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18 读懂墨色

一 什么是"笔墨"?

中国书画讲究"笔墨",这个词包括了用笔和用墨两件事。

米芾说:"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使毫"指用笔,"行墨"就是注墨入纸。用笔目的是行墨,反过来,墨又是表现用笔的。这二者少一样都不行。

字帖上大圈笔势,小圈调锋,都是由墨色来表现的。看得懂墨色,对作者的用笔理解当然比较深入。

墨色在真迹上最容易看到,如智永《真草千字文》草书"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

字,墨色很清晰。现在我们还可以放得很大。

第一笔挫,可以清晰地看到尖锋位置和侧锋位置,尖锋是不到尾的,这是断笔的特征。而收笔向上写一竖,也在尖锋位置转换,所以这里墨色特别浓,形成小圈节点。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

第二个短横特粗,用足了三分笔,你可以看到墨晕。照理说,上面的横竖两笔先写,墨汁较多为什么没有墨晕呢?引起墨晕可能是墨汁中的水分多,也可能是笔心中的水,就是我们点墨前湿润笔毫的那些水。如果你大力挤压笔毫,来回揉搓动作多,笔心中的水分就会挤出来,形成墨晕。

最后一长横,写到尾部顿笔收,形成小圈节点,颜色明显加深,因为这里就是收笔调锋处。

为什么有些同学看自己的作业,只看到一片黑,看不出墨色的层次呢?你不要时时点墨,多点墨的后果就是整个作品一个黑色。刚点墨尖锋和侧锋墨量都很大,墨色差不多,如果用侧锋写多几笔,侧锋墨量就减少了。这时候随着你手腕转动,墨色层次就容易表现。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

话又讲回来,书法的墨色是自然书写中逐步表现的,不是人为做出来的,千万不要故意"做"墨色。

书法界常说的"墨迹本",和"真迹"不同。"墨迹本"指看起来好像写出来的,只要是白纸黑字,都是。

如王羲之《兰亭序》,我们可以说这是王羲之墨迹本,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4)

其实王羲之真迹一张也没有留下来,《兰亭序》是双钩填墨本。虽然说填墨时非常仔细,一丝一丝把墨填进去,但毕竟不是一笔写出来的,所以我墨法举例不用填墨本。

至于石碑上拓下来的拓本,黑底白字这一种,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5)

白色的线条原本是石碑上凹下去的部分,根本看不见墨色变化。所以学书法最好就是看真迹,真迹包含的信息最多。

米芾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看墨色尤其如此,非真迹不可。

二 读懂墨色

墨色可以提供很多信息,我这里举一些列子。

2.1程南云

第一个例子,这是明代程南云写的篆书"翁"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6)

"翁"字下面是羽毛的"羽",篆字有三个短笔画。

问题是:这三笔究竟是从左写到右呢,还是从右写到左?如果没有墨迹,争论就大了。我们也放大点来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7)

首先你看这一笔,从浓墨写到淡墨,收笔地方推直笔心,也就是回到五号位正锋,结果在纸上形成一个圆点。笔锋离开纸面时,尖锋会带走中心的一点墨汁,所以这收笔处变成了一个小圆环,一个真正的小圈。

接下来你看这些短笔画,右边浓,左边淡,最左边也有一个小圆环,证明这是收笔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8)

所以这是从右写到左的。其实从左写到右,这是写一横或者一策,比较顺手。从右写到左,七号位下来,这是写撇。

写撇当然没有写横那样顺手,为什么程南云要当撇写,将来篆书课程中再讲解。

2.2减除涨墨

第二个例子,减除涨墨。

你看智永这个"光"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9)

上面是顾盼势。一竖两点,左边这一点起笔非常清楚,但中间这一竖起笔看不清。

怎么会写成这样呢?因为有涨墨。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0)

在真迹上可以看到笔道和涨墨之间的分界,原来这一竖的用笔是这样的。

涨墨和墨晕是常见的,导致墨道大于笔道。这样一来,墨法就不能准确地表现用笔。

如文征明《游虎丘诗》这个"中"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1)

第一笔竖,墨多了,明显有涨墨。可惜我们没机会看到原迹,只好靠经验来估计。如果有条件看到真迹,应该是可以看到笔道的。

这个"颜"字第一点,非常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2)

以前我在香港讲课,要学生临写这本字帖,常常有学生来问:"这圆圆的点怎么写?"这也是笔道淹没在墨道之中,文征明必然不会画个圆圈。

你可以看看这个字的前一个字,那是"池"字。最后一笔虿尾势收笔没有收好,笔锋太干造成枯笔。所以文征明就重重地点了下墨,结果写下一个"颜"字,一上纸就洇化了。

同一个作品类似的例子,如"鹤"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3)

第一笔侧点,侧点本身有涨墨,头上还多了一点墨。"鹤"字前面是"涧"字,写到最后笔很干。心理上想多点一些墨,矫枉过正,结果就太多了一点,居然滴了一点下来。文征明好像没有用调墨纸,一看不对,接下来赶紧去调墨或者掭墨。所以接下来的冖头势变成了干墨,牵丝非常清晰。如果笔锋太湿,那是写不出这样的牵丝的。

根据墨色和点墨动作,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况,可以判断书写者点墨动作,墨量大小,处理手法等等。

2.3过纸脊

第三个例子,过纸脊。

《阴符经》有二十七个"之",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4)

这是古文的常用字,作者写的非常熟练,但28行的这个"之"字,一捺收笔时墨多了。一捺写下来,前面半段线条很干凈,到快收笔时墨泅化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十七个"之"字只有这个收笔有点问题,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5)

