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1362- 1407年), 徐达女儿,明成祖朱棣皇后。在明史中,她被人赞誉为“女诸葛”,德才兼备,贞节聪颖,对外助成祖治国,对内为成祖安抚后宫。徐皇后的一生,从太子妃至皇后,才华横溢,品德高贵,堪为历代后妃之楷模。
青梅竹马,天造地设的一对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元帅,不但英勇善战,而且棋艺精湛。明太祖朱元璋经常与他下围棋,二人均有胜负。
春暖花开,朱元璋棋兴忽发,召来徐达,非要与他决个胜负不可。徐达知道,早年为兄弟,今天为君臣,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今天胜之或者让子输局,都难免惹恼了皇帝。
徐达想了一会儿,凭借棋力深厚,在败局中用白子摆出“君臣”二字,使朱元璋赢了。收局时,朱元璋一时兴起,将莫愁湖花园赠给徐达。
1362年,美丽的莫愁湖水春光无限,绿水荡漾。胜棋楼上,徐达十分寂寞,重摆当年与朱元璋的棋局。就在“君”字落成之时,一声清亮的女婴的啼哭声划破了静寂。将军离桌而起,笑着出去,只剩下胜棋楼上的一局残棋。赫然在目的“君”字,好像预示着与它同时诞生的那个女婴的命运不俗。
徐达得到千金,欣喜异常。女儿生来俊秀,一双明眸似清澈见底的莫愁湖水,娇嫩肌肤赛过水中的芙蓉。徐达对冰肌玉容的女儿无限怜爱。徐氏百日抓周,执书本和刀剑,使他惊喜万分。
朱元璋听说后,为徐达得此良女而祝福,与马皇后同赠徐达女儿徐氏玉书剑各一,嘱咐徐达尽心教育她,说她尽管是女孩,长大后也能为国出力。徐达感念皇恩浩荡,对徐氏精心培养。
光阴易逝,徐氏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三岁识字,五岁作诗,八岁作画,具有惊人的才智。徐达对她百般宠爱,请当代名儒授以诗书,而徐氏好学,深受老师的喜爱。她尽管喜读诗书,温柔可爱,但是由于出身将门的缘故,她对刀枪也很感兴趣,经常随父亲习武,学习兵法。最可贵的是,与其父亲谈论战争时有独到的见地。徐达对她更加疼爱。
由于战事不断,徐达一直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知徐氏文武全才,便与马后经常召她进宫,使她经常在君、后身旁,闲聊家事,十分融洽。马后与徐氏十分投缘,待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好。
十几年内,徐达添了三女一男,朱元璋有24个儿子,转眼都长大了。24个儿子中,太祖对四子朱棣最宠爱,常赞他文武双全,很符合自己的脾气。若有闲暇,一定召来,问答国事。
徐氏经常往来宫中,自然与朱棣逐渐熟识,言语间逐渐仰慕起来,开始时谈天说地,兴趣相投。几年后,都把对方当成知己,恋情暗生。
朱棣来到徐家的莫愁园中,游览当年父皇与徐将军对弈的胜棋楼。望着莫愁湖的绿水,岸边的鲜花,回忆起他与徐小姐往事,看着身边美丽温柔的徐氏,他忍不住退想起来。
朱元璋不破坏长子为皇储的规矩,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他最疼的是燕王朱棣,认为他对社稷必有贡献,决定为他娶个才貌双全的美女。
一天,朱元璋与马皇后言及此事,马后笑道:“无须圣上愁烦,上天早为棣儿般配良缘。”朱元璋愣了,立即想起一个姑娘来,不禁笑道:“佳儿良女,天造地设的一对呀!”
他与马后商议妥当,召徐达进宫,与之对弈。二人酣战至中盘,朱元璋说:"爱卿真是棋艺大增。”徐达笑道:“圣上威风凛凛,臣已老啦!”
