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这是《鬼吹灯》中对摸金校尉随身佩戴的摸金符的描述。

在小说中,摸金符通身漆黑通润,前端锋利尖锐,符身刻有“摸金”二字,是摸金一派身份的象征。摸金符共有九枚,明朝时期被毁去六枚,现在只剩三枚。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1)

但这都只是小说中的描述,实际上有没有这种东西,谁都不敢确定。就连“摸金校尉”这一盗墓门派,人们也是争执不休,争吵它是否真实存在。

对“摸金校尉”这一次,最初的记载是在三国时期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一文中,文章中表示: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2)

大概意思就是曹操让手下的士兵去挖墓,自己还亲自过去看着,甚至亲自动手掠夺金银财宝。皇帝听了都痛哭流涕表示非常痛心,底下士兵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这可是挖别人家墓啊,丧尽天良啊!

然而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曹操还特地为了挖墓这一勾当设置了两个官职,一个是发丘中郎将,一个是摸金校尉。所过之处,连人家遗骸都挖出来扔地上了。

发丘中郎将,发丘,很明显就是挖土丘;摸金校尉,摸金,很明显就是偷人财宝。更何况中郎将和校尉那是多大的官啊,在那时候中郎将可是陪侍在皇帝身边的人,校尉也是中级军职。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3)

陈琳的言下之意就是,曹操干这种丧尽天良的事还这么猖狂!

但是从逻辑上和理论上分析,就知道这事不太可能。

首先,中郎将和校尉的官职不低,如果这么大张旗鼓的专门设立两个官职让它们带着军队去挖墓的话,再加上挖完之后“无骸不露”这种场面,曹操将民心尽失。

但是曹操是什么人,他制定下“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的规矩,自己的马受惊踩踏了麦田,他“割发代首”。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曹操有多注重民心。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4)

而且曹操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人不齿,但行事都是以汉天子名义。而且当时的汉天子因为一碗鸡汤还比较相信曹操。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难道直接把天子身边的人打发挖墓去?而且天子为此痛哭流涕还特地宣扬出去?要知道,当时那种情况,曹操倒了对汉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其次,汉朝官职大多是举荐,最讲究贤良中正,简单来说就是看人品。一个人可以因为奉母至孝当官,但绝不可能让一个大张旗鼓挖人家坟的人当官的。你要挖就偷偷摸摸挖,别说出来,否则民心尽失。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5)

三国紧接汉朝,在汉朝的思想影响下,当时的人民不可能接受这种事情的出现。重视民心的曹操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事情。

事实上,最后陈琳自己也承认了,那是他瞎编的,就是为了让袁绍师出有名而已。

那小说中的摸金一派“每入墓室,放蜡烛于东南角,鸡鸣灯灭不摸金”“如果灯灭,必须将金银财宝放回原处,向墓室主人恭恭敬敬叩三个响头,立即离开”的规矩,是不是真的呢?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6)

实际上,摸金校尉一职确实存在。能做出这种荒唐事的也是一个荒唐的皇帝,南朝宋废帝刘子业,《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林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也就是说,刘子业看到了陈琳的那篇檄文,然后效仿曹操,自己真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官职。

这是正史中唯一提到的一位官方盗墓的皇帝以及唯一明确提到摸金校尉这个官职。

但是刘子业在位仅仅两年,他残暴不仁是真,但挖人坟墓这事应该没做多少。

至于“鸡鸣灯灭不摸金”这个规矩,《鬼吹灯》的作者表示这只是为了剧情需要自己编的。

曹操有没有摸金校尉(曹操设置摸金校尉)(7)

实际上官方盗墓自西汉时期便有了,东汉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西汉广川王刘去:国内冢藏,一皆发掘。

后世唐末黄巢,五代温韬等等,都是官盗的典型代表人物。官盗有为求财,有为求古籍,有为求不死仙丹。民盗就现实多了,一般只为求财。

可是也正是因为盗墓事件层出不穷,才对考古人员造成了莫大困扰和他们对文物的深切痛惜。虽然对那些遭到破坏的陵墓进行了保护性挖掘、抢救性挖掘,但盗墓者破坏的文物价值,是远远不可估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