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40篇(此书难寻暑期有事干了)(1)

声律启蒙之 九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钗1。

鱼圉圉,鸟喈喈2,草履对芒鞋3。古贤尝笃厚,时辈喜诙谐4。

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5。

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6。

————————注释————————

1宝锢(音diàn):上面镶有宝玉的金银首饰。

2鱼圉圉(音yǔ):此典出自《孟子·万章上》。有人送了一条鱼给郑国的相子产,子产要手下人养在池塘里,手下人将鱼煮着吃了,回来欺骗子产说:刚放下去的时候,鱼慢慢地绕着圆圈游,过了一会儿就自由自在地了,一下子就游得看不见了。圉圉,尚未舒展开来的样子。鸟喈喈(音jiē):出自《诗经》,《周南·葛蕈》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小雅·出车》有“仓庚(布谷鸟)喈喈”。喈喈,象声词,鸟叫声。

3芒鞋:一种草鞋,以芒草织成。

4《声诗》“尝”写作“崇”,有注:“崇:原书作'尝’,义虽可通(通'常’,经常),但不符合对仗。的要求。祝明本作'崇’(推崇),与'喜’对仗工整,据祝明本改。诙谐:风趣、逗人发笑。”

5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宋国到楚国去,遇见了孟子,孟子以尧舜为榜样与之谈论了性善的问题。训,教育。下联出自《庄子·人间世》。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心斋”的问题。师,名词作动词用,学习。心斋,一种排除一切思虑欲望、保持心境纯洁安静的心态。

6挨:一个接一个地排列。

丰对俭,等对差,布袄对荆钗1。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2。

挑荠女,采莲娃3,菊径对苔阶。诗成对六义备,乐奏八音谐4。

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说郑声哇5。

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注释————————

1荆钗:用荆棘的刺做成的头饰,贫家妇女用。钗,头饰的一种,可用来簪住头发。

2行(音háng):行列。鱼阵:为鱼丽之阵的简称,古代兵法中一种车战的阵势。根据《左传》桓公五年杜预的注解,是用 25辆战车斜排在前面,后面的步兵五人一组排在正面和战车之间的空隙处。此处只用其字面上意义。榆塞(音sài):边塞的通称。

3荠(音jì):一种野菜,古人多在春天采摘食用,味道甘美。娃:女子的通称。

4六义:据《诗经》的《大序》说,诗的“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前面的三种为诗歌的体裁,即国风(各国的民间歌谣)、大雅和小雅(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歌(庙堂祭祀用的乐歌);后面三种为诗歌表现的艺术手法,即铺叙其事、借物比喻、借他物以起兴。八音:古代的八种乐器,即金(钟)、石(磐,音qìng,一种石制的敲击乐器)、丝(弦乐器,如琴、瑟之类)、竹(管乐器,如萧、笛之类)、匏(音páo,笙、竽之类)、土(埙,音xūn,一种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吹奏乐器,大小似鹅蛋,形状像中空的秤锤,上尖下平,顶上一孔为吹奏孔,前四孔后二孔可用于指按住或放开发出不同的乐音)、革(鼓)、木(柷、敔之类的木制的打击乐器。柷,音zhù,其形像四方形的木桶。敔,音羽,其形像一只伏着的老虎)。谐:和谐。

5郑声:春秋时郑国的歌谣。儒家认为郑国的歌谣追求享乐太过分,扰乱了正统的音乐,要除去这不正道的歌谣,所以《论语·卫灵公》说“郑声淫”,《论语·阳货》说它“乱雅乐”,《论语·卫灵公》则说要“放郑声”。哇:指乐声十分靡曼。

