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10月20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五场集体采访。青海、宁夏、新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金融系统、中央企业系统(在京)等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各自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网(青海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

10月20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答新京报记者问。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重要而特殊,如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介绍,青海一体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个新高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历史性的变化。

陈瑞峰表示,同志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青海始终牢记当时的殷殷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力守护好青藏高原的万水千山、生灵草木,着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网(青海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

新京报记者就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向青海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提问。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他介绍,10年来三江源区水涵养量年均增长6%,每年向下游输送水源900亿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已经达到了57.8%;国土绿化新增林地1800多万亩,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荒漠化、沙化现象呈现出缩减的趋势。

从“双碳”目标来看,青海的固碳总量居全国第一,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从野生动物的种群来看,青海湖裸鲤——也就是常说的湟鱼,现在总量已经达到了10.8万吨,是保护前的42倍;号称高原精灵的藏羚羊从1万多只增长到现在的7万多只,还有雪豹、藏野驴等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可以说‘三江之源’水清草盛,‘中华水塔’坚固丰沛。”

陈瑞峰特别提到了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最具标志性的突出成果——国家公园建设。据介绍,2021年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同时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目前正在努力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青海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编辑 陈静

校对 杨许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