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经作家阿耐的小说里普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善于塑造出一个独特的女强人形象,比如《不得往生》里的许半夏,《食荤者》里的林唯平,《余生》里的于扬,《欢乐颂》里的安迪,《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大江大河》里的梁思申。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1)

电视剧《大江大河》里所展现出来的梁思申,其实并没有小说里的精彩,背景介绍和她的厉害之处也并无太多出彩的地方,但当你看原著时,你才会看到梁思申这个角色真正的“厉害”,是与她的家庭背景和从小所受到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教育密切相关的,当然再强大的外界条件也敌不过天资的聪慧和自身的优秀,这里面包含的因素太多太多。

看原著时,最吸引我的情节几乎都是有梁思申出现的地方,从她的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教育、思维、品味、背景、眼光等等方面,都无不展现出一位万里难挑一的女性形象。

阿耐在原著《大江东去》里是这样介绍梁思申的个人背景的:

● 梁思申的爷爷是省人民银行的行长,几个伯伯也是省财经系统的大官,爸爸是市人民银行的官,妈妈是上海资本家流落在国内的女儿。1983年人民银行转为机关式的中央银行,梁爸要求转入承接人民银行原业务的新成立的工商银行,成为省工行行长,但也算家族里地位比较低的了。

● 1979年被外公外婆送去美国读书,1987年外婆去世,与外公、舅舅打官司,分得了一笔外婆的遗产,上大学读数学专业,并和一帮条件好的同学一起各自在校外买了房、车;并开始投资股票、期货、外汇;宋运辉介绍了一些业务给梁思申做外贸赚差价。

● 从中学开始自学法语,后来去医院当志愿者,帮助中法国人互译。大学毕业后进了美国的投行工作,因熟悉中国市场,又有人脉资源,被派往正欣欣向荣的中国寻求发展机遇。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2)

生在这样的特权阶层,本身就注定了梁思申身上所带的“光环”,但对于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梁思申来说,她并不想靠着所谓的“特权”谋利,而是无处不在的想证明自己的能力,直到最后,终究是在现实面前妥协:

梁思申想,她既然已经站在事实上的高度,那她顺理成章地就该就着这个高度做事,而不必非要俯身做出一个姿态,那倒是有些惺惺作态。事实表明,她做得很好,她也没在做的过程中觉出有侵占别人的意味。不错,她利用了家里的关系,但这只是使她做事效率大大提高,并使国内相关领导能倾听他们的声音,结果对谁都有好处。

至此,她终于明白:不切实际的清高和过度脱离环境土壤,以及本身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成为既得利益者,又怎么能够逃避这一切的存在和独善其身呢,倒不如利用好所有一切有利的条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有机会和条件去做更有利于社会的事。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3)

原著里有关梁思申的,总共包含了三条线:

1、梁思申和宋运辉的关系发展,当然是一条主线。宋运辉和程开颜离婚以后,宋运辉是做得比较绝情的,先是联系金州化工的闵厂长将程开颜调回金州她最开始的工作岗位运销科,目的是为了不让程开颜像以前在幼儿园一样有寒暑假来东海看女儿宋引;接着将程开颜的哥哥调到车间的边缘地位,前岳父程厂长除了背后咒两句宋运辉,别无它法。回到金州的程开颜又谈了一个对象,之后迫于宋运辉的强势压力,不得不远离程家。

去上海公干的宋运辉,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和梁思申同游西湖,在西湖边定情,当然这是郎情妾意,算半个洋婆子的梁思申主动说出“我爱你”,并亲上宋运辉,两人确定关系。虽然梁父梁母不太希望自家女儿成为别人的后妈,但梁思申执意要嫁,也只好妥协。

在宋运辉派人密告先前的马厂长去日本出差嫖娼以后,马厂长被迫“下线,宋运辉成为了东海的一把手,可又因为上面要让东海升级,宋运辉的行政级别不够,于是空降了一位邵厂长,但在宋运辉的“手段”下邵厂长根本无法插手,之后宋运辉与梁思申婚后利用梁家关系,破例将宋运辉升到了“厅局级副职”。

宋运辉与梁思申随后生下儿子可可,又将女儿宋引送去美国读书,梁父梁母也提前退休搬到了美国的迈阿密生活。此时的梁思申却与美国总公司无法达成统一的思想辞了工作,回到上海和外公一起专业做投资。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4)

2、第二条线便是梁思申与杨巡的合作关系。由于当时的政策,个体无法注册公司,杨巡便借用梁思申外资身份的便利,两人达成共识一起投资建商场。梁思申为大股东,但她又经常呆在国外,于是商场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杨巡在管,梁父害怕女儿不熟悉国内的环境,又存在对个体户的偏见,于是在查看杨巡的账务时发现杨巡做假账,问了工地工人发现并无账上几万元劳保用品的这笔开销。梁父要求梁思申撤资,并与杨巡决裂,因此宋运辉也逐渐疏远杨巡。

梁父在“收拾”杨巡的手段上极其高明,虽然是背着梁思申在操作,他痛恨有人捉弄了他的宝贝女儿,他先是让银行将梁思申投资的那笔钱贷款给杨巡,梁的自有资金撤出,然后公司的性质在政策放宽以后杨巡还并未来得及转成私营企业,依然是合资,梁父让银行出面查杨巡的公司性质有问题,要求收回贷款,杨巡为此在梁家门前下跪承认自己的错误,虽然放过他不用坐牢,却更让梁思申看不起他。