城对市,巷对街,破屋对空阶。桃枝对桂叶,砌蚓对墙蜗1。

梅可望,橘堪怀2,季路对高柴3。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

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就洛阳埋4。

朝宰锦衣,贵束乌犀之带;宫人宝髻,宜簪白燕之钗5。

————————注释————————

1砌:台阶。

2梅可望: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诵》。曹操带部队行军,道缺水,士兵口渴走不动了。曹操就说:前边有一个大梅树林,结了很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听说以后,口里都流出了口水,因而坚持着走出了缺水的地区。橘堪怀: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陆绩传》。陆绩六岁到九江拜见袁术,接见时看见座间有橘,便偷偷地在怀中藏了三个。告辞下拜时,橘子不小心滚出来掉在地上,袁术问他原因,陆绩说: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吃。后来“怀桶”便成了孝敬父母亲的典故。

3季路:又叫子路、子由、仲由,孔子的学生。高柴:宇子羔,孔子弟子。

4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孟子·万章下》。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隐居周地之后,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他们认为这是以臣伐君,不合道义,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劝阻。参见前注。扣,牵住(马)不让它前进。下联出自《后汉书·张皓传》所附的《张纲传》。东汉安帝派遣八人巡视天下风俗吏治,其中张纲年龄最轻、职位最低。张纲刚出洛阳,就下车将车轮拆下,用土埋上,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最大的奸臣就在都城洛阳,为什么要到地方上去查那些小贪官呢?)立即上书弹劝当时官高权重的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梁不疑,朝野为之震动。

5乌犀之带:上有黑犀牛角作装饰的腰带。白燕之钗:原注说,《汉书》记载,汉时修建招灵阁,有神女献了一支上面镶有燕子的发钗。汉成帝赏给了婕妤赵飞燕。后来昭帝时一宫人不小心将其打碎,此钗便化为白燕飞去。今本《汉书》似无此事,但此典故流传已久,唐人诗中屡屡提及,如刘言史《赠成炼师四首》之四“当时白燕无寻处,今日云鬟见玉钗”、张祜《吴宫曲》“玉钗斜白燕,罗带弄青虫”、李商隐《圣女祠》“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薛逢《夜宴观妓))“纤腰怕束金蝉断,鬓发宜替白燕高”,就都用了此典。

声律启蒙40篇(此书难寻暑期有事干了)(2)

增对损,闭对开,碧草对苍苔。书签对笔架,两曜对三台1。

周召虎,宋桓魋2,阆苑对蓬莱3。薰风生殿阁,皓月照楼台。

却马汉文思罢献,吞蝗唐太冀移灾4。

照耀八荒,赫赫丽天秋日;震惊百里,轰轰出地春雷5。

————————注释————————

1书签:古代卷子装的书籍最右端有一根带子,上系有一象牙做的书签。收藏时,先将书籍卷好,用带子捆紧,然后将书签插入带中,起紧固的作用。笔架:搁毛笔的架子。两曜(音yào):太阳和月亮。曜,日、月、星的总称。三台:星宿名,也称三阶、泰阶。分上台、中台、下台,各有两颗星,共六颗。

2召(音shào)虎:人名,即召穆公,见于《诗经·大雅·韩奕》。据说周宣王曾命令他带兵,沿长江汉水出征当时的少数民族淮夷。桓魋(音huánkuí):春秋时宋国人,曾经将孔子围困在宋国的大树下。

3阆苑(音làngyuàn):传说为昆仑之巅的阆风山中的一座园林,为神仙所居。蓬莱:也叫蓬壶,传说中渤海上的三座神山之一,上有神仙居住。

4这是两个典故。上联说的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事。据原注说,《汉书》记载,有人献千里马给汉文帝,文帝想通过此事堵住官员向上级献礼的恶习,下诏退回不收。(今本《汉书·文帝纪》未见此记载。)下联说的是唐太宗的事,见于《贞观政要·务农》。唐贞观二年,关中大旱,蝗灾肆虐,唐太宗视察时抓住几只蝗虫说,百姓以农作物为命,你们却去残害,这是危害百姓。百姓的过错是我造成的,你们只应该吞噬我的心肺,不要危害百姓。说完便要将蝗虫吞入口中。手下人都来劝阻,说吃了会生病。太宗说:“所冀移灾联躬,何疾之避?”(所希望的就是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怕什么生病。)就将蝗虫吞下去了。此后蝗虫就都飞走,不再危害庄稼了。冀,希望。

