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是一个动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出门”泛指出门在外,而狭义的“出门”则是关中方言,特指走亲戚的意思而“不出门”也有广狭之分,如果“出门”特指走亲戚的话,那么“不出门”则指不走亲戚不走亲戚者,即呆在家里也,但这个呆在家里不能理解为,连自己的家门都不能进出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当下别出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当下别出门(好出门不如瞎在家)

当下别出门

“出门”是一个动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出门”泛指出门在外,而狭义的“出门”则是关中方言,特指走亲戚的意思。而“不出门”也有广狭之分,如果“出门”特指走亲戚的话,那么“不出门”则指不走亲戚。不走亲戚者,即呆在家里也,但这个呆在家里不能理解为,连自己的家门都不能进出了。

蓝田人把走亲戚叫“出门”,走亲戚的原因多半是亲戚家的红事或白事即婚丧嫁娶之事。即便啥事也没有,作为亲戚逢年过节彼此也要互相走动走动,这表现在逢年过节女儿女婿要去丈人家出门,如果女儿女婿去不了,他们的孩子则要去舅舅家出门,相应的,舅家的舅舅也要到外甥家来出门,如果舅舅来不了那么舅舅家的孩子则要到姑姑家来出门,这就叫走亲戚或拜年,也叫出门也叫礼尚往来。

俗话说有千年的邻居,没有千年的亲戚,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亲戚都是越走越淡,走得好不说,走得不好常常是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自然而然地就不来了。于是两家一刀两断,从此形同陌路。亲戚走到这一步,这便是走亲戚的悲哀。

我爷爷有一个妹妹,解放前嫁到了邻村,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两家来往很好,直到后来姑也死了舅也埋了,但表兄表弟一直很好来往。只是到三年困难时期,表弟家实在无钱来我家出门,所以便单方面地中断了同我家的亲戚来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00年,这位表弟才主动到我家来出门,使中断了近40年的两家的亲戚关系又得以恢复正常。这位表弟是我父亲的表弟,我把他叫叔,虽然他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身体还比较好,只是10多年前大病一场,当时他家里人把老衣都给他穿上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两三天后他便奇迹般的逐渐地康复了,又活了10多年,直到今年春节。这不,今年大年初二,我还要到他家去出门呢。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这位叔叔他和他家里的人已经是四世同堂了,这也足够温馨幸福的天伦之乐了。

人常说好出门不如瞎在家,好出门即走亲戚所得到的所有好处,瞎在家即不走亲戚呆在家里所得到的所有不如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呆在家里面即使再不好(多指吃的喝的心情等),也比走亲戚时呆在亲戚家里好。还可理解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出门的好处是:当客人,并且受到主人的优待,常常表现在礼节吃喝等方面,但出门做客毕竟是在人家家里,时时处处事事都得谨言慎行,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那样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时刻要明白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客人的角色。所以渴了不能随便就喝,饿了不能随便就吃,累了不能随便就睡,不如意了不能随便摔碟子磕碗。人家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即使关系再好的亲戚,也不能随便说话,也不能随便行动,也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越俎代庖。因为主人毕竟不同于自己的父母,不同于自己的家里人,所以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都要斟酌,都要合乎自己的客人的身份。这和出国访问是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做得彬彬有礼才对,不要做有损于自己家格人格的事情。如此来说,出门在亲戚家,好像时刻都要受到某种无形的限制,根本不像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随便。所以老祖先很早就告诫我们:好出门不如瞎在家。即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相信你年龄越大对这句话体会越深。

过去走亲戚,纯粹是为了吃对方一顿好饭。说句不好听的话,则是为了混个肚儿圆。古人曾说,出门休奔亲,饱了肚子低身份。这“出门”不光是走亲戚的意思,而是还泛指出门在外的意思。走亲戚时,由于是拿着礼物,这礼物无疑饭票,若是这饭票换不到一顿好饭,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那时拿着礼物走亲戚时,都以吃不到一顿好饭为亏。