朱元璋下了一子,笑道:“你我年华已逝,幸喜后继有人,就说棣儿,卿以为才干怎样?"徐达说:“燕王大才天下皆知。"朱元璋笑道:“很好。你我共患难已有28年,这番相交,实在可贵。爱卿长女品貌双全,棣儿文武全才,何不于你我之间再添良缘?”
徐达遂拜倒在地:“陛下龙恩,燕王英才,臣感激不尽。”朱元璋忙把他扶起:“从此,我们就是亲家了,不必行大礼!爱卿不吝爱女,朕很感激,干杯!"君臣二人一饮而尽,定下姻缘。
回到府上,徐达派人将长女徐氏喊来。徐达一生戎马,从不以势压人,婚姻大事决不独断专行,对长女更是如此。长女正值青春年华,远近的公子们,前来提亲的人很多,在许多人选之间,有人品才貌中意的,但每次问她,她总是不同意。
开始时,徐达认为她年幼害羞,知道她颇有主见,既不肯答应,必有原因,不再劝她。后来,二女儿对他说;“大姐与燕王情笃意深,爹爹不见燕王三天两头来莫愁园吗,其实是看姐姐来了!”
徐达欣喜之余不免烦恼。燕王固然人才难得,但婚姻向来由圣上做主,此番姻缘实在渺茫。不料想今天圣上亲许,他立即答应了。
长女徐氏到面前见礼,她唇红眸明,眉乌发黑,浅笑嫣然,似莫愁湖水一样美丽。徐达上前施礼道:“道是顽劣丫头来了,原来是王妃驾到,臣有礼了。”徐氏听了,不由脸微微一红,嗔怒道:“父言何指?"
徐达说:“似吾儿这般品貌才德,与燕王实是旷世良缘,今皇上已经许下了这门亲事。吾儿嫁后,只须竭力侍夫,定可佐燕王为国建功。”
徐氏含泪望着父亲说:“女儿谨记父亲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
洪武九年,太祖下诏封徐氏为燕王妃。15岁的徐小姐告别了家人和莫愁湖的花鸟虫鱼,踏入了燕王府。此后的20多年,追随燕王历艰险,辅佐他成就帝业,为天下百姓造福。
助夫成业,燕王方有今日之功
封建社会中,大多数的嫔妃独守空房,空耗青春。徐王妃与燕王从小就青梅竹马,婚后感情深厚。徐王妃忙着照顾燕王的起居衣食,忙着陪其习武,活得很充实。
燕王上朝时,徐王妃来到后宫中尽孝心。马皇后对她宠爱,有了婆媳之亲后,把妇道倾囊相传。徐王妃为人谦恭,深受马后的信赖。一天,马皇后问:“为人妻者如何做?"徐妃答道:“侍奉衣食,助夫成业。”
马皇后语重心长地说:“棣儿胆识雄才与太祖不相上下,他们的脾气也差不多。平常处事,十分鲁莽,若为王者,容易残暴不仁。这都要靠我们女人劝导呀!”
