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白的十大误区(管理中的常识性陷阱)(1)

“好的管理就像春雨”“ 润物细无声而又不可或缺 ”

众所周知,管理是一门社会性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有方法。科学的管理能为员工赋能,为企业创造溢价。但在管理者陷入管理的常识性陷阱时,就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究其原因,基本都是因为是对管理缺乏根本性的认识,导致出发点错位的情况。比如有些团队管理者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管理管理,就是要将人管到位理清楚,使每个岗位员工知道自己的职责并高效完成。”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管理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管理的对象是谁?管理者要如何分权呢?为什么大多管理者都很容易犯常识性的管理错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下。

01管理追求到到底是什么?

一直在学习中的老板们都应该知道,很多时候都会对管理下定义。不管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还是彼得·德鲁克基于经验的成效管理,都是在对管理下定义。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定义的管理,管理的服务目标只有一个——盈利。管理就是要创造利润,因此管理追求的核心数据是绩效,而绩效又包含效益和效率两个板块的内容,只创造效益或者只创造效率都是没有价值的。有很多管理者会对一个问题非常疑虑,自己的公司应该建立怎样的组织架构,才是对的。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组织架构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现在的信息时代,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支点,公司需要面对不同的环境随时做出调整,这样才能使管理持续出绩效。

管理小白的十大误区(管理中的常识性陷阱)(2)

所以应该采取什么组织架构,只看适合不适合。企业是在不断成长的,随之而来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要根据当下的局势学会适当的掉头。可见,好的管理是要为绩效服务、顺环境随时调整的。

02管理的对象是人吗?

管理的对象到底是谁呢?以下是我的个人理解。管理,必须一分为二管理就是处理“人”和“事”。但很多人把二者混淆,该面对“事”的时候,管理却对“人”进行管理,该管理“人”的时候,却管理“事”。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只看一个标准,就是做事。如果有人做人不够好,那怎么办?如果他没有把事做坏,其实这个人还可以接受。因此,管理者需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不能用个人的价值观来做管理。二是在管理当中做人和做事要分开。在管理中我们最怕身边全是好人,但是做不出好事,这个时候你就会陷入很大的被动。

03管理者应该如何分权?

管理者的一项权力同样也是职责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分配。分配包括三个方面:权力、责任与利益,只有不偏不倚,在界定责任时适配利益与权力,管理效能才能发挥,人才才能被真正培养起来。有一种现象还是很常见的,就是管理者看似分权给了下属,但在决策的档口,下属还是要回头去征求管理者的意见。

管理小白的十大误区(管理中的常识性陷阱)(3)

这其实就表明分权并没有分成功,下属始终无法对事情拍板。事实上分权不是嘴上说说就分了的,它的标志应该是权力做了分配,分权的管理者就不再拥有这个权力了。分多少钱分多少权是由老板的实力和格局决定的,不分或者少分不一定就是赚了,多分钱又多分权也不一定就亏了。很多管理者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在享受大权在握的快感,并没有做到真正分权,往往就会导致效率低下,最后买单的却是公司。作为管理者需要万分注意这些管理思维里的常识性陷阱.管理不是改人所短,而是用人所长,如果做不到普遍管理那就做好分类管理。顺应环境变化、围绕核心业务调整架构,使组织与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效率,进而产生更高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