5八荒:四面八方荒远的地方。根据西汉刘向《说苑》的讲法,九州之外有四海,四海之外为八荒。赫赫:十分明亮的样子。丽天:附着在天空。丽,动词,附着。

沙对水,火对灰,雨雪对风雷。书淫对传癖,水浒对岩隈1。

歌旧曲,酿新醅2,舞馆对歌台。春棠经雨放,秋菊傲霜开。

作酒固难忘曲蘖,调羹必要用盐梅3。

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花开唐苑,轰羯鼓以奚催4。

————————注释————————

1书淫:爱书入迷的人。《晋书·皇甫谧传》说,皇甫谧字士安,“博宗典籍百家之言”(广博地学习古书上各家的说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沉迷于读书,忘记了睡觉吃饭,当时人称他为书淫)。淫,过分地(爱好)。传癖(音zhuànpì):以热爱经典为癖好的人。《晋书·杜预传》说,杜预字元凯,极有政治才干,且“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沉迷于阅读经籍,写了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左传》注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杜预曾说王济善解马性,有马癖;和峤爱钱如命,有钱癖。武帝司马炎问他有何癖好,杜预说:“臣有《左传》癖。”传,解释儒家经典的书,一般认为,《左传》是解释《春秋经》的。癖,已形成习惯的嗜好。浒:水边。隈(音wēi):大山的弯曲处。

2新醅(音pēi):刚刚酿造出来的酒。醅,未过滤的酒。

3此两联均出自《尚书·说命下》,原文为:“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我如果酿酒,你就是发酵的曲禁;我如果烹煮肉羹,你就是调味的盐和酸梅。)这是商高宗武丁对其贤相傅说虚心求教,请他尽心辅佐自己的话。曲蘖,酿酒或制酱所用的发酵物,俗称酒母;调羹,动宾结构,调和羹汤的味道,与”作酒“对仗。盐梅,盐和酸梅,用来调配食物的咸淡和酸味的调味品。

4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庾亮作江州刺史,曾在州治武昌与手下的官吏殷浩等人登南楼赏月,在楼上交谈吟咏一直到天亮。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因由西域传入,故称胡床。玩,欣赏、品味,此字在唐宋时候还有一个读音,属去声换韵,此处便应读成去声,才能与下联的“催”构成平仄对仗。下联出自唐人南卓《羯鼓录》。唐玄宗(明皇)精通音乐,特别喜好羯鼓。曾亲自在内廷临轩击鼓,庭院中柳树杏树的叶苞花苞随着鼓声发芽开放。轰,象声词,鼓声,此处用作动词,使……轰响,即击鼓的意思。羯(音jié)鼓,古代羯族的一种鼓,形状像漆桶,下有鼓架,用两个鼓锤击打,声音高亢激烈。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休对咎,福对灾1,象箸对犀杯2。宫花对御柳,峻阁对高台。

花蓓蕾,草根荄3,剔藓对剜苔。雨前庭蚁闹,霜后阵鸿哀。

元亮南窗今日傲,孙弘东阁几时开4。

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软草;高张翠幄,庭前郁郁凉槐5。

————————注释————————

1休:美好、喜庆、吉利。咎:灾难、灾祸。

2象箸(音zhù):象牙做的筷子。箸,筷子。犀杯:犀牛角做的酒杯。

3荄(音gāi):草根。

4元亮:东晋人陶潜的字,其所作《归去来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的句子。孙弘:即公孙弘(姓公孙,名弘),西汉武帝时人,汉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曾任宰相。据《史记·公孙弘传》记载,公孙弘在东阁中用私人傣禄供养故人宾客,家无馀财。

5茵:草席子。青茵是说青草平整柔软如席。幄(音wò):帐篷。翠幄是说树叶浓荫避日如帐篷。

声律启蒙40篇(此书难寻暑期有事干了)(3)

