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云端建筑工作室(Clouds Architecture Office)素来以设计有(nao)想(dong)象(da)力(kai)的建筑著称。不过,凭借新的“日行迹塔”(Analemma Tower)设计——这栋摩天大楼不是建在地面,而是悬挂于近地轨道的小行星之上——这家工作室可能已经超越了自我。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1)

按照该工作室设计的通用轨道支撑系统(UOSS),首先要把大个头的小行星牵引到地球轨道,然后利用高强度的缆绳在远离地面的空中吊起一座超级大厦,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空之城。

云端建筑工作室提议首先在迪拜上空启动这个项目,这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建造超高层建筑的丰富经验。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2)

这座空中城堡将利用地球同步轨道来配合地球的自转周期(即一天时间),这意味着它在南北半球之间的运行轨迹类似于数字“8”(即所谓的日行迹)。也就是说,虽然日行迹塔每天都会回到相同的地点,但它在一天之内将可以游遍地球的不同地区。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3)

自从人类抬眼仰望星空以来,到太空中生活就一直是一种美好的憧憬。但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这只能是一种幻想。然而,牵引彗星用于建筑用途,这个想法跟美国宇航局(NASA)的2021年小行星计划相去并不甚远。美国宇航局提出的小行星重定向载人任务(ARCM)正是打算向一颗大型小行星发射太空船,然后更改它的运行轨迹。为了调整小行星的路径,太空船将用到配备锚定夹具的机械手臂。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4)

日行迹塔只不过是在这个NASA计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如配图所示,这栋庞大的建筑悬于天空,而其中的居民将成为“人上人”——考虑到住在这么一栋不可思议建筑难以想象的高成本,这种比喻说法倒不失恰当。说到居住的经济问题,你可能会问,住在距离地面这么高的地方,每天早晨还怎么去上班啊?云端建筑工作室给出的解决方案恰处于聪明绝顶和精神错乱的分界线上:居民将被鼓励使用降落伞返回地面。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5)

当然,只有降落点的地势足够高,跳伞才是一种明智的举动。举例来说,当日行迹塔在曼哈顿中城上空经过时,那将是你晨间通勤的完美跳伞地点。不过,如果塔里面拥有你需要的一切,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6)

日行迹塔的所有能源需求将由安装在塔身上方(即位于大气层之上的部分,那里有持续的光照)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周围的云层(通过冷凝和雨水)则能提供稳定的水源。商业功能区位于塔身的下端,而供人们休憩的区域在塔身上方大约三分之二的位置。为了适应太空接近真空的环境以及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建筑的强度需要加强,安装的窗户要能承受住对流层之上令人难以置信的气压。

除了这座天空之城,云端建筑工作室还曾设计过“云船”(Cloud Skipper),一个在云端安家的创意,可以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7)

云船拥有巨大的翅膀和长长的线缆,以此附着在大气层高速气流产生的恒风之中——风力将把云船托起,让它们能够在天空占据一席之地。云船使用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来产生电力,通过漏斗来收集和储存雨水。云端居民可以使用有机堆肥来种植和照料园艺植物——这个空间既可以饲养动物牲畜,也可以让人在一片湛蓝中感受些许绿意。

云船设计最有趣的方面之一是,它形成的云端社区拥有不同于地面的特性。鉴于高速气流不断变化的性质以及云船不跟地面连接的事实,这里的云端社区拥有游牧的天性,真正是随风而来、随风而去。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8)

在云端建筑工作室的愿景中,这种逐风而居的生活方式将创造出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

云端建筑工作室还跟美国宇航局合作构思过“火星冰屋”(Mars Ice Home),那是一种能够抵抗宇宙辐射的建筑。火星冰屋是充气式的,它使用冰壳作为结构部件,同时也用作抵抗辐射的盾牌。冰屋的水将直接取自火星,冻结之后填充在半透明的袋子里。屋子还会使用二氧化碳作为隔层,这些气体同样可以取自火星大气层。

艺术大楼设计(这幢大楼的设计真)(9)

冰屋的设计初衷是成为人类火星前哨站的重要构成,它拥有三个核心部分:可充气结构,可展开系统,以及接入和递送元件。冰屋内部可以搭建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厨房和温室等设施。

这些冰屋是透明的,这是解决火星居民潜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一种有趣方式。想象一下,你来到了一颗不同的星球,居所是一栋黑洞洞、使用人工照明的建筑,你是什么感觉?现在,作为替代方案,冰屋可以透进自然光,并且可以让居民饱览火星的壮丽景色。

有了这些雄心勃勃的建筑设计,你现在面临着一个选择:未来你想住在云端还是太空?

翻译:何无鱼

来源:WIRED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