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白鹿原》——朱先生和田小娥是一个人

说朱先生和田小娥是一个人,估计读过《白鹿原》的朋友都会愣住。这怎么可能呢?

朱先生是整部作品中最睿智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圣人,而田小娥则是人尽可夫,放荡而妖冶的存在,作品中两人几乎没有交集——直到田小娥死后,朱先生否决了为她立庙赔不是的做法,而要造一座塔,镇住田小娥,让她永世不得出。

两人更像是某种道德的决战双方,怎么会是一个人?

其实,就是一个人。

陈忠实先生的笔,其实对他笔下的每一个人充满温情——是的,我用了“温情”这两个字。如果说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以我所见,尚无人可出其右,即便写出那首诗的诗人,“深沉”二字,也比陈先生用得轻松。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讲道:“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写了四十九万六千字,每一页都在说着两个字——“活人”。

到底是如何看待白鹿原的(我为什么说白鹿原的境界为什么比红楼梦还要高)(1)

▲ 贾宝玉真是反封建的先锋吗?一次喝醉了有位先生大笑道:贾宝玉懂他X什么叫封建吗?

不幸生而为人,那就只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白嘉轩如此,白孝文如此,鹿子霖如此,朱先生如此,田小娥如此,陈忠实先生用这一部书写“活人”这件事。

贾宝玉,或许也不过是“活人”罢了。

生而为人为何不幸?因为他们生在一个并非坦途的时代,想活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是件极难的事情。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条件如今天我们中的一些人那样,可以终生宅起来,一生度过,还是如同婴儿一般美好天真。

动物园里的狮子,吃的是人供养的牛肉,如果不放到野外挨饿,它或许一生也不会有机会杀生,于是人们便不知道狮子的本性如此。人不投到熔岩之畔,不会有视死如归的凛然,也不必有以他人为阶梯的卑鄙。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这般好的条件,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活人”这件事,在今天还是一样不容易的,他们,便是《白鹿原》的真正读者。

《白鹿原》中,很有几个活得明白的。

白嘉轩便是一个,哪怕被打断了腰,鹿黑娃再见到他,依然能感到蜷曲如老狗的白嘉轩,笔直得如一棵青松,让他要跪下来,这时候,黑娃,也活明白了。

我曾想,陈先生为何要鹿黑娃打断白嘉轩的腰?这件事本质上无非是一个中二少年对世界的一种挑战,若我写,必不会写得这么残酷。

然而,读着读着便悟到了,这便是陈先生能写出《白鹿原》的原因。

陈先生的笔,一直是那么残酷。比如对田小娥,看得出他其实对这个不幸的女子充满同情,却没有给她留一点正常女性该爱惜的羽毛。他让她一次次地沦入更加不幸的漩涡,乃至无法从道德上接受她的种种。

而他一定饱含深情爱原上第一个新式军人,抗日英雄鹿兆海,他让他死在进攻根据地的战斗中。

陈先生一次一次破了人生的底线,让你看到世界的残酷。他为什么?

鸡蛋有一个壳,这就是底线,也和我们日常人生中所认识的“底线”相同。

而宇宙的底线是不同的,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但天文学家很清楚地告诉你,宇宙有中心,而且就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太阳系。

宇宙的底线,是自己形成的,它的底线,是力有不及。

陈先生一次又一次去破人生的底线,实际上破除了一切人为的设定,让人重归本原——让你可着劲儿折腾,其实,你还是在这个圈儿里。

他不是写好人必须弄几个补丁,让你觉得好人也有毛病,也不是写坏人必须有一丝温存,让你觉得坏人也有人性。《白鹿原》超越了这个,他就是告诉你,人就是人,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是社会贴的标签而已,你做好事的时候,就是好人,做坏事的时候就是坏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活人”在陈忠实先生笔下,超越了阶级、社会和道德。也许,这就是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意义——人可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我们可以努力影响这个世界,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改变世界的大势,当世界这个庞然大物甩一下腰的时候,无数人便会如蛋壳般破碎了。

我们每个人,实际在这一生中面对的事情,便是自己怎么“活人”,无论世事如何纷繁,怎样把握自己。

每天抱怨社会的人,看《白鹿原》或许会想,在那么艰难的时刻,还有人可以活得这般精彩,今天社会的毛病,比那个时候不是小多了?你活不好,难道只是社会的问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朋友,又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当你想着为世界引领一条道路的时候,你其实也不过是浊骨凡胎,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别人,对同样的生命有一点敬畏?