所以是偶然的。如果要找原因,你可以发现上面的角用了双节点。如果拉一条直线下来,恰恰是下面墨洇化出来的地方。像这样的情况,应该是纸脊引起的。

我们书写中用的纸未必是很平的。好像你看这张纸,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6)

它这儿就高起来了,好像山脊一样,那么当然写起来不方便,有时候我们会用一个镇纸把它压一下。但是那一边压平了,这一边它还是高起来。

古代写字的时候,经常会折纸,折成行,或者格,以取整齐。譬如说这样我折了三次,拉开来它有就八行。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7)

那么有时候写的时候,会写在两根线的中间,但有时候也会写在这两行的中间这条在线。这条线呢,我们说,就是一个纸脊。

那你写在这个纸脊上,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下,你看,当毛笔这儿过来,它会纸脊挡住,但是你一过了纸脊呢,它又变得小了,变得细了。如果你装裱以后拉开来一看,就变成了这样前粗后细的线条。

笔锋过纸脊形成了"节笔",意思是线条中间有个节。"节笔"这个术语,是日本学者松元芳翠提出来的。

他研究孙过庭《书谱》,发现有些笔画有奇怪的节,理解到这是笔锋过纸脊形成的,后来成为书法界的共识。

如"一"字所在的这一行,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8)

我选前面七个字。你从"一"字的节往下拉一条直线,这就是当时的纸脊位置。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19)

有五个字的笔画跨越这条纸脊,受这纸脊影响。

节笔既不属于用笔技巧,也不是墨法。它在墨色和用笔之间,夹入了纸脊的因素。

《书谱》中这几个"之"字,都有节笔。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0)

最后这个"之"字,线条右边完全是平的。反映出纸脊很高,笔锋被阻挡在纸脊的左边。光靠用笔,是无法写出这样一半平的线条。

现在精印的孙过庭《书谱》,折纸痕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如"俗"字立人势一竖下来,右边是平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1)

表明笔锋被阻挡在纸脊之左。

而草书"始"字女字旁,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2)

受阻于折纸线,没能写到左边去。

现在你会看了吧,这个《书谱》中的草书"书"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3)

上下两个奇怪的节,都是折纸线纸脊留下的痕迹。

这个"轻"字纸脊线是这样下来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4)

王羲之有没有节笔呢?也有,如《远宦帖》,我以第三行为例,这一行就是写在纸脊上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5)

这条纸脊有点斜,反映出王羲之折纸的随意。

而最后四个草字"足下兼怀"没有节笔,可能是王羲之的左手压在纸上,使纸脊消失。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6)

我把这一行明显有过纸脊的字放大给各位看,像这样形状的线条,纸张铺平的情况下是不大会有的。

"远"字中间长横,突然变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7)

下面笔锋开叉,都是因为过纸脊造成的。

《远宦帖》是双钩廓填本,墨色变化不大,但粗细钩得很仔细。如果没有纸脊,线条应该不是这样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8)

尤其是这个向上的牵丝,中间打了一个弯,这都归结于纸脊。

《阴符经》是折格写的,譬如说我做个示范,这样折成方格。我这张纸很小,可以写四个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29)

但我这张纸你看,不排除原来这个格里边就有一个纸脊。那么当你写的时候,这个纸脊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譬如说刚才那个"之"字,第一个侧点。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0)

然后调锋写过来,过了纸脊,这儿是高起来的,第一次写了个节点,但你往这儿过的时候,又要过纸脊了。过了纸脊以后很可能就是很细,突然地变细。那怎么办呢?他是这样处理的。在纸脊的这儿第二次调锋,然后往下拉。这样就避开了纸脊对线条的影响。拉下来以后再调锋,这么过来。过来以后,到了这儿,你看,又撞到纸脊了。那怎么办?他这一次是来回揉搓一下。压住它,把纸压平了,然后出锋。那么这个地方的墨就特别多,很容易涸化出来。

2.4 分析小圈动作

第四个例子,分析小圈动作。

你看这个孙过庭写的草书"兴"字,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1)

这个节点怎么写的?

一竖下来是挫笔,这是第一个动作。然后必然是收笔,转到左边,最后转大圈完成,这个节点比较容易理解。

但这个"理"字怎么办?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2)

它左边是"王"(其实是"玉"部省略一点)。上面大约两分笔,比较细。但下面的线条很肥,三分笔。这个节点是变换粗细的关节点,应该做什么动作呢?

这字帖可以看到一些墨色的浓淡,当转圈以后写到A,粗细是差不多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3)

但这时候必然尖锋在上,先做一个收笔的动作,一上一下揉搓,使笔心转向,然后写这三号位的弧线。在这节点上,笔心换向是关键,而衄锋揉搓是有效手段。

正因为做了揉搓的动作,这根线的外廓有墨晕,真正的笔道要减小一点,没有那样粗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4)

如果你有印刷精良的字帖,可以看到墨色浓淡。以往我们看不清楚,往往把墨晕也当作笔道临写了。

简言之,这个"理"字的"玉"旁,从墨色来看,先写了这一笔,然后揉搓换笔心方向,向上写了这一笔。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5)

最后还有免费赠送的墨晕,它是由三部分组合起来的。借助于现代科技,可以越来越真实地了解事物的真相。

谢谢。

本节要点:

· "笔墨"包括用笔和用墨。

· 从程南云作品墨色来判定书写动作。

· 减除涨墨、过纸脊、分析小圈动作。

复习思考: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6)

· 这是古人用金色写的佛经,一共六笔,每一笔颜色深的地方,做了什么动作?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合集(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18)(37)

· 这是王羲之《远宦帖》两个草书"问"字,下面这个线条是特意写成这样,还是过纸脊,你怎样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