深度超过6m时,须选用框架式支撑。在开挖时,自上而下随挖随支撑;施工回填时,应自下而上逐步拆除支撑。

6) 填石渗沟的埋置深度,应满足渗水材料的顶部(封闭层以下)不得低于原有地下水位的要求。当排除层间水时,渗沟底部应埋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上。在冰冻地区,渗沟埋深不得小于当地最小冻结深度。

7) 当管式渗沟长度10Om~30Om时,其末端宜设横向泄水管分段排除地下水。管式渗沟的泄水管可用陶瓷管、混凝土、石棉、水泥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管壁应设泄水孔,交错布置,间距不宜大于20cm.渗沟的高度应使填料的顶面高于原地下水位。沟底垫枕材料一般采用干砌片石;如沟底深入到不透水层时宜采用浆砌片石、混凝土或土工合成的防水材料。

8) 当采用无纺土工布作反滤层时,应先在底部及两侧沟壁铺好就位,并预留顶部覆盖所需的土工布。拉直平顺紧贴下垫层,所有纵向或横向的搭缝应交替错开,搭接长度均不得小于300mm。

9) 盲沟的底部和中部宜用较大碎石或卵石(粒径30-50mm)填筑,在碎石或卵石的两侧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层(层厚约150mm)较细颗粒的粒料(中砂、粗砂、砾石),做成反滤层,逐层的粒径比例按4:1递减。颗粒小于0.15mm的含量不应大于5‰在盲沟顶部做封闭层,应用防渗材料铺成,夯实黏土防水层厚度不得小于0.5m。

10) 渗沟的出水口宜设置端墙,端墙下部应留出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比排水沟沟底高出的部分不宜小于0.2m。对端墙出口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防止冲刷。

11) 渗沟的出水口宜设置端墙,端墙下部留出与渗沟排水通道大小一致的排水沟,端墙排水孔底面跟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宜小于O.2m,在寒冷地区不宜小于0.5m.端墙出口的排水沟应进行加固,防止冲刷

12) 为检查维修渗沟,每隔30~50m或在平面转折和坡度由陡变缓处宜设置检查井。检查井一般采用圆形,内径不小于1.0m,在井壁处的渗沟底应高出井底O.3~O.4m,井底铺一层厚0.1~0.2m的混凝土。井基如遇不良土质,应采取换填、夯实等措施。兼起渗井作用的检查井的井壁,应在含水层范围设置渗水孔和反滤层。深度大于20m的检查井,除设置检查梯外,还应设置安全设备。井口顶部应高出附近地面约0.3~0.5m,并设井盖

二、软土地基处理1、施工工序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软基处理——验收(不合格返工)——路基填筑(沉降观测)

2、 挖除换填

1)挖除换填适用于厚度小于3m的不良土组,并易于挖出。

2)按设计要求,将原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和范围内的不良土组挖除,换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分层填筑并压实至设计规定的压实度。

3、垫层

1) 按设计要求,在清理的基底上铺筑符合要求的透水性材料,分层铺筑、压实。并宽出路基边脚不少于0.5m,两侧端按设计防护。

2) 施工中,应避免砂或砂砾受到污染,严重污染的应换料重填。

4、反压护道

1)施工前应对原地面进行清理。

2)反压护道应与路堤同时填筑,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筑是应分层,分层松铺厚度应经试验确定;逐层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砂桩、碎石桩

1. 一般要求

a) 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参数。试桩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少于两根。

b) 砂桩桩体用砂应选用一定级配的中、粗、砾砂,含泥量不得大于5%;碎石桩桩体应选用一定级配且未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19~63mm,含泥量应小于10%。

2. 振动成桩法砂桩、碎石桩施工工序

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机具就位——沉管至设计深度——加料——拔管——拔管下压——拔管——机具移位

3. 施工要点

a) 振动成桩法宜采用重复压拔管法。

b) 振动法施工应严格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和时间、填砂量、电机工作电流,以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

c) 锤击法施工应根据冲击锤的能量,控制拔管高度、分段填砂量、贯入度,以确保桩体质量。

d) 施工中应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当选用活瓣式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锥型,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

e) 当实际灌砂(或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将桩打入。补充填灌砂(或碎石)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

f) 砂(或碎石)桩施工时,砂性土地基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以挤密为主的桩宜隔排施工。软弱黏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

g) 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饱和黏性土宜为两周,其他土为3-5天。

h) 砂(或碎石)桩处理软弱土地基应检验成桩及复合地基质量,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砂(或碎石)桩处理后的可液化土地基,桩间土的加固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i) 砂桩2m深度以下桩身密实度必须大于中密状态(N63.5≥10),碎石桩桩身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j) 砂(或碎石)桩质量控制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6、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

振动沉管灌注施工

1、施工工序

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沉管机就位——下沉至设计深度——停机——泵送混合料——均匀拔管至桩顶——机具移位

2、振动沉管灌注施工要点

a振动沉管至设计深度。在沉管过程中,每沉1m应记录电流表电流一次,并对土层变化处予以记录。

b 用搅拌机拌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检查其坍落度。坍落度、拌和时间应按工艺性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且拌和时间不得少于1min。向管内一次投放混合料,投放数量按试桩时确定的数量进行,投料后留振5-10s。

c 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的参数进行控制,拔管过程中不允许反插,如上料不足,需在拔管过程时空中加料,不允许停拔再投料,拔管至桩顶。施工桩顶高程宜高于设计高程50cm,浮浆厚度不得超过20cm。

d 桩顶采用湿黏土封顶。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

1、施工工序

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钻机就位——钻进至设计深度——停钻——泵送混合料——均匀拔管至桩顶——钻机移位