银行的那部分贷款杨巡是肯定没钱还的,只好让梁家的老大和另一位合伙人官二代李力一同收购了股份,并随后通过增资的方法稀释了杨巡在商场的股份,踢出管理层。可是,这两位官二代在商场的定位上走了高端路线,并不符合当地的消费水平,门可罗雀,又让梁思申出面做中间人,让杨巡来经营商场,杨巡在梁思申面前是无论对于以前行为的愧疚,还是她吃过苦头的强大背景,更多的是他自己的不甘心,他都无法拒绝,梁思申几乎成了他的“克星”。杨巡接手商场以后开始改革转型,学香港的经营模式,让商场扭亏为盈,此时的梁大李力将“战场”转向香港市场,急需资金,于是将商场的全部所有权都转给了杨巡,杨巡终于感到“扬眉吐气”。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里,香港也被波及,李力携款潜逃,萧然和梁大都遭遇巨亏,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贷款,梁父也有参与其中,梁家所有人开始为梁大所牵连的人和事“活动”,萧然出售市一机的股份,梁思申和外公却趁此危机从中抄底大赚了一把,不仅收购了萧然手里市一机的所有股份,还把日本人手里的股份也一并低价收购,之后以可观的价格转手又卖给了杨巡和申宝田,两人因此差点倾家荡产,贷了好大一笔钱才将市一机全部吃下,准备将厂子搬到郊区,这块地腾出来做房地产开发之用。

梁思申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中国的个体户与美国个体户的生存环境不同,中国的个体户犹如热带雨林中匍匐在植被最底层的植物,虽然在争阳光争雨露之中培养出顽强,可也在惨烈的争夺战中造成扭曲。梁思申想到在南美雨林中见过的那寄生在大树上吸血的藤,想到那绞杀大树的榕,想到猪笼草之类充满诱惑的陷阱,还有充满毒液长满恶刺的种种,人类和植物,哪个都逃不脱生存环境的漂染。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5)

3、有关梁思申的第三条线,便是交叉在她自身的事业里。从刚回国后对本地土壤的不适,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再到最后的理解与适应,这个过程当中的心路历程。

刚开始,梁思申同情像杨巡这样的个体户,为他们鸣不平,后来又看到他们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从给梁大和李力、萧然的投资建议中看出他们思维的缺陷;从对宋运辉的仰慕到了解了身在官场上的身不由己之后的矛盾心理;从清高地不屑于家族势力的影响,只想单凭自己的能力行事,再到懂得利用这一优势所带来的“方便”,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这一系列的转变,都在冲击着梁思申的观念,让其不得不适应一个社会的发展,在看到它众多缺点的同时又呈现出一派昂扬生机和飞速发展,在发展中健全,在经验中完善,这一切又让梁思申开始理解并对未来满怀希望。

“梁大作为梁家第三代,生在父母羽翼下面,从小没有吃过苦头,从来一帆风顺,他不知道做事之前,最先应该考虑的是留下逃生的后路。他现在没风险意识,将那么重要的资金的支配权交在李力手里,万一市道不好呢?李力可以打包裹走开,他可就害死自己,害死梁家第二代了。他真是不吃苦头不知道后路的重要,我怎么提醒他都没用,他只看到丰厚的利润预期。利润固然重要,可是大灾大难之下能够脱逃那才算真本事,真收获。 梁大那个新项目起码需要两年,两年里面会出现什么波折,他真一点不考虑吗?……”

梁思申微笑着依然用英语道:“从来,资金永远跟不上一个成长型企业扩张的步伐。要不然,现代资本社会不会有金融业的发展。但把资金不足挂在嘴上的人,不是别有所图,便是固步自封。可是盲目融资大上项目而不考虑收益率的话,那就是资本社会的不合时宜者。”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6)

阿耐创作的梁思申这个人设,是基于当时国门大开以后,在外资的巨大冲击下,不仅是普通人民的不适,更有着像梁思申和她外公这样归国的华侨眼里对比之下,从最开始的蔑视到后来的认同与融合。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各种外国新兴事物的来袭,不但考验着国人的人性,更是对人们生存能力的考验,这当中包含着企业转型、下岗、私有经济的崛起、国企的改革、外资的引进与金融风暴的冲击,都是一个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也从未有过先例的时代,这中间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像杨巡一样的探索者,也有像雷东宝一样的带领全村致富的先行者,更有宋运辉这样凭着自身过硬技术走向人生巅峰,将国企带入国际的视野的强者,还有如梁思申这样看到发展中机遇,并懂得利用优势,用睿智的眼光分析利弊的“投机者”。

梁思申说:“先破坏,后修复,已经被证明是条歪路,修复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都很巨大……” “资本从来不是善良的东西。”

大江大河电视剧梁思申怎么评价(大江大河原著里的梁思申)(7)

在电视剧版《大江大河》里并未像原著里一样交待完整梁思申的背景与她从国外回到国内的巨大心理落差,还有成熟与不成熟环境之间办事的矛盾心理,梁思申虽然背靠着超级的“大树”,但心中却一直有着自己的一杆尺子在丈量她的步伐,在适应与其俱来的“特权”和“极富”的背景下,她唯有在高处行走,利用好手中的这些“优势资源”,让自己更好地回馈社会。

比如梁思申在九八年洪灾时,带着宋引开着切诺基,拉上一车消杀用品第一时间奔赴前线;

和丈夫宋运辉一起捐赠福利院的物品,修新的大楼,包揽了所有福利院孩子们的医疗和教育费用;

运用自己的“强权”帮助国内不合理的知识产权竞争,以及侵权行为和商业上竞争的不合理行为。

我们喜欢梁思申,不只是看到了她在“云端”旁人无法企及的生活,更多的是她的真性情,以及拥有“富贵”的条件却还能凭自己的“智慧”去建立起属于社会的认可与地位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