徐妃当下拜倒发誓:“儿臣定不负母后重望。”从此,她把马皇后的教导谨记于心,对马皇后的贤德更加崇敬。马后逝世后,她斋孝三年,受到人们的赞许,其贤名不翼而飞,远播四方。徐达知道后,感到很欣慰。
燕王的文才武略,有了徐王妃这位贤内助,更加如虎添翼。多次领命北征,攻无不克,威震天下。朱元璋对他十分宠爱,文武百官都仰慕他;对燕王妃,更是经常赞扬。每当深夜,燕王把她搂入怀中,不禁叹道:“我有了你,方有今日之功。”徐王妃笑道:“燕王乃百姓拥戴之王,才有今天的功绩。妾身只是代百姓之意。”燕王从此更加宠爱她了。
封建王朝的制度是立长子为储君,继承帝位。明太祖的长子朱标,身负大明江山。但天有不测风云,宫廷惨案,太子遭毒害而死。朱元璋十分痛苦,国不可无储君,葬了太子,又要考虑立储大事。
朱元璋早就对朱棣钟爱有加。认为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明若交给他,胜似亲临。
按照传统,太子既死,长孙是继承人,太祖念及已死的朱标,不忍心亏待其后人。但又一想,若立长孙为储君,恐怕功高望重的朱棣不服。左思右想,十分为难。
朱棣精明过人,太祖的心思岂无觉察。七尺男儿,当然想当皇帝;但礼法仁义,难以违背,左思右想,终于把争太子位的欲念压下。一天早起,他感到烦闷。正无聊时,门帘轻启,徐王妃捧着香茶,盈盈而人,人面似桃花,更加妩媚。她递上茶碗,笑道:“燕王怎么起得这么早。妾身知今天天气惹人烦闷,特奉清茶为君散心。”
朱棣见到美丽的爱妃,心情好了,笑道:“有劳爱妃了。有爱妻在此,烦恼全无踪影了。”徐王妃笑道:“妾放心了。妾早就听说燕王知书达理,为人处事仁义为先。”说罢满含深意地看着燕王。
朱棣喝着茶,不禁称赞道:“知我者,爱妃也。”徐王妃很是高兴。娇美的容颜,更增添了几分华彩。
朱棣的态度使朱元璋下了决心,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深知长孙不是帝王之才,便在有生之年,竭尽力量,为长孙除掉后患。为此,朱元璋变得好杀,在庆功楼一把火烧尽元勋宿将,他惟恐将来一些重臣弄权危害大明江山;又把几个能干的儿子分封到北方的地区,授之以兵权,一则外御敌国,永保大明;二则奸臣篡位时,诸王统军讨平之。燕王雄才大略,被派往北京守边。
洪武十三年,年轻的徐王妃离开了气候宜人的南京,追随燕王进入苦寒之地。莫愁湖水荡漾着微波,也不忍她的离去;草木鱼虫都为她深深祝福,愿美丽的王妃能为国家带来幸福。来到北京,燕王和徐妃都把这里当作家。在北京燕王府,他们相亲相爱。徐王妃帮助燕王安抚百姓,谋划军务,安排灾民,兴修水利;支持燕王四处征战,屡战屡胜。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留有遗诏,告诫子孙及群臣“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根据遗诏,朱允炆登基,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很像父亲朱标,忠厚老实。被封的26个藩王,都是他的叔叔。他们为明朝江山屡立战功,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北方边防越来越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燕王威名远扬。树大招风,燕王招来了建文帝朝中群臣的猜忌。他们在建文帝前多次进谗言,说燕王招兵买马,到处征战,扩充地盘,想夺天下。
开始时,建文帝不相信,由于他年纪尚幼,又毫无主见。后来,随着燕王的威望日盛,他真的起了疑心,决定削藩。对徐王妃来讲,这是她忙碌的日子。她给燕王生了三个王子后,不仅要照料丈夫,而且要教养儿子。
她生活在幸福之中,没料到已有一片乌云遮住了天空。
一日清展,她又很早起身,携儿子们在花园里玩。不觉间已到中午,孩子们累了,命下人带去。徐王妃起身回房小憩,推开门来,她不禁震惊。
燕王正在闭目沉思,面色暗青,有说不出的憔悴,肩上的长衫滑落一半。徐王妃心下暗痛,忙把长衫为他披好,燕王见是爱妃,笑道:“回来了。”
徐王妃爱惜地说:“几天来,燕王竟如此憔悴,真是妾身的罪过呀。”燕王笑道:“怎能怪爱妃呀?"接着又无限忧烦,叹道:“爱妃不知道,国事已经有变了。"徐妃说:“妾听说诸王在北方御敌,颇有战功,国家太平,会有什么变故呢?“
燕王说:“只恨那小皇帝动了削藩之念。周王、湘王已被害死,齐王、代王、琨王也被贬为庶人。”徐妃接过公文,不禁怒由心生。
“爱妻认为该怎么办?”
