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散文随笔(夜读猎人笔记)(1)

书籍推荐

书名:《猎人笔记》

作者:屠格涅夫

译者:丰子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简介:《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这是一部描述他在打猎过程中所见所闻的随笔集。全书以一个猎人行猎为线索,采取见闻录的形式,通过多样的体裁风格、简练优美的语言,串起二十五篇故事,生动形象地再现在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农村,普通农民、县城医生、独院小地主、磨坊主,以至家仆和使女的群像与生活,并穿插对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珍视,并借农民的精神境界高于地主的深情描写表达反农奴制倾向。

原野散文随笔(夜读猎人笔记)(2)

书中的风景描写尤为人们所称道,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湖光山色、烘托人物、反衬情节,在其笔下都颇具意趣、韵味无穷,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其语言简练优美、生动凝练、富有乐感,对俄国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沈从文曾评价:“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家必须懂这种人和事要在一定背景中发生。”

推荐理由

屠格涅夫生于俄国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自幼目睹农奴主母亲的凶残专横,早就对农民悲惨处境产生深切同情。作为一个地主家的“富二代”,他不爱风花雪月与饮酒作乐,反而热爱行走在广袤的俄罗斯中部平原,他背着一杆猎枪,在打猎过程中亲密接触最普通的劳动人民,著成这部作品。

原野散文随笔(夜读猎人笔记)(3)

书中,他刻画不同的贵族,有的残暴冷漠,对农奴压榨剥削,有的勤劳节俭积累资产,同时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俄国乡村民俗画,让人去感受普通的劳动人民如何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卡里内其没有家人,没有牵挂,凭自己的喜好过日子,他会唱歌、会弹琴,生活富有诗意;露克丽亚能歌善舞,嫁给心爱之人,婚后因从高处摔落瘫痪遭到抛弃,变得一无所有只能靠旁人接济度日,沦落至此,她却坚强宽容,并不自怨自艾……此外,家仆、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相继出现,真实地展现农奴制背景下俄罗斯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原野散文随笔(夜读猎人笔记)(4)

自然之美是本文的最大亮点。“缓坡小丘的长长坡面上,葱茏的黑麦正轻轻地泛着涟漪;几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阴影在它上面缓缓地移动着。远处森林郁郁苍苍,池塘波光潋滟,村庄橙黄闪亮;成百的云雀腾地飞起,歌唱着,又急速落下来,伸长脖子,停在土堆上,几个农家小孩在夜牧的牧场上,围着篝火,讲着鬼故事……”美景在作者娓娓讲述的故事中流淌出来,给读者无限的艺术享受。

美丽的大自然与地主与奴仆的故事相互交织,让整部作品有剥削有反抗、有残酷有温情、有悲伤有乐观。

纵观全文,屠格涅夫笔下虽含批判但更多是热爱,他深爱着家乡,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他语气是宽容的,即使知道那片热土上的人们并不完美,他责备的同时又带着怜惜和深情。有网友评价:“他的笔端有草地的芳香,也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原野散文随笔(夜读猎人笔记)(5)

他在文中为读者构建一个远方,你能够畅游俄国美丽的森林,了解俄罗斯人的性格,领略秀丽的自然风光,也能引发自身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阅读延伸

屠格涅夫(1818—1883),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因对俄罗斯语言规范的重要贡献,被列宁称为“俄国的语言大师”。他生于贵族之家,却一生反对农奴制,其作品大多控诉腐朽农奴制度,表现民主主义思想,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


云浮融媒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音频:秦小青

制作:潘伟

责编:莫颖琳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