那个年月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不了,所以吃就显得特别重要。不仅想吃饱,而且还想吃好。啥时候能吃好?就是当亲戚家过红白喜事之时,即亲戚家婚丧嫁娶之时,自己带着礼物去庆贺或吊唁。这个时候一定能吃饱而且一定能吃好。白事不说,亲戚家的红事则是扳着指头计算着,千万都不想错过。那年头就这样,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平时就非常盼望亲戚家的下帖、结婚、给小孩作满月、给老人做寿等红事。白事是不敢盼望的,只是遇到了也不愿意错过。“文革”前改革开放前,人们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才不稀罕吃亲戚家的饭了,并且以不吃亲戚家的饭为荣了。于是逢年过节走亲戚以及平时的红白喜事,人们都拿着厚重的礼物前去祝贺或吊唁。只要礼物送到亲戚手中,吃不吃饭那简直成了无所谓的一件事。往往是礼物送到,主客互相一阵寒暄,主人敬烟敬茶,客人一边抽烟一边喝茶一边说闲话。瓜子也不吃,花生也不吃,水果糖也不吃,烟抽完了再敬也不抽,茶喝完了再倒也不喝,闲话也说得差不多了,于是自然而然地站起来告辞。主人送到大门外,千恩万谢地目送客人远去。

这样的走亲戚纯粹是为了拜年并加深友谊,至于吃饭嘛早拋到九霄云外了。为什么?衣食足而知礼节嘛。人们已经不稀罕吃了,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正在解决着如何吃好的问题。如果客人坚决不吸你的烟、不喝你的茶、不吃你的饭,很有可能是他嫌你的烟、茶、饭不好。所以现在客人都以不吃主人家的饭为荣了,有的客人甚至还拒烟拒茶等。这或许也叫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吧!总而言之,隔年的黄历翻不得。

以上说的是狭义的出门——走亲戚,现在单说广义的出门——泛指出门在外。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人一出门就可怜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出门在外连辈分都矮了三辈。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可以说是举目无亲两眼墨黑盲人瞎马夜半深池举步维艰。因为出门在外实在很不容易,所以男人出发前,细心的老婆往往有所交待:坐车莫坐第一排,菜夹不到站起来,喝酒别把胃喝坏,路边野花不要采,情人莫带屋里来。至于邓丽君演唱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所表现的,则是妻子对丈夫在性爱问题上含蓄委婉地旁敲侧击与似水柔情的极尽感化。这从这首歌的苦口婆心地重复与反复可以听得出来。一个人出门在外,免不了把钱花光身无分文饥寒交迫于是捡破烂卖甚至乞讨或者吃别人的残羹冷炙甚至在垃圾堆里刨着吃,出门在外免不了被人欺负免不了被狗咬,就是被人欺负被恶狗咬了,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打掉的牙齿往肚里咽,哪有钱打狂犬疫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古诗词描写的都是出门在外之人难以忍受的千般苦万般难以及对家和家人的渴望与向往。游子的脚印啊,简直可以说是血泪斑斑!

出门在外之人,说得好听点,是游子,是捡破烂的,是流浪者,是讨饭的,说得难听点,二货,神啥(脑袋),神经病,疯子,影响市容者,好像这样的人汽车把他们随便压死都没事,压死这些人好像是为美化市容市貌做贡献。陕西商洛山中的一个杀人狂不就是在他家里与老婆一起杀害并埋藏了48个出门在外的盲聋哑痴傻呆者吗?破获此案后,杀人狂不是竟然还说他一不杀科技人员二不杀干部杀这些人是在为国家的计划生育做贡献吗?

一个正常人出门在外,花光钱后由于无钱交话费所以就失去了同家人的联系,加之又不能充电,所以手机就没用了,紧接着住没住的,吃没吃的,喝没喝的,睡没有睡的,一年四季就那么一身衣服,虱子把人能吃了,既不敢偷又不敢抢更不会骗,只好捡破烂,沿门乞讨,甚至在垃圾堆里刨着吃,时间长了不就成了哑巴似的疯子了吗?所以,疯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故曰,人人都有可能为疯子,在出门在外时。所以奉劝大家最好不要一个人独自出门在外(哪怕是旅游),即便每个旅馆都非常醒目的大书特书着“宾至如归”四个大字,别听他们瞎叨叨,因为外边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还是老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故曰,好出门不如瞎在家。

2021、7、水磨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