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1)

吉林省吉林市,东北老工业基地江北化工城。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所有地区中,东北独树一帜。”东北的一切不仅与过去有关,也跟中国的当下生活密不可分,甚至还指向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文 / 柴颖瑞 袁奉一

东北人的说话方式,可能是全国最有辨识度的。试想一下,你叫了个外卖,外卖小哥到了楼下后打电话给你,只说了六个字:“我到了,下来拿。”你刚说自己不太方便,他就甩你一句:“咋滴,腿断啦?”

东北人就是这么硬气。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2)

东北虎表演。图/视觉中国

满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

全国的方言,最具传染性的,还数东北话。

东北话自带吸粉属性,你可以学不会粤语、闽南语,但“唉呀妈呀”“没(妹)毛病”“扎心”“老铁”“扯犊子”,总是可以脱口而出。

跟东北人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会不知不觉被带跑偏,满口“大碴子味”。以至于有人调侃:“遇到东北话,觉得有意思想学几句,千万忍住!否则99%是改不回来了。”

东北话在全国吃得开除了与普通话的语调接近之外,还离不开一些“东北话教学旗手”的带动。各大直播平台的东北老妹儿喊起麦来“字正腔圆”,一年一度的春晚更是一堂生动的东北话全国公开课。

此外,东北话语句简短,字少,说着不仅省劲,还亲切,在天寒地冻的气候下能让人快速熟络。比如“整”这个词,可以打包一切动词。“甲:我想给你整个世界。乙:那你整呗。”如果你能理解这个梗,那么恭喜你,已经是半个东北人了。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3)

直播产业在东北风起云涌。图/视觉中国

横扫网络直播界的主播

如果你经常看直播,会发现东北人几乎承包了大部分直播平台,就连赵本山的女儿也加入了直播网红的队伍。打开直播平台,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东北“老妹儿”(或小哥),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腔跟粉丝“唠嗑”。

东北人横扫网络直播界,全凭天赋。作为主要以语言吸粉的网络直播,东北人自带的豪爽、幽默的性格,让他们在抖机灵、讲段子方面的表现力优于常人,如果再来喊个麦,小礼物基本会像雪花一样刷屏。

除了性格方面的亲和力,东北主播的高颜值也是其受欢迎的一大原因。盘靓条顺的东北姑娘、眉眼清秀的东北小哥,正应了某直播平台的那句广告:“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

众多东北年轻人加入直播队伍被认为是东北经济衰败的一个侧影,苦闷的东北年轻人只好从事这种在家就能挣钱的新兴职业。有人如此调侃道:“可能因为天冷,大家都不愿意出屋吧。”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4)

2016年2月17日,秧歌队员在吉林市街头表演东北大秧歌。图/视觉中国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

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

多亏一个东北人

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

老张请他吃顿饭

喝得少了他不干

他说........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

你可能没有去过东北,但你多半听过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碰瓷盛行,导致国人不敢扶老人的当下,这首歌尤其显得有意义。

东北人,热心肠。在东北,路上遇到陌生人,问他一句“你是谁家滴哈”,听起来像是查户口,凶神恶煞的样子,其实这是东北的一句日常问候语,就跟问“吃了吗”差不多。得知你住哪儿后,东北人说不定立马热心地送你回家,也不要钱。

东北人,讲义气。《中国人性格地图》里面指出,东北人的义气往往以很粗鲁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张三帮了李四,李四却打他一拳:“你这混小子,挺能干的!”张三也很够哥们,也给李四一拳:“我不帮你这个小杂毛,谁来帮你?”然后大家相约去喝一顿。

不过,“讲义气”跟“有义气”还是不太一样。MC天佑有一首歌叫《送给混社会的朋友》,里面便说:“你出事了,有几个真心实意的,能挺腰板站起来帮你的?”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5)

东北人不但都是活雷锋,还很爱灌酒。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土味儿乡村爱情故事

《乡村爱情进行曲》的受欢迎程度一度堪比高分美剧《摩登家庭》。作为我国唯一一部坚持拍到第9季的电视剧,《乡村爱情进行曲》的魔力可想而知。

2006年,《乡爱》刚刚播出时,满足了一部分人对农村题材的猎奇,而如今《乡爱》的持续火爆,更多是因为电视剧本身的接地气。《乡爱》捧红的“东北F4”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笑声,也贡献了众多“尬舞”表情包,一度奠定了尼古拉斯·赵四亚洲气质舞王的地位。

可以说,《乡爱》重新定义了中国的乡村爱情。在全国的乡村里,其他乡村的爱情都很难拍成喜剧,唯有东北那些旮旯,能够将土味儿和喜感融合得这么完美。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6)

电视剧《乡村爱情进行曲》剧照。

东北式“重工业”——烧烤

东北烧烤摊的烟,俨然已经取代了冒烟的工厂大烟囱,成了东北的“重工业”。

据2015年大众点评研究院发布的首份《中国烧烤大数据报告》,东三省的烧烤指数遥遥领先。烧烤在黑土地上经过30余年的演变,已发展成了一种文化,在烧烤技艺和品种上自成一派,吸引了很多烧烤爱好者。