十一真

邪对正,假对真,獬豸对麒麟1。韩卢对苏雁,陆橘对庄椿2。

韩五鬼,李三人3,北魏对西秦4。蝉鸣哀暮夏,莺啭怨残春5。

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6。

行无踪,居无庐,颂成《酒德》;动有时,藏有节,论著《钱神》7。

————————注释————————

1獬豸(音xièzhì):传说中的神兽,形似羊,有一角,见争讼者,能用角去顶触理屈者。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麋鹿,牛尾,狼蹄,有一角,是仁慈吉祥的兽,出现则天下大治。

2韩卢:犬名,又叫韩子卢,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只善于奔跑的猎犬,《战国策》的《秦策》、《齐策》中都有记载。此处只用其字面意义与“苏雁”构成对仗。苏雁:苏武用来传递书信的大雁。《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19年,后来两国交好,又互通使者。汉使追问苏武的下落,匈奴诡称苏武已死,汉使知道苏武流放的地方,就假称汉朝天子在长安射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了苏武亲笔所写的书信。匈奴无法抵赖,只好将苏武叫来,让他归国。陆橘:陆绩所收藏的橘子,参见九佳注。庄椿:庄子在书中所提到的大椿树。《庄子·逍遥游》中说,上古有棵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长寿的代表。

3韩五鬼: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作《送穷文》,文中提到穷鬼有五类,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李三人:唐代诗人李白《花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指自己、影子和月亮。

4北魏:南北朝时,北朝的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也叫元魏、拓拔魏、后魏。西秦:可指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因其地理位置在列国之西,故有此名;也可指晋朝时北方十六国之一的秦,为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统治区域在今甘肃一带,史书上称之为西秦。

5啭(音zhuàn):鸟叫。

6烁烁:火光明亮的样子。粼粼:波光闪耀的样子。

7《酒德》:即《酒德颂》,晋人刘伶(字伯伦)所作,歌颂饮酒的德行。文中有“行无辙迹,居无室庐”之语。《钱神》:即《钱神论》,晋人鲁褒所作,极言金钱之作用,以讽刺时局。文中有“动静有时,行藏有节”(钱的流通与否有一定的时节)之语。动和行,指钱币在交易过程中流通;静和藏,指商品未流通则钱币被收藏。

哀对乐,富对贫,好友对嘉宾。弹琴对结绶,白日对青春1。

金翡翠,玉麒麟2,虎爪对龙麟。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

闲爱登山穿谢屐,醉思漉酒脱陶巾3。

雪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日迟风暖,满园花柳各争春4。

————————注释————————

1弹冠:此典出自《汉书·王吉传》。王吉字子阳,他与贡禹为好友,互相推举提拔为官,当时人说,“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吉做了官,贡禹就弹去冠上的灰尘,准备出来做官了)。结绶:此典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所附《萧育传》。萧育和朱博为好朋友,两人互相推荐,都出仕为官。因为以前有王吉和贡禹的事,故当时人说“萧朱结绶,王贡弹冠”。结绶,佩好用来系官印的丝带,比喻准备出来做官。青春:春天。按照五行学说,季节的春和颜色的青是相配的,故称青春。

2金翡翠:比金子还宝贵的翡翠鸟的羽毛,代指用其作成的装饰品。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第23首说:“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娇爱比黄金。”故称金苟翠。

3谢屐(音jī):《晋书·谢灵运传》说,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嗜好登山,设计出一种专用的登山木履,其底部的两道齿是活动的,上山时抽去前边的齿,下山时抽去后边的齿,总能使木履的底部保持为平面状态。后人称这种木屐为谢公屐,简称谢屐。屐,木底鞋,下有两道齿,用以在泥地上行走。此字在平水韵中是入声陌韵的字,属仄声,故与下联中“陶巾”的“巾”字构成对仗。今读为jī,则是平声字。漉(音lù)酒:过滤酒。陶:指陶渊明。陶渊明天性嗜酒,经常亲自酿酒。