徐王妃想了很久,才抬起头来,说:“诸王中,以夫君最为智勇过人,所建的功勋也最大。圣上若要铲除诸王,夫君难逃一死。”
燕王听了,哭道:“我还怕他不成?父皇当年的嘱咐我未有一刻敢忘。可当日父皇驾崩,建文帝竟不念叔侄之情,阻我入京。今天又要害我,真是欺人太甚。”
徐王妃知道祖宗礼法,不能逾越,所以曾劝丈夫不争太子位,而北上就藩,在苦寒之地为国兴邦。可如今建文帝竟生杀心,怎能不令人气愤!
她望着憔悴的燕王,正当壮年,威风凛凛,腰悬宝剑,实为一代明君,不禁怦然一动,说:“当年在南京时,感马皇后之德,妾蒙恩宠。马皇后曾告诉妾,妾出世时,家父正好用棋子下成一个‘君'字,莫非这‘君'字真有所指?”
燕王挽住她的手说:“我又怎会没有此心,然而先帝一再嘱咐我...”
“可现在并不是夫君先起兵,他逼人太甚,难道生死关头,夫君一世英才真得要坐以待毙吗?”
燕王说:“大丈夫不必拘泥于礼法,然而,我成了叛逆,必落下骂名。北京的力量不如南京,若失人心,绝无希望。”
徐王妃想了一会儿说:“夫君原本受先帝遗托,‘攘外安内'乃先帝的嘱言,如今幼主受奸臣迷惑,燕王应该打着“清君侧、除奸臣”的旗号,以保大明江山世代永固。燕王以此名义发兵,没有不妥!”
燕王笑道:“爱妃太聪明了,解了我的心头之结呀!”
一曲琴音,智退敌军数十万
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檄文天下,平朝中之乱,挥师南下。燕军尽管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然而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又对燕王忠心耿耿。燕王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此次发兵,所向披靡。
建文帝尽管率一国之兵,然满朝良将都被太祖诛杀,战争一起,立即处于劣势。两军交战,长达三年,几经反复,形势对建文帝越来越不利。
燕王和徐王妃商议如何加强自己的力量。徐王妃说,宁王朱权,占据大宁(内蒙古宁城),拥有突厥族精骑,按燕王现有的兵力,应先攻大宁,收编宁王的精骑,再对付明军更有把握。
燕王命徐王妃及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率主力攻打大宁。燕王临走前,再三嘱咐他们母子说:“李景隆来,惟有坚守,千万别出城。”他还故意撤去卢沟桥的守兵,以诱使明军长驱直入。看来燕王要冒险了。
燕军攻打大宁,所向披靡。建文帝施围魏救赵之计,命大将李景隆率兵50万,攻打北京。
李景隆寡谋骄横,当他率50万明军到达北京地区时,发现卢沟桥上没有守军,认为北京城不用攻打就可以夺下了。他把明军分成三路:一路攻打通州,防止通州燕军支援北京;一路主力布防在郑村坝,准备阻击燕王的回援之师;一路攻打北京。
一天,天还未亮,朱高炽就登上了城头,巡视军情.明军的营寨绵延无尽,漫山遍野。他回头望望身边的将士,残弱较多,连日守城,均已疲惫万分。如果敌人全力攻城,很快就会城破人亡。
几天来,朱高炽苦思御敌的办法,可是敌强我弱,力量对比实在悬殊,没有办法。昨天有报,敌军加紧练兵造械,想来不久就要大举进攻,朱高炽更加愁苦,睡不好觉。
下到城头,他闷闷不乐地回到营中,营卒报告:王妃驾到。高炽赶紧人帐,迎接母亲。徐妃年近不惑,却仍端庄秀丽,貌美如花。大兵困城,也没有减少她的雍容华贵。她看到爱子一脸的愁容,心疼起来,忙派人煮参汤来,说:“军务太忙,你连日来操劳,不要累坏了。”朱高炽说:“母亲,城外敌人太多了,敌众我寡,若敌军近日合力攻城,到时候我军恐无法抵挡。儿想是否能派人搬兵,让父王回师救援?"
徐王妃听了,笑道:“炽儿,娘问你,父王的千秋功业,你我区区性命,孰重孰轻?”