有这样一段,读懂了它,或许也就读懂了《白鹿原》。

有一天,徐先生对“民国纪事”一栏提出疑问:“朱先生,‘共军徐海东部过滋水县东山’这一条里的‘军’字是不是笔误?”朱先生说:“不是。”徐先生说:“前边几条里都用的是‘匪’字,改不改?”朱先生说:“不改”。徐先生说:“同在‘民国纪事’卷里,前边用‘匪’字,后边用‘军’字,用字不统一会给后人造成漏洞。”朱先生说:“不统一就不统一吧!留下一点漏洞让后人指责也好喀……”徐先生大惑不解。

千年沧桑,我们如今纠缠的这些原则问题,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算是事儿吗?多数时候,我们不过在重复着循环而已。

《白鹿原》的精彩,在于我们上千年的文学史上,少有这样超越的作品。说它超越,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混迹于人群之中写的,少不得站队和对周围人的或喜或恨,卿卿我我,剑拔弩张——然而,你还是混迹于人群之中。

陈先生是坐在三层楼上看这个世界,这样一看,楚河汉界也就是一条小河,东也罢,西也罢,左也罢,右也罢,你总超不出这个地球;上也罢,下也罢,你不过是人群中的一个,活好吧,活人不易。

到底是如何看待白鹿原的(我为什么说白鹿原的境界为什么比红楼梦还要高)(2)

▲ “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惜哉”,人和势的关系,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鹿兆麟的妻子不过想要正常夫妻的生活,她有什么错,却是兆麟面对的封建恶魔。

田小娥只是要正常女子的生活,自始至终没伤害过谁,她又有什么错?

这样的故事,在鲁迅先生笔下会是一声呐喊,而陈忠实先生笔下,却如同哲人般写来,有一道伤痕在裂开,却听不到呻吟。他告诉你,这都是你“活人”的时候,会遇到的。

我们被《白鹿原》感动,因为他所写的没有一个标签式的人物,他写的,就是你和我。

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外表看来千差万别,其实你和我都能套得进去。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同样的境遇,很容易会走进和他们同样的轨迹。他们所区别的,只是社会赋予的条件不同,位置不同而已。所以,他们其实都是一个人。

白嘉轩活得明白,是熬出来的,鹿子霖何尝活得不明白?他是看出来的。白孝文更是明白,他是从狼群里咬出来的,所以他是胜利者。然而,活得明白怎么也有这么多种不同?

其实,真天生明白的,我认为《白鹿原》中有两个人,一个朱先生,一个白灵。

朱先生是看透世界的,所以他明白——那么他为什么要用塔镇压田小娥呢?

到底是如何看待白鹿原的(我为什么说白鹿原的境界为什么比红楼梦还要高)(3)

▲ 曾在日本见到东京铁路大罢工的照片,等待买票的无产阶级把也是无产阶级的罢工铁路员工打了,无产阶级怎么会打无产阶级?

朱先生此举,或许是陈先生告诉你“活人”的时候,没有一条现成的正确道路给你,也没有一条路注定是错的,你需要自己活,你需要自己想。

白灵是天然灵气的,她不需要一个悟道。然而她……被活埋了,而且历史上真有其人,和她一样活泼美丽,一样被自己人活埋而死。

白灵告诉我们,正义和善良并不是最强大的,悟道了,种粮食一样会旱。活得明白,并不是修仙。

那么,陈先生,你干嘛在书中一直要我们活人要活明白?

曾有一位作家回忆,幼年时邻居有一对流亡的白俄老夫妇。他们很穷,但周末必去西餐厅,穿上早已过时的西装,要一碟面包和罗宋汤,慢慢吃光,再相携着离去。

他早年不明白,觉得他们在缅怀昔日的荣光。

当他也老了,终于明白,那是一种人类对文明不曾放弃的尊严。

白鹿原没有锋刃,却处处带着对这种尊严的维护和向往。

我想,有朝一日我们的子孙能够认识到中国人是一个高贵而文明的民族,那时,我们都要感谢《白鹿原》。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