4松筠(音yún):松树和竹子。此两种植物均耐寒,冬季不落叶,故称“傲岁”。日迟:太阳移动得很慢,这是春天的景象。《诗经·幽风·七月》有“春日迟迟”。

香对火,炭对薪1,日观对天津2。禅心对道眼,野妇对宫嫔3。

仁无敌,德有邻4,万石对千钧5。滔滔三峡水,冉冉一溪冰6。

充国功名当画阁,子张言行贵书绅7。

笃志诗书,思入圣贤绝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纤尘8。

————————注释————————

1薪:柴火。

2日观:泰山顶上的一座山峰名,为观日出的最好地点。此处“观”读“惯”,是借用这个去声(仄声)的读音和“天津”的“津”(平声)构成对仗。天津:天津桥的简称,在河南洛阳市西南洛河之上,为隋炀帝所建。此名字面的意思是天河的渡口。

3禅:佛教中有些派别讲究坐禅,故以“禅”代指佛教。道:道教。

4仁无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仁者无敌。”意思是用仁德统治天下的人,没有人能与他对抗。德有邻: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会有人帮助。

5石(音dàn):重量单位,一说160斤为石,一说四钧(120斤)为石。

6冉冉:慢慢漂流的样子。冰:按照此书的体例,处于“冰”字位置的应该是个真韵字,但“冰”是蒸韵字,与体例不合,系作者之误。祝明本此句作“陌陌九街尘”。

7充国:赵充国,西汉武帝、宣帝时的著名武将,在讨伐匈奴、西羌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阁:麒麟阁,汉武帝时在未央宫内所建的一座高阁,汉宣帝在阁中画了汉代十一大功臣之像,赵充国的像便在其中。子张句:此联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学生子张问孔子关于“行”的问题,孔子回答了他,子张当时手上没有记录用的竹简,便写在自己衣裳的大带上。绅,古人衣裳上的大带。行,中古有两个读音,一为平声(行走、行为,庚韵),一为去声(品行,敬韵),此处是用平声字的意义、仄声字(去声)的读音,和下联的平声字“书”构成对仗的。

8绝域:最高境界。纤(音xiān)尘:纤维和灰尘,喻指微小的、不值得看重的东西。

声律启蒙40篇(此书难寻暑期有事干了)(4)

十二文

家对国,武对文,四辅对三军1。九经对三史,菊馥对兰芬2。

歌北鄙,咏南薰3,迩听对遥闻4。召公周太保,李广汉将军5。

闻化蜀民皆草偃,争权晋土已瓜分6。

巫峡夜深,猿啸苦哀巴地月;衡峰秋早,雁飞高贴楚天云7。

————————注释————————

1四辅:官职名,见于《尚书·洛诰》,指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大臣。后代帝王的“四辅”所指官员不一,都是依托《尚书》所说而产生的。三军:根据周朝的礼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每军12500人。春秋各大国三军名称不一,如晋国设中军、上军、下军,楚国设中军、左军、右军等,后来三军成为军队的通称。

2九经:儒家的九部经典,各书所说的名称小有不同,宋代刻印的《九经白文》所列的名称为:《易经》、《尚书》、《诗经》、《左传》、《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这是唐宋时期形成的名称。到后来再加上《孝经》、《尔雅》、《公羊传》、《谷梁传》,就成为儒家的十三经了。三史:魏晋六朝时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以后《东观汉记》失传,便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馥(音fù):香。

3此两联均出自《孔子家语·辩乐解第三十五》。书中记载说:“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商纣王喜欢唱北边边境地区的歌,所以他的灭亡十分迅速。)而圣明天子虞舜则弹五弦之琴,唱南风之歌,歌词里唱道:“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南风吹来是多么和熙呀,可以替我的百姓化解愤怒忧愁呀;南风的到来多么按时呀,可以增加我百姓的财物呀。)鄙,边境上的城邑;北鄙,代指北边边境地方的歌谣。薰,和煦;南熏,南风,代指南风之歌。

