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曾仕强先生解读

《道德经》第十二章说:杜外以养中,这是我们自己的修养最好的一个基本功夫。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实际上,五色并不是专门指这五个颜色。他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形形色色,弄得我们目盲。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楚。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实际上,五音也不止这五个音符,就像现在的音乐会,什么样的声音都有。耳聋也不是说耳朵真的聋了。其实,目盲、耳聋、口爽都不是真的病了。如果是真的病了,其实还蛮值得同情,去看医生治就好了。这些根本就不是病,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本来内心很宁静,现在却搞得乱七八糟。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指酸、咸、甜、辛、苦。现在的人,把各种味道都给掺在一起,而且很喜欢说一个词:好爽啊!其实,这个爽是失掉的意思,就是差失。口没有味道,就叫爽。比如,爽约了,就是失约了。

“五味令人口爽”,就是各种味道,令人吃起来一点没有原本的感觉。吃饭时,看到有人把手撑在桌子上,拿着筷子,不知道要吃什么,这个人就已经口爽了。这种人给他吃山珍海味,又有什么用?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整天把自己搞得眼花缭乱,什么颜色都看不清楚;整天把自己搞得震耳欲聋;整天吃得自己一点儿味觉都没有了。

关于五音疗法你知道哪些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

傅佩荣先生解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种颜色让人眼花缭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

古人说的“五”跟“五行”有关。五行最早的说法,纯粹指五种自然界的素材,就是在《尚书·洪范篇》里面谈到自然界存在的五种重要的物质。

五行的排列顺序我建议记住这个:木火土金水。这个五行顺序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果跳一个就相克了: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水克火,金克木。

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是青红黄白黑,与木火土金水完全配合。为什么五色令人眼花缭乱呢?简单来说,因为它是人为的。而自然的颜色,不管是多少种,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即使我们每天都接触,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自然的颜色不是刻意摆在一起。所以差别就在于自然的,还是人为的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是宫商角徵羽。其实何止五音,人的耳朵能分辨更细腻的声音,为什么没有耳聋呢?因为那是自然的。我们平常听到自然界的蛙鸣、犬吠、鸡啼、鸟叫、马嘶、牛鸣,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但不会耳聋,反而觉得耳朵还很舒服很愉快,为什么?是因为这种自然界的万物所发出来的声音,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压力。

但是,人所发出的声是有意义的,“意”,是“音”底下加个“心”。人制作的音乐,人说的话,都有某种含义希望传达,希望让人了解,这就有了压力,构成了困扰,甚至到最后觉得耳聋了,不断地重复会让人觉得吃不消。

《庄子》里提到“人籁、地籁与天籁”。籁是一种竹子做的乐器,像笛子的。人籁就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乐在内,这种声音听多了会有压力,甚至觉得重复而乏味。地籁的“地”代表大自然,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就不给你任何压力了。像风吹过竹林的啸声,海浪撞击岩石的浪涛声,下雨的时候风雨的声音,这些都属于地籁。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你听的时候它并没有传达任何意思,这叫做自然的。

天籁基本上不是用耳朵听,也不是用心去想,而是一种用“气”去听。它已经不是听的问题了,而是听的态度。就是要把你对万物的执着的念头都化解,进入一种空虚的状态,这时你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属于天籁。

关于五音疗法你知道哪些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2)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也是配合木火土金水。如何配合呢?木是酸的,因为树木结的果子都是酸的;火是苦的,火把东西烧焦了都是苦的;土是甘的,土里面长出来的五谷稼穑这些是甘甜的;金是辛的,金属在冶炼的时候味道非常刺鼻;水是咸的,水到最后汇归于海,海水是咸的。

五味同时具备的话,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国》有很多菜,吃多了会觉得味道太重了,恐怕就失去味觉了。你如果采取自然的养生法,多吃蔬菜与水果,任何味道都不会带来太大的压力。这也是一种人为跟自然的分辨。

这三种是跟感官有关的,跟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直接有关。所以它的原则很单纯,自然的都没有问题,人为的,它是刻意要满足你感官的需求,满足之后就可能造成欲望的扩充,叫做欲深溪壑,欲望比无底的深谷还要深。

欲望像滚雪球一样,开始的时候一小团,最后变成一大堆,可以冲垮房屋,人的欲望也是一样。所以一个人如果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生活,很容易得到满足。如果按照自己的“想要”来生活,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欲望去生活,那就麻烦大了。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