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生,台湾知名作家,被张大春称赞是“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有人说:如果袁哲生还活着,他或许是台湾现在最杰出的小说家。

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在39岁时,选择用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这种悲凉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出口,袁哲生或许和他写的《木鱼》里人物王毅民一样痛恨自己。

《木鱼》是袁哲生遗作《寂寞的游戏》中的一篇故事,讲述的是中年男人王毅民,在母亲节那天,看望判给前妻的儿子时发生的事。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1)

《木鱼》的作者,袁哲生

01 王毅民沉溺痛苦的本质是厌恶自己

故事里的王毅民,是一副肥胖、油腻、颓废的中年男人形象,经历丧母、离异的他,自卑、敏感、又脆弱。他喜欢流泪,时常感到悲伤、寂寞,厌恶自己肥胖的身体,更厌恶自己。

王毅民有多厌恶自己?从清晨到夜晚,从睁眼到闭眼。

每天早上醒来,他都厌恨自己浮肿的身体,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他像木头一样僵硬麻木的浏览电视新闻,只是为了让自己分心,不再注意自己;他讨厌照镜子,因为他不想看到讨厌的自己。

因为捡球偶然看见自己,王毅民讨厌捡球。

他带篮球去看儿子的路上,不小心把篮球掉到一个花圃里,捡球时他从房子的玻璃上看见自己肥胖、落魄的身影,内心迅速涌起对自己的厌恶,厌恶带来的痛苦,使他连带的讨厌捡球这件事。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2)

王毅民在捡球时看见自己,连带讨厌捡球这件事

在他的脑海中,时常盘旋着一副可怕的画面,在这画面中,他想象自己是一条在高速公路上慌张逃窜的流浪狗,被车流碾压成一张血肉模糊的破布。

他厌恶这副关于死亡的可怕画面却沉溺其中,因为在他心中,这是最接近亡母的方式。

王毅民一直在思念母亲,到母亲节这天,他的思念变浓数倍,痛苦也多了数倍。

人在最痛苦或是遭受重大打击的时候,都会想起他最信任、最依赖、最能令他有安全感的人,这个人大多数情况是父母。

母亲是王毅民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所在,痛苦令王毅民下意识的思念母亲寻求心理安慰。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思念母亲让王毅民痛恨自己,然后感到痛苦,感到痛苦他却越发的思念母亲。因为思念感到痛苦,因为痛苦更加思念。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3)

母亲是王毅民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所在

王毅民感到痛苦时,除了思念母亲,还有1个习惯:摘下手腕上的念珠,一颗颗的拨动念珠,嘴中反复的念着佛经里的忏悔文——通过念20遍忏悔文,会降低他心中对自己的厌恶感,心中痛苦暂时缓解,让他感觉好受一些。

从这个习惯,我们也可看出:王毅民痛苦的本质是对自己的厌恶。他觉得自己不好,认为自己有罪,所以要忏悔。借由忏悔减轻负罪感,降低自我厌恶,来缓解痛苦。

02 痛苦中挣扎着向外寻找救赎,救赎却破灭了

王毅民心中有一个愿望:他希望能找到一尊不一样的佛像。一尊令人感觉无比亲切,似乎在耐心听人说话的佛像。他愿意用一年辛苦工作所得来换取这样的佛像,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生命中的全部。

佛像是王毅民对外寻找的一个救赎,它象征王毅民想要被人倾听、被人理解和被接纳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得到,因此把渴望寄托于对佛像的幻想中。

但这样的佛像并不存在,王毅民寻不到佛像,渴望不能实现,得不到心中的救赎。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4)

佛像是王毅民对外寻找的一个救赎

对王毅敏来说,隔两周才能见一次的儿子是他的另一个救赎。摸着儿子小脑袋上柔软的细发,感受着心头涌出的父爱,王毅民感觉内心平静又愉悦。

他渴望儿子能理解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却又清晰的知道,以儿子的年纪不可能理解自己。于是王毅民用几近哄骗的方式,说服儿子陪自己去看母亲的纳骨塔,缅怀母亲。

年幼的儿子却一直心心念的想要看金鱼,王毅民一心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儿子连续4次提出“爸爸,我要看鱼“,都被他忽视。直到儿子用篮球猛击地面,发出吵人的噪音,让敏感自卑的王毅民害怕打扰了他人,不得己才去了买金鱼。

一心想玩的儿子不理解王毅民思念母亲的悲痛,沉溺悲痛的王毅民也没有倾听儿子的需要,一大一小的两个人虽然手拉着手站在一起,心却隔了海角天涯。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5)

父子手牵手,却不了解彼此

故事中还有一处表现王毅民与儿子的隔阂:他们父子对拍广告有不同的看法。王毅民认为儿子拍广告对身心发展不好,儿子却为自己能拍广告感到骄傲;王毅民认为拍广告是虚荣,儿子却以这份“虚荣”为荣。

王毅民和儿子之间有隔阂,与前妻关系非常恶劣,在和前妻通话时,听到前妻说“孩子是我的”,一向谨小慎微的王毅民,气急败坏的吼出“我杀了你看孩子是谁的!”