4迩(音ěr):近。

5周太保:周天子的太保,召公于周武王时曾任此职。召(音shào)公,又称召伯,姓姬,名奭,为周的同族,因封于召,故称召公,卷上十灰注中的召虎即其后人。李广:西汉陇西成纪人,汉文帝、汉武帝时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擅长骑射,为边郡太守时,匈奴不敢入侵,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6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汉书·循吏传》。西汉景帝末年,文翁为蜀地太守,为改变蜀地少数民族鄙陋的民风,他挑选品质优秀的小吏到京城学习政务,并提倡文教,在当地开办学校,提高文士的地位,结果蜀地百姓都闻风而化,民风大变。班固称赞说:“至今巳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到现在巴蜀地区喜好文雅之事,这都是文翁教育感化的功劳啊。)草偃(音yǎn),像草一样随风而倒伏;偃,原义为面朝天向后跌倒,引申指草的倒伏。下联是说春秋末年,晋国掌握国家大政的六卿之间因为权利的分争,勾心斗角,最后留下韩、赵、魏三家,到晋定公37年(公元前475年),他们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此事史称“三家分晋”,是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声诗》“瓜分”写作“三分”,不知所本,疑误。“瓜分”对“草偃”,极工。] 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巫山县与湖北巴东县交界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说,巫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衡峰:湖南南岳衡山有峰名回雁峰,据说大雁冬天向南迁徙,至此峰便不再南行。贴:紧挨着。此字在现代汉语中读平声,而中古是个入声字,属仄声,所以能和上联的平声字“哀”构成对仗。楚:春秋战国时江南的一个国家名,南岳衡山在其国土之内。

欹对正,见对闻1,偃武对修文2。羊车对鹤驾,朝旭对晚曛3。

花有艳,竹成文,马燧对羊欣4。山中梁宰相,树下汉将军5。

施帐解围嘉道韫,当垆沽酒叹文君6。

好景有期,北岭几枝梅似雪;丰年先兆,西郊千顷稼如云。

————————注释————————

1闻:听见。

2偃武:停息武备、停止战争。偃,停息。修文:提倡文教德化(用儒家经典教导百姓,用道德感化百姓)。

3羊车:羊拉的小车,多用于宫廷内部或供小儿乘坐。《晋书·胡贵娱传》记载,晋武帝喜乘坐羊车在宫内游走,羊车停在何处便在何处歇宿,妃子们为了争宠,在自己的门前插上竹叶、洒上盐水来吸引拉车的羊;《晋书·卫玠传》记载,卫玠年幼时乘羊车到市场上去,一城人都跑去观看,认为他漂亮无比。故后人以“羊车”代指君王或美童。鹤驾:题名为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上说,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喜欢吹笙,能吹出凤凰鸣叫的声音。后来有个仙人浮丘生将他接上了崧高山。三十多年后,有人看见他骑着仙鹤停留在山巅上,几天后拱手与人告别离去。故后人多以“鹤驾”代指仙人或太子。矄(音勋):日落时的余光。

4马燧:字洵美,唐大历年间人。他先跟从其兄马炫学习文学,后来看到天下动乱,便改学兵书战策,屡立战功,封北平郡王。此处仅以其字面与“羊欣”构成对仗。羊欣:晋和南朝宋之间的人,擅长书法和医术,宋时曾任新安太守。

5梁宰相:南朝的陶弘景隐居句容句曲山(即茅山,在今江苏西南部),曾辅佐萧衍夺取齐的帝位,建立了梁。萧衍(梁武帝)称帝后屡次征聘他,而陶氏不肯出山,国家有大事,武帝则入山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汉将军:东汉的冯异辅佐光武帝刘秀从王莽于中夺回刘氏天下,胜利后诸将争功,只有冯异一人独坐大树下,当时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