比如哈尔滨的心管夹肉、烤筋皮、锦州的盐焗鸡胗、盘锦的小嫩腰、清原的生吃小串、长春的蒜水小串等特色烤物,比起南方那些寡淡的海鲜和鸡肉,东北烧烤自有独特的地域风味。用纤细的车条签子串成的菜品,刷上一层油和辣椒蘸酱,在炭火架上翻转,最后就一瓣大蒜,是正宗东北烧烤醉人的地方。

如今,东北烧烤摊也走出了东三省,遍布全国的街头巷尾。东北烧烤的大肉大油并没有吓退“草食系”的都市男女,反而带火了路边“撸串”这个新社交运动。连尼古拉斯·赵四都坚定不移地为烧烤打call: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7)

东北烧烤,驰名天下。

中国版嘻哈——喊麦

比起律动,黑人说第一,东北人敢说第二。

如果你仔细听上一段《一人我饮酒醉》,大致可以领略为什么喊麦如此洗脑。电音节拍,加上简单粗暴的歌词,让人忍不住抖腿,跟着节奏摇摆。

有人总结道,只要你掌握“我、这、他、那”这四个字的运用,就可以用任何古诗来喊麦,比如:白日我依山尽,黄河他入海流。欲穷这千里目,更上那一层楼!

在东北经济被看衰的当下,如果说东北的重工业是烧烤,那么东北的轻工业就是喊麦。在文明社会里,硬气的东北人既然不能选择动手,就用喊麦diss一切。

至于这到底是不是音乐?也许这是一种有毒的旋律。作家王凯曾说:“听了喊麦之后不由自主也想喊,我以为这和男人有时候想在无人的大马路小便是一回事儿。”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8)

“喊麦”是户外主播的必备技能。图/视觉中国

东北时尚最时尚

2015年,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张馨予以一身东北被面花色的拖尾礼服亮相红毯,让东北“花棉袄”一度成为当年的时尚风向标。在外国人看来,张馨予的大花布也许很“中国风”,但实际上,这种“花布审美”是个隔壁俄罗斯的舶来品。

与东北渊源极深的俄罗斯,曾是一个纺织业大国。以前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以纺织业著称,被称为“花布城市”。1951年,苏联国内花布生产过剩,为了帮助友邦渡过难关,我国从苏方进口了大批花布,而因为东北的地缘优势,花布时尚最先在这里开花结果。

认为东北人都是“土包子”实为误解,时髦的旋风总是从东北刮起的。由于伪满洲国一度是东亚最繁荣的地区,东北人的摩登时代也比关内很多地方早10至30年。曾经,酷爱貂的东北人硬是把皮草穿成了民国范儿,一直时尚到今天,无数名媛贵妇都以拥有一件“貂”作为身份的象征。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9)

在电影《小时代》中,女演员们穿着貂。

撑起娱乐圈半边天的东北明星

要问哪里明星最多,自然是大东北。

李冰冰、巩俐、那英、刘烨、孙红雷、林更新、沙溢、郑爽、宋佳......数不尽的明星都是东北籍,几乎占据了中国演艺圈的半壁江山。

在颜值当道的娱乐圈,东北明星占尽优势。东三省中,哈尔滨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十大美女城市榜首,大连、青岛、沈阳都是国内知名的美女城市。

东北美女的显著特点是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五官大气立体,天生就有做明星的潜质,而且特别具有国际范儿,往红毯上一站就是国际巨星。再加上东北人天生表现力强,受韩国造星文化影响,对从事演艺事业也比较热衷,从而为娱乐圈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明星。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10)

2016年12月27日,吉林长春净月潭景区,从空中俯瞰冬日雾凇,一辆银白色轿车正从林中穿过。图/视觉中国

热衷于体制内的军迷

作家淡豹曾说,她始终无法习惯南方,因为南方的景观密密匝匝,让人觉得可怕。而北方以北的东北,一切都是舒展的,开阔的,辽远的,大开大阖的。

与此相反,东北的年轻人却被认为是单向度的,热衷于进入体制内。近日有报道称:在东北,大学生毕业后最大的人生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有人考了9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打通关系”,有人放弃民企的高薪,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制。他们坚信,“没有编制,你什么也不是”。

很容易理解,东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重工业都是占据绝对地位的支柱产业。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工人就像是一个庞大机器里的小元件,按部就班地工作即可。但市场经济迅速地打破了这一切,却没有给时间人们转型,他们很自然地希望从一个编制,进入另一个编制。

爱上很独特的东北人(有一种魔性叫我来自东北)(11)

东北不是特例,哪里的年轻人不希望有编制?图/视觉中国

不过,非要说东北人热衷于进入体制,也不尽然。东北人性格中也有开拓的一面,当年闯关东、开拓北大荒的因子犹在,君不见全国各地都是东北人,连三亚都被称为“小东北”了。

除了军迷,军迷几乎100%地热衷于进入一切的宏大叙事。解放前,东北大量的兵工厂,以及日军在这里留下的种种遗迹,给军迷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说起白山黑水之间流传的钢与铁的故事,依然能满足无数人对军工的想象。

就像那些以东北为背景的盗墓小说,挖开一座坟墓,总会挖到一个日军军火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