朱高炽说:“我等性命比起父王的千秋功业,轻似鸿毛。”徐王妃笑道:“炽儿深明大义。既然如此,怎能因小失大?”
“满城军民,岂非无辜而遭茶毒?”
“炽儿仁慈,应当嘉奖,但再听为娘的话,现在你的父王率军围攻大宁,其城指日可破,建文无策,才出围魏救赵之计,调大军北上攻打北京,我儿若求救搬兵,正好中了奸计。明军虽有数十万,但怕你父王得胜后他们遭受报复,已生异心。明军远来万水千山,北上水土不服,地形不熟,实无强力。李景隆是个庸才,已经输了三成。我城中虽然兵少且,然而粮足,凭借城墙之坚固,能够守住一时三刻。如今之计,惟有壮我军声威,拼死抵抗。等你父王回师之时,北京之围自可破解。”
朱高炽听了,不禁敬服:“娘在上,儿愚钝,险些坏事。为儿这就去安排,等待父王凯旋归来!““吾儿不要着急,”徐王妃拉着爱儿,“等喝了参汤再去吧。为将帅者,应镇定自如。”朱高炽忙定了定心神,喝了参汤,心神大安,精神抖擞地上城头巡察。
当天,营寨城墙,一兵一卒,徐王妃均已布置妥当,早班晚换,十分周详。当晚,朱高炽谨遵母命,召集将士,誓死保城,士气大振。几天来,北京城在敌军的猛攻下,仍然屹立如山。
一天清晨,城外鼓角相逐,喊杀声震天,明军大举攻城。敌兵众多,城内守兵少,虽然弩箭不停地射,然而明军已靠近城墙。一会儿,明军架起许多云梯,奋勇攀城。幸亏守军将士顽强抵抗,敌人才没有攻入。
城头上刀光剑影,守军将士仍在拼死抵抗,一时间,明军越来越多,漫山遍野,攻势一浪超过一浪。己方将士寡不敌众,如此下去不免力竭而死,城破人亡。朱高炽浑身冷汗却又没有良策,只有奋力杀敌,率领将士们拒敌。
喊杀声不断,号角不停,正值城破之际,忽然清脆的琴声响起,声沁心肺。两军将士均感诧异。喊杀声逐渐减弱,琴声渐大,琴音也变化多端。
琴声似南国小桥流水,蝶舞花艳;似妙龄少女,笑语轻歌;似闺中怨妇的低声哀诉,呜咽幽怨....明军将士听了,不禁浮想联翩,回想起南方的妻儿老小。
城头一队车辆缓缓驰来,车上各有一妇人低首抚琴,为首一人容颜似画中人,正是燕王妃。琴声刚歇,城头冲上一队女将,个个英姿勃发,大喊:“誓死保城!”城中守军将士,见妻子姐妹全来助阵,不禁信心大增,军威大振。
明军将士见对方妇人参战,不禁心头惭愧,人皆有妻儿,怎忍如此相逼。他们想念家中的娇妻,动了撤退之心,竟停止进攻了。
雍容高贵的燕王妃缓步登到城头上,明军兵将为其绝世风姿所震惊,盯着她。她频频击掌,数十名彪形大汉登上城头喊道:“南方兄弟们,我与你们都是老乡,为大明保国立邦驻守北方。建文帝年幼,听信奸臣谗言,不感激我等北地风霜之苦,竟起诛杀之心。燕王被逼起兵,只为清君侧。你等舍家弃亲,几番艰难,难道是任奸臣继续惑乱朝政吗?燕王大军指日直指南京,尔等家人儿女都在南方,难道不顾念夫妻骨肉之情?我等已经决定不向燕王搬兵求救,燕王也决不会退兵。”
城上又喊道:“众位兄弟还是别到北方白白送死,快回老家去吧!燕王仁义,不会追究你们的!"