6道韫(音yùn):指晋谢安之侄女谢道韫。《晋书·列女传》记载说,道韫嫁与王凝之为妻,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与客人讨论问题,被客人难住,道韫欲为其解围,便在客人座前设一青色帷帐,坐在帷帐之后申张其小叔的观点,客人都不能难住她。嘉,认为……好、赞赏,此处作动词。文君:西汉蜀地大富翁卓王孙的女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卓文君寡居,因羡慕司马相如的才学,与相如私奔,开一酒店谋生,卓文君当垆买酒,司马相如则和雇来的人一起充当酒保。当,面对着。垆(音lú) ,酒店安放酒瓮酒坛的土台子。沽,卖酒。

尧对舜,夏对殷1,蔡惠对刘蕡。山明对水秀,五典对三坟2。

唐李杜,晋机云3,事父对忠君。雨晴鸠唤妇,霜冷雁呼群4。

酒量洪深周仆射,诗才俊逸鲍参军5。

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6。

————————注释————————

1夏:夏朝。殷:商朝。

2蔡惠:汉人。原注引《汉书》说,蔡惠梦见得到一棵谷穗又失去了,郭乔给他圆梦说,“禾”旁加“失”字是“官秩”(官爵的等级)的“秩”,你应当会升官了。后来果真升了官。刘蕡(音fén):唐人,据《旧唐书·刘蕡传》记载,他参加朝廷的考试,在对策(一种文体)中极言宦官对国家的危害,考官不敢录取他,同考的人说,刘蕡不能录取,而我们能录取,这真叫做厚颜无耻。

3五典:传说中上古的书名。后人便附会为上古五位贤君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三坟:传说中上古的书名。后人便附会为上古三位贤君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4唐李杜:唐朝的李白、杜甫,均为著名诗人。晋机云: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均为著名的文人。

5鸠唤妇:据清郝魏行《尔雅·释鸟》“隹其,鳺鴀”下引三国时吴人陆玑的《毛诗草木鱼虫疏》说,雄鹁鸠灰色,脖颈上没有彩色的羽毛,天阴下雨时则将身边的雌鹁鸠赶走,天将转晴时又大声鸣叫将雌鹁鸠唤回,俗语讲“天将雨,鸠逐妇”,就是指这种鸟。雁呼群:大雁在群飞迁徙时,经常鸣叫以互相呼应。

6周仆射:《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晋人周顗(音yǐ)很有名气,实际却志大才疏,作了仆射以后,好酒成性,经常一醉则三日不起,时人称之为“三日仆射”。仆射,官名,秦朝始设立,为主管武官骑射之宫。后来各朝沿袭此官职名,但职掌不一,宋以后废此官职。鲍参军:南朝宋的鲍照(字明远),擅长诗文,特别工于七言歌行体,因曾任临海王刘子顼手下的前军参军,故后人称他为鲍参军。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称赞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北朝的庚信,飘逸得像鲍照。

7洵(音xún):确实、实在。众禽长:众多飞禽的首领。《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长羽毛的飞禽有360种,凤凰是它们的首领。狐威不假:《战国策·楚一》有“狐假虎威”的成语,此联从反面使用它,说老虎不必像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那样,是真正的百兽的尊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虎为“山兽之君”。[禽,主贴误作离。]

第一段注2,关于九经说法不一,这里所引用的《九经白文》成书年代可能在北宋,现在看到的本子是明代翻刻的,个人对此版本内容真伪表示怀疑。十三经正式确定是南宋时期的事情,虽然晚于北宋刻九经,但我认为它不应该是在这种说法的“九经”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认为《孟子》是在朱熹之后才在普天下读书人心中成为为儒家经典的,在唐代的“九经”之中就没有《孟子》。因此,在朱熹之前应该不会出现为世人公认的将《孟子》与《诗经》《尚书》等并列的说法。所以,我推测这些并称的形成顺序应该是:隋唐九经(包括《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南宋十三经→《九经白文》所列。参看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杜泽逊教授所撰《〈孟子〉入经和〈十三经〉汇刊》一文。第三段注2,关于刘蕡之事。所谓“同考的人说”的话,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原文为“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这里的“厚颜”应当解释为“惭愧,难为情”的意思。否则不通。

声律启蒙40篇(此书难寻暑期有事干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