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已成为现代城市的通病,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大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9月2日举办的广州防暴雨内涝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止目前,广州已落实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排水防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治理目标。

经过多年的建设,广州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然而与许多城市的情况类似,近年来广州依旧是年年整治、年年内涝。对此,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主任陈晓宏在发布会上指出,城市洪涝是个“系统性疾病”,洪涝致灾因素复杂,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共同采取措施来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折射规划理念落后

广州城市内涝何以频发?一方面,广州部分地区的地形先天易积水内涝。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山水格局,自然排水蓄水能力下降。此外,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加剧,导致突发性短历时强降雨更加频繁、强度更大,极端暴雨天气频发,超出城市的应对能力。

城市持续高密度高强度开发,规划建设理念却相对落后,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产生内涝的根本原因。广州是高度城市化城市,城市化率达86.38%,城市化快速扩张过程中缺乏对原有自然蓝绿空间的预留,高密度的建成区缺乏足够的雨水滞蓄空间,改变了原有的水系格局。换言之,过去广州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理念,并没有考虑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暴雨城市看海安全科普(正视雨天看海)(1)

据统计,1990-2016年期间,广州市主城区不透水面积从250平方公里增加到510平方公里,增加将近一倍。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文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原有的农田、绿地等透水能力强的地面被不透水的“硬底化”水泥地面所取代,以前城市内存在不少的农田、风水塘、河道、湖泊等“天然调蓄池”被填平、占用,导致雨水的下渗量和截流量下降,径流峰值增加,暴雨汇流的速度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源头管控亦有不足。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原有的城市规划建设未充分考虑防洪排涝要求,重要项目方案也缺少洪涝安全论证,防洪排涝控制指标未能落地。

系统治疗内涝“顽疾”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城市洪涝治理将纳入广州“十四五”规划,实行最严格源头管控措施,从根本上提升防洪排涝基础能力。

广州市水务局冯明谦总工程师指出,目前广州排水防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建立了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能有效应对标准范围内的降雨。但还存在建成区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偏低等问题,在珠江高潮位遭遇强降雨时,雨水不能自排,容易形成内涝。

城市洪涝是个“系统性疾病”,治理也需要系统性开展。在陈晓宏看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规划、建设、水务在内的多部门协作,从根本上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围绕海绵城市建设,陈晓宏建议,统筹考虑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利用碧道、绿地、城市公园、运动场等建设“一物多用”的公共空间,旱天用于居民游憩,雨天用于雨水调蓄。利用自然洼地、沟塘渠等营造敞开式雨水调蓄空间,或建设地上或地下雨水调蓄设施。通过竖向设计,利用次要道路、绿地、植草沟等构建雨洪行泄通道。

广州人喜欢择水而居,随着城市化发展,早期河涌两岸开发建设经常发生缩窄河道断面的行为,沿河兴建的桥梁、涵洞设施也会影响河道行洪能力。针对行泄通道缩窄的问题,陈晓宏进一步建议,推进河涌达标工程。拆除侵占河道违章建筑,提高河道过水能力,根据河涌规划红线,推进河涌的综合整治。同时,复核河涌行洪断面,改造跨越河涌的阻水跨桥、管线和景观设施,确保河涌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排涝标准。

责任编辑 李剑华 实习生 李各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