明军兵将纷纷丢刀弃甲,退兵渐多。李景隆大声呼喊,仍无法制止退兵。
燕王夺取大宁后,收编8万铁骑,火速赶回京城,对明军实行南北夹击。李景隆率先遁逃,连夜奔往德州。
1402年,燕王率军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燕王登基,即明成祖,徐王妃被立为皇后。
德行感天下,宽简民政以侍君
明朝的帝王大多是昏庸之辈,然而竟能保持几百年江山,在封建王朝中寿命很长,全仰仗太祖、成祖两位种下大树,后辈帝王方得乘凉。
成祖年少时就为太祖平天下,征战无数。登基后,他挥斥方道,征战沙场,修建北京,修筑长城。成祖乃盖世英雄,徐皇后为国家呕心沥血,成祖一直感激徐皇氏的恩德,无以为报,心中常觉得有愧。
一天,成祖与徐皇后游莫愁湖,见绿波荡漾,一如当年。他回想起几十年的风雨,昔日情景,恍如隔世,说:“朕与皇后幼年两小无猜,相亲相慕。父皇成全,得以劳燕双飞。婚后恩恩爱爱。当年起兵时,卿力解朕的心结,敌军困北京时,若无妻守城,怎能解我大军的后顾之忧。朕无以为报,世间万事万物,卿有意者,决无不应!”
徐皇后望着青草绿水,叹道:“妾身自幼生长在莫愁湖花园,蒙先帝恩宠,许配圣上,现在今又贵为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不过,妾发现了百姓的疾苦,连年征战,百姓困窘,妾虽感自身之福,亦念百姓之苦,故想代百姓恳请陛下宽简民政。
成祖不禁叹道:“难得皇后如此贤德,为国呕心沥血。朕感激还来不及,岂有不答应之理呀?”
第二天,成祖诏告天下,休养生息。从此,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社会逐渐走向繁荣。天下百姓无不感激皇恩浩荡。成祖对徐皇后心存感激,非要做一件让她高兴的事,却苦无计策。多日思索,一天退朝,忽生一计。
成祖起兵时,徐后的弟弟徐增寿常向燕王私报军事秘密,被建文帝杀了。徐增寿深得徐后疼爱,被杀后徐后经常思念。成祖想为其弟追赠爵号。他心急难耐,奔向皇后的寝宫,“爱妻快来,我有喜事相告!"徐皇后急忙迎驾,娇喘连连,笑道:“皇上怎的这般性急,容妾接驾呀!"成祖说:“你不知道,我有喜事,是以心急!朕想为增寿弟追赠爵位,你高兴吗?”
徐皇后听了此话,脸上的笑容逐渐逝去。成祖见了,十分不解:“爱妻听到朕的话?为什么不高兴了?”徐皇后把他带到殿中坐下,沏茶侍奉,站立一旁陷人沉思中。
成祖笑道:“皇后,可别怪朕没有与你商议,连名号都想好了!”
徐皇后问:“皇上,请容妾问问,这为臣之道,最要紧的是什么?”
“为臣之道,当是‘忠'字!”
“不忠之臣,皇上将怎样处置?”
成祖道:“不忠者,杀无赦!”
徐皇后笑道:“皇上方才要封爵,现在又要杀人?"原来,徐皇后为了树立人人忠君的思想,宁可不让成祖追封其弟。
一天,成祖回想起当年自己不辞劳苦,北上建邦立业,却遭到群臣的猜忌,被迫起兵,九死一生,十分愤恨。得胜以后,为首之臣虽已经诛杀,但无法泄他心头之恨。
政权稳定以后,他忙着计划诛杀大批建文帝的旧臣了。
徐皇后也很忙碌。她有德行,天下皆称颂,婚后以助夫为己任,对皇子认真教养。此番成祖天下平定,又深得民心。徐皇后把心思都用在儿子们身上。她知道,他日江山全靠皇储来继承。
一天,徐皇后又有主意,洗漱完毕,早膳用过,前往成祖的书房,一边走一边想,几天来疏忽了皇上,不知身体可否健康,国事如何?
