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

聊起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茶叶、茶水、茶具这些与“茶好喝与否”直接相关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现代茶人特别关注的方面。

但实际上,中国的茶文化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华夏各个朝代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相连的纽带,并且随着家国历史一起不断演变

而我们今天的主题,便是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孕育出的独特茶艺“宋代点茶”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2)

那么,点茶是什么?它又从何而来?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喝茶的方式。在宋朝以前,唐朝盛行的是煮茶法,把茶当成药汤般煮沸,有时还会加入盐等作料进行调味,后来宋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点茶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茶不再投入锅里煮,而是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

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梦华录》,剧中向观众展示了宋人日常生活的各种情景,其中主角赵盼儿与茶汤巷斗茶的剧情则再现了宋代点茶的基本流程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3)

虽然电视剧及许多诗词句中都描写了宋代点茶的内容,但大多比较简略,有关点茶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在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的点茶篇之中。

原文:“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译文:“点,即点茶,把茶瓶里的沸水注入茶盏。点茶的方法不尽相同。要先往茶盏中的茶末加少许的水,搅动调和成像溶胶一样的茶膏,过了片刻,然后把沸水注入茶盏,用筅搅拌。如果手重筅轻,茶汤中没有出现栗纹、蟹眼性状的汤花,这叫做“静面点”。大概因为击拂不用力,茶不能立即生发,沸水和茶膏还没有融合,又再增添沸水,这样,茶的色泽还没有完全焕发出来,茶末的英华层层散开,茶就不能及时泡开了。有的随着沸水注入,不断的击斧茶汤,手筅都用力较重。这时茶面上漂浮着立纹,这叫做“一发点”。大概因为沸水调得太久,指腕搅动的不够娴熟连贯,茶面不能像粥面一样凝结而又光泽,而茶的力道已完全散尽,茶面虽然泛起了云雾,可容易生出水脚,而深谙点茶奥妙的人,就会根据茶末的多少注入沸水,将茶膏调得像融化的胶汁。首先,他们环绕茶盏的边沿往里加水,不让沸水直冲茶末。要想使注入的沸水力势不太猛,就要用筅先搅动茶膏,再渐渐加力击拂。手的动作轻,筅的动作重,手指绕着手腕旋转,将茶汤上下搅拌的透彻,就像发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发起一样。汤花有的像稀疏的星星,有的像皎洁的圆月,光彩灿烂地从茶面上生发出来。这时点茶的功夫已到位了。”

宋徽宗在其中详细介绍和解释了点茶的技艺流程以及其奥妙,而《大观茶论》也成为了后世茶人研究茶学的重要参考著作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4)

(宋人点茶碾茶)

宋代点茶的流程非常繁杂,严格来说,从开始的炙茶到最后的分茶,一共要经过大小十二个步骤。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变迁,有些步骤被人为简化,有些则是因为濒临失传而无法完整还原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5)

炙烤

碎茶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6)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7)

碾茶

磨茶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8)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9)

罗茶

温盏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0)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1)

调茶膏

七汤点茶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2)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3)

茶百戏

在这些复杂的点茶步骤中,最广为人知的则是“七汤点茶”和点茶之后的“茶百戏”。《大观茶论》中对七汤点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原文:“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华彩,既已焕然,轻云渐生。五汤乃可稍纵,筅欲轻盈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译文:“第二次注水要从茶面上注入,先要绕茶面注入细线一样的一圈,接着,一边急速注水急速提瓶,茶面纹丝不动,一边用力击拂,茶的色泽渐渐舒展开,茶面上泛起错落有致的珠玑似的汤花。第三次注水要多,像先前那样击拂,击拂的轻而均匀,围绕着盏心,顺着同一个圆环回旋反复击拂,直到盏里的茶汤里外透明,栗纹、蟹眼似的汤花泛起 凝结,错落地生起,这时茶的色泽已十得六七了。第四次注水要少,筅搅动的幅度要宽,速度要慢,这时的清真华彩已焕发出来,云雾渐渐从茶面生起。第五次注水可以稍微不受约束,搅动筅要轻松、均匀、透彻如果茶还没有完全生发,就用力击拂使它生发出来;如果已经生发,就用筅轻轻拂动是茶面收敛凝聚。如果茶面上结成云雾,结成雪花,这时茶色已全部呈现出来。第六次注水是要看茶的立作的状态。茶面上乳点突出凝结,只要用筅缓慢地环绕茶面拂动就可以了。第七次注水是要分辨茶的轻重清浊,观察茶汤稀稠是否适中,好了就可以停止了。这时茶面上细乳如云雾汹涌,好像要溢出茶盏腾起,在盏的周围回旋不动,叫做“咬盏”。应当慢慢品尝那轻灵、清浮、醇和的茶水,《桐君录》中说:“茶的上面有一层浓厚浮沫,喝了它对人的身体特别有益。即使是喝得很多也没有关系。”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4)

(分别注水七次调茶汤)

茶百戏又叫水丹青,意为在水面上写字作画,它是将碾细的茶粉用沸水注入茶盏中,搅拌形成茶汤悬浮液,再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出文字和图案。

宋代陶谷《荈茗录》记载:“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宋人休闲饮茶之余,还会以茶为媒比试技艺、品鉴茶汤,也就是“斗茶”。而茶百戏就是斗茶中的重要代表,它将茶由日常平饮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5)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6)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7)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8)

(茶百戏山水、文字)

点茶文化在宋朝发展繁荣昌盛,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它视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

为此,宋人甚至特地为点茶发明了一种名为“茶筅”的烹茶工具,以精细切割的高山白竹和紫竹制作而成,用以调搅粉末茶,是点茶活动的必备工具。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可见茶筅即是一种重要的调茶工具。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19)

一般以竹制作,将细竹丝系为一束,加柄制成

跟随点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抹茶沿用至今的茶具

宋代茶艺术 茶与艺术唤醒沉睡的宋代点茶(20)

然而历史更迭变换,宋代繁荣兴盛的点茶之法却差点被世人所遗忘,甚至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图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