2、长螺旋钻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施工要点:

a 钻至设计深度,停钻。

b 搅拌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检查其坍落度,向管内泵送混合料,混合料的泵送量按试桩确定的数量进行,泵送时不得停泵待料。

c 拔管速率应按试桩确定参数进行控制,拔管速度应均匀,拔管至桩顶。施工桩顶高程宜高于设计高程50cm。

3、施工要点

a) CFG桩的数量、布置形式及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b) 桩长、桩顶高程及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c) 褥垫层厚度和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d) 在CFG桩施工中,每台班均需制作检查试件,进行28d强度检验。成桩28d后,应及时进行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其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7、静压管桩

1、施工工序

原地面处理——测量放样——桩机就位——桩起吊就位——压入第一节桩——桩的节点处理——压入下一节桩——桩机移位

2、静压管桩施工要点

a) 桩机按设计桩位就位。接桩时应长桩在下,接桩应符合设计要求。

b) 静压管桩应压至设计高程,其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按规定办理加长或减短的变更。

c) 成桩过程中遇有较难穿透的土层时,接桩宜在桩尖穿过该层土后进行。

d) 托板施工时,管桩与托板钢筋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静压管桩与托板钢筋应连接施工。

三、塘、湖(库)、海地区路基施工1、施工工序

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填常水位以下路堤选用水稳性填料——填常水位以上路堤——边坡加固防护

2、施工要点

1)填料与取土宜设置集中取土场。常水位以下路堤的施工材料,宜选用水稳性良好的材料,其粒径不宜大于30cm。

2)受水位涨落影响的部分,也宜选用水稳性良好的材料。

3)严格按设计要求,并根据水流对路基破坏作用的性质、程度进行防护和加固施工。当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与设计防护形式不符时,应按规定变更设计。防护方式一般可采用植物防护、石砌防护、混凝土板防护、石笼、抛石、挡土墙等措施或综合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措施。

4)山区沿河路基,应针对水流冲刷情况进行加固和防护,防洪工程宜在洪水期前完成,施工期间应注意防洪。穿越地质不良陡峻沟谷时,应查清有无泥石流影响,并采取相应排导、拦截措施。

四、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1、施工工序

准备工作——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地面地下排水 减重反压 支挡工程 滞带土改良 夯填裂缝——路基施工(动态监测)

2 施工要点

1) 滑坡处理前,禁止在滑坡体上增加荷载,且严禁在滑坡体前缘减载。

2) 结合滑坡地段的自然排水沟及永久性排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将滑坡体内的水疏通到自然沟与桥涵处排出;严禁地表水下渗进入滑体,从而加剧滑坡的发育。

3) 根据滑坡处治设计图,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处治。滑坡处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先应急工程,后永久工程;

b) 尽量选择在旱季施工;

c) 应先做好地面排水系统,不得使场地发生积水和漫流现象;

d) 场地堆料和弃土及排水不应影响滑坡的稳定性;

e) 支挡工程的施工应从滑坡两侧向主轴靠近,并应跳槽开挖,随挖随支挡,使工程尽快发挥作用;

f) 滑坡体的卸载应在滑坡体的后缘,严禁在滑坡前缘大拉槽、大放坡,从而加剧滑坡的滑动;

g) 施工中出现异常地质情况时,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h) 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截断流向滑坡体的地表水、地下水及临时用水;

i) 加强施工过程中滑坡的动态监测,以保证施工安全;

j) 抗滑支挡工程施工应有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在上一道工序未达到设计要求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

k) 避免临时机械设施大量布置在滑坡体上;

l) 抗滑桩、锚索框架梁、锚杆等,其施工技术标准应满足相应规范技术规定。

4) 在滑坡地段进行高路堑边坡开挖时,应自上而下进行。每开挖一级应对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坡体稳定性分析。需对边坡采取加固时,应停止开挖下级边坡,待加固工程起到稳定边坡作用后,方可进行下级边坡开挖,使后续施工对滑坡稳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

5) 路堑边坡采用信息化动态设计管理技术,施工单位须及时上报边坡开挖、建设情况等信息,以便于设计单位加强动态设计管理;对出现的复杂边坡、变形边坡和滑坡等情况,业主需成立边坡治理专项小组,以减少边坡变形破坏造成的损失;在进行边坡建设时,业主须加强边坡咨询管理,确保边坡建设期间的稳定和安全。

6) 滑坡整治完成后,应及时恢复植被。

五、文明施工软土路基处理桩基施工需注意:

桩基作业区域应平整,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设立警示标志,非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入内。

各类桩基地面孔口四周必须搭设防护围栏,围栏采用钢筋牢固焊割。停止作业时,孔口应用盖板盖严,并设置围栏和警告标志。

预制桩施工桩机作业时,严禁吊装、吊锤、回转、行走动作同时进行;桩机移动时,必须将桩锤落至最低位置;施打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在桩锤安全距离外监视。

CFG桩施工时,应清理输送管、输送泵和其他机械设备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和其他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水、废油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排入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中。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施工时,水泥浆液应回收处理,不得直接排放。#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