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老煤油灯(昙花一现的汽灯)(1)

60年代,生产大队无论是晚上开大会,还是有演戏的,都是端出罩子灯或者挂上两个小马灯照明,照明效果很不好,特别是演节目的时侯,根夲看不見人脸。到了70年代我们大队就买了两个汽灯,开会时或春节演节目,戏台立柱上挂上两个汽灯真好,亮如白昼。每个汽灯的照明效果能顶一个100瓦的白炽灯泡。因此谁家有红亊白亊的可以申请大队干部,拿家去用。可方便了,一晚上只需2斤煤油和3角钱1个的纱罩就万亊大吉了。深受社員们的欢迎。

汽灯这个东西,看似简单,但会点灯,会操作,会换罩,会修理的人很少。当时汽灯象个宝贝,不准许别人乱摸乱碰的,社员都感到象个神密的东西。其实它的结构挺简单,工作原理也挺清晰。

五六十年代的老煤油灯(昙花一现的汽灯)(2)

汽灯的结构并不复杂,有个底坐,底坐即是煤油箱,封闭的煤油箱上配个小气筒和一个液化器油管,油管头上的喷油枪朝着上面灯头纱罩的方向。灯架上面有个遮光罩,遮光罩下面有个灯头,灯头上扎一个石棉纱罩,象个大号的避孕套。石棉纱罩燃烧一次后就显的特别金贵,不容触碰,触碰即碎。

工作原理:油壶加足煤油,通过打气筒打气加压,雾化气通过管道、喷枪射向灯头上的石棉纱罩,这时就可以通过明火点燃纱罩上的油气。石棉纱罩通过燃烧加热后发出白光,罩内产生的汽体把石棉纱罩鼓起,这时一个圆圆的石棉纱罩发出耀眼的光芒。油汽管上有个开关控制着油汽的流量。看到石棉罩发红,说明油汽量不足,拧动开关控制好油汽量。有时还要扎扎针就不知道怎么回亊了。

8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架上了农业用电,单位和农户逐步用上了电灯,从此风靡一时的汽灯就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束之高阁成为了文物。成为了一代人的永久记忆。

五六十年代的老煤油灯(昙花一现的汽灯)(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