她加快了脚步,进人书房,见成祖正在疾书,徐皇后示意侍臣不准说话。成祖没有发觉徐皇后来了。一会儿,皇上掷笔而起,见徐后微笑在侧,惊道:“皇后什么时候来的?可也正巧,快瞧朕又做了一件大事!”
“臣妾也有一件大事相告,臣妾愿先闻皇上的大事!”
成祖负手而立,笑道:“我要诛杀建文帝的遗臣,平当年猜忌之罪!‘
徐皇后听了,心头愁云油然而生。成祖登基后果然像他父亲,不听规劝,也要滥杀无辜官员。徐皇后笑道:“那些建文帝的旧臣,臣妾已经恨之人骨,杀之而后快。但臣妾不敢起诛杀之意,因为有所顾忌,今天听圣上说了,倒也不再顾忌大明江山,以泄我心头之怨气为先!”
成祖听了,问道:“皇后说顾忌我大明江山,是什么意思?”
“当初的乱臣祸首,已被诛杀,其他遗臣,都是先帝精心挑选的栋梁,他们没有阻止建文帝削藩,的确该死。皇上杀了他们,没有什么一一虽然大明再无栋梁之才,然而以皇上之神武,定能一人而治天下!”
成祖听了,不禁暗自心惊,见徐后正看着自己,立即说:“皇后明鉴,朕险些闯下大祸。”
徐皇后笑道:“如此说来,皇上刚写的手谕,怕是要作废了。”
成祖说:“快烧了,别走漏了消息。”
徐皇后方觉心安,笑道:“臣妾差点忘了,此次前来,原有一事相告!’
“爱妻但说无妨。”
“皇上精明过人,臣民服服帖帖。但陛下百年之后,朱氏江山全靠后人继承。太子就是大明未来。臣妾恳请皇上选用品学兼优的当世名儒为太子的老师。”
成祖听了叹道:“朕忙国务,忘了太子,多亏你的一片苦心!朕马上派人去安排。”
“皇上明鉴,其他皇子皆为朱氏,他日大明江山,皆有所赖。皇上可否对每位皇子都严以律教,今世如此,代代如此!’
“皇后为大明天下忧思甚远。朱门兴旺,天下岂有不兴旺之理呀?"
皇上握起徐后的手,动情地说:“今夜朕与爱卿同宿,以谢卿意。”
一片苦心终于有了回报,徐皇后不禁露出笑容。
在徐皇后的倡导下,以后的大明皇子皆从名师,严以调教,形成了制度,世代相传。
明成祖朱棣多行武断,残忍专行,若无徐皇后,大明江山不知又会多了多少干戈。
徐后的一生,留给天下百姓的功绩,像黄河水一样流之不尽。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病重。成祖守在徐后榻前,以泪洗面。太子跪在床侧,握住母后的双手。“你要代为娘照顾父皇,忠心辅佐父皇,为父皇分忧,他日大明江山全靠你啦!”
成祖听着,泪流滚滚。徐皇后嘱道:“皇上,妾有一言相烦,望君感念。”
成祖见她气息不调,又悲又怜,难过地说不出话来,只好点头。“妾身得以侍君,一世无憾。愿陛下能爱百姓,重贤臣,不急躁,勿重外戚...."徐皇后收回目光,闭上双眼,唇边又喃喃而语;“北国将士妻女,昔年与妾同守城,望皇上巡游北方,安抚他们。”
在场众人无不垂泪。
悲痛欲绝的明成祖大举发丧,谥徐皇后为仁孝皇后。他下诏修建北京和明皇陵,决心让她成为明皇陵的第一位入葬人。6年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七月,北京城通往天寿山的路上,哀乐动地,素旗遮天。天色忽然大变,冷风携雨,夹着霜花,真可谓:“德行感天下,仙逝动地容。”
徐皇后身故17年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享年65岁,临终之际,朱棣一再叮嘱要将自己的灵柩与徐皇后合葬在长陵。
这就是朱棣的皇后仁孝皇后徐氏的一生,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大概就足以形容朱棣与徐皇后的感情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