妻子说的话,让他愤怒,愤怒中藏着无力和害怕——无力是因为儿子判给前妻,她如果不想再让他见儿子,他也没有办法;害怕是因为他担心,和儿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会失去现在仅有的救赎。

与儿子的隔阂,和前妻关系恶劣,以及后续金鱼的死亡都预示着:王毅民的害怕极有可能变为现实。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6)

金鱼的死亡预示着王毅民另一救赎的破灭

在纳骨塔儿子一直吵着要金鱼,买了金鱼后,儿子很喜欢,在去咖啡厅见妈妈的路上,儿子一直专心的看着小金鱼。

最后小金鱼却被遗落在了咖啡厅,寓意着王毅民可能也会像小金鱼一样,终有一天,被儿子遗忘。

故事的最后,王毅民拿着装金鱼的袋子在列车上睡着了,袋中金鱼却都死了,象征着王毅民最终还是因为隔阂和儿子渐行渐远,终会失去这仅有的救赎。

03 唯有自我关怀才是治愈苦痛的良药

就如故事里象征着救赎的佛像难以寻觅,甚至根本不存在;另一个救赎儿子,也会因为父子思想隔阂而越走越远,最终消失不见。外部的救赎难以寻觅更难以维持:一是因为外在世界纷繁复杂;二是因为外在世界不能为自己掌控,会持续不断的改变,即使寻得某种救赎,也可能因为变化而失去,不能长久。

外在救赎没有内在救赎来得可靠。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达成和解,接纳自我才是痛苦真正的救赎。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7)

向内探索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

怎样才能与自己达成和解,接纳自我呢?心理学说:自悯。

自悯起源于佛教的理念,指对自己有爱心、慈悲之心和爱怜之心。在心理学中是一种看待自己的方式,我更喜欢它另外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是指觉察自身存在的缺点或不足,以及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情绪,并对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友善的对待自己的缺点、客观如实的看待自己遭受的痛苦,认识到自己不是唯一拥有这种负面体验和经历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廷·内夫(Kristin Neff)定义的自我关怀包含3个部分:善待自己、认识共通人性、静观当下。

①善待自己:以友爱的方式理解自己,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善待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保持理解、友善的态度,停止对自我的无情批判,积极主动的安慰自己。就像安慰一个深陷痛苦之中的至亲好友那样,关心爱护有缺点或遭受失败的自己。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8)

像安慰至亲好友那样关爱自己

②认识共通人性:感受到与他人之间在生命体验上的契合,不是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隔离。

认识共通人性,是要意识到,自己现在所经历的痛苦或是生活中遭遇的失败、挫折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历程。

我们经历的负面体验,失败、失恋、失业、婚姻破裂等....或许与他人成因不同、环境不同,但痛苦过程是一样的。我们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负面体验的人。

我们如果只盯着自己的缺点或不幸,想法容易变得狭隘,会被无力感和不安感淹没。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有某种联系,我们可以更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③静观当下:对我们的体验持以平衡的觉察,而不是忽视或夸大我们的痛苦

在我们遭遇挫折、失败或是经历痛苦的时刻,不要急着摆脱或与之对抗,而是要直面现实,客观、冷静的看待我们所遭遇的事件与经历的情绪,不增不减,不逃避也不夸大。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看到问题所在。问题都不存在,何来解决之说?因此自我关怀,首先要认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痛苦。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9)

④写自我关怀日记增强自我关怀能力

自我关怀是一种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的技巧,锻炼越多越强大。我们可以通过写自我关怀日记来增强自我关怀的能力。写日记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在梳理思想,辨识情绪的同时,也能增加自我觉察能力。

如何写自我关怀日记?在夜晚独处时,回想白天发生的事情,在日记中写下任何让我们批判自己的事或是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任何体验,然后用静观、共通人性、善待自己的方式来关怀自己。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10)

写自我关怀日记锻炼自我关怀的能力

举个例子:今天我在写作时,孩子总是三番四次的跑进来打断我,我生气的吼了他。看着孩子委屈的跑出去,我感觉糟透了,我是一个差劲的妈妈。

①静观

觉察因自我评判或困难环境而生的痛苦情绪,把它们写来下,尝试不要评判而是接纳你的体验,不轻描淡写,也不故意夸大。

日记示例:“工作延期让我压力很大,想要马上做完孩子却总来打断我(描述客观事件),我感到焦虑、烦躁(事件对应的情绪)。”

“吼了孩子之后(客观事件),我很后悔,感到内疚、羞耻,还很难过(对应情绪)。”

②共通人性

写下你的体验与人类体验相互关联的方式。承认人是不完美的,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类似的体验。

日记示例:“人在极大的压力下,容易情绪暴躁;我和其他人一样并不完美;别的妈妈也可能因为焦虑烦躁的情绪吼孩子。”

木鱼经常说的话是什么(木鱼痛苦的人啊)(11)

自我关怀,也是一种爱自己的方式

③善待自己

针对经历的事情和痛苦的情绪,像安慰挚友那样安慰自己,给自己写一些轻柔友善的安慰话语,感受来自内心对自己的关心。

日记示例:“因为自己的情绪吼孩子确实不妥,但一次错误行为不能抹灭你在照顾孩子时付出的心血和努力;错误也有积极的意义,从中你可以吸取经验、促使你成长,下一次会做得更好;你经常陪孩子玩耍,倾听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你给与孩子的积极情绪远远超出消极情绪;孩子很爱你,家人朋友都认为你是一个很棒的妈妈;你很好。”

学会“自我关怀”,开始爱自己,才能真正的接纳自我,疗愈痛苦。

04 唯有自己才是救赎

我很喜欢励志书《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一句话:“骑士永远不会来救你,你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只有自己能救深陷痛苦中的你,接纳自我,疗愈苦痛。唯有自己,才是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