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担心别人的痰吐在自己身上(杂文痰往哪里吐)(1)

○王大炜

今年3月,一块非常雷人的“卫生标语牌”出现在国内某地一辆公交车上:讲卫生,防流感,请把痰吐窗外。乍一看,确实有点雷人,因为这块看似劝人讲卫生的标语牌,实际上并不亚于“号召”人们破坏卫生。所以,没多久便引来乘客不满以至于被要求撤掉标语牌,也在情理之中。令人庆幸的是,众乘客并没有在那块标语牌的影响下而把要吐的痰吐向窗外,不然吐出去的痰还不知会落在谁的脸上。

痰,污秽之物,粘附在喉咙里,令人难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无师自通地习惯了怎样吐痰,于是便把经典成语“一吐为快”巧妙地借来一用,形容吐了痰后的舒服劲。然而,随地吐痰,虽说是生活小节,有时却有碍观瞻,确实不是好习惯。因此,吐痰入盂,理应提倡和坚持。从前条件有限,穷家小户不可能有痰盂,民国时期机关、学校也不过是一个加盖的小木盒,里面放些石灰,上写“吐痰入盂”。现在这十几年,楼堂馆所机关学校等公共场所都是些新颖考究的痰盂设置,大街街沿边也有不少的敞口垃圾大桶。按说,“痰往哪里吐”的问题根本不足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就在一些有相关吐痰设置的旁边,仍可见痰迹斑斑。

话说回来,还是说公交车。公交车司机十分辛苦,行车路上会吸进不少废气,加之有的师傅还有抽烟习惯,喉咙管里发痒,这痰嘛,对不起,绝对不会吐在驾驶室,所以,“痰往哪里吐”?自然是窗外那天然的垃圾桶。对这样“一吐为快”的现象,乘客们也几乎见惯不惊了。讽刺的是,与此同时,车内流动电子屏上还滚动显示着“不要向窗外抛撒垃圾”宣传标语,莫非口痰不算垃圾?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多年前就有媒体曾报道过,还曾建议在公交车司机身边置一塑料袋,有痰往袋里吐,下班后再投入垃圾桶。这不是解决“痰往哪里吐”难题的一个良方吗?

文明社会,但愿“痰往哪里吐”的尴尬不再出现。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