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间,“敏捷”这个词听到的越来越多,之前都是看过一些短视频或者公司的一些类似于讲座性质的介绍,最近一次是有听过一个跟“精益”生产的对比。
引发了好奇,也是无意看到公司发的一封邮件里面,点进去看到有一本书叫“敏捷革命”,看了一下简介,瞬间决定借出来看看,用了一些零碎的时间花了几天看完,不免有一些感想。
“敏捷革命”这本书呢,是杰夫·萨瑟兰所著,他是制定火出圈的“敏捷宣言”的17位参与者中的一位,被誉为“Scrum 之父”,其Scrum是众多敏捷开发方法论其中一种。嘿嘿,这里不免让我联想到了“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
顺着写写,两个“父亲”还真有些共同点,其方法论都火出了圈子,Scrum 敏捷开发源头是用在软件开发,但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书中就介绍了很多成功的场景,如用在教育,解决贫穷,战地新闻报道等等,而零缺陷起源于制造业,也是被推广用到服务业,金融业等等。
“敏捷革命”一书中第五章有个小标题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好,而这个是“零缺陷思想”的核心之一,我不知道萨瑟兰有没有也看过克劳士比写的书,他在书中没有提及。
聊到这里,其实Scrum思想源头跟质量还有更大的渊源,Scrum的本质核心是PDCA, Plan-Do-Check-Action, 都很熟悉的PDCA循环,其来源于另一位质量大师戴明。而有趣的是来自美国的萨瑟兰建立Scrum理论是出自于日本的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及为人熟知的精益生产,而二战后的日本整个制造业的思想都多少来源于美国人戴明,绕了个圈。
回到Scrum本身,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张图片,来源不详,比较全面地描述了Scrum方法论的全过程。
Scrum方法论用书皮上所讲,用一半的时间做两倍的事情。怎么样?很熟悉吧,中国的一个成语事半功倍不知道莎瑟兰晓得吗,效率如此之高怎么做到的呢?
核心就是PDCA, 成立一个小而精的团队,领了一个任务,拆分并划分优先级,以优先交付可使用的最有价值的用户故事为核心,进行迭代开发,关键来了哦,每个拆分的小故事完成以后,要进行回顾,回顾后不得了,这个小团队已经不是昨天的小团队了,它进化了。
这就是核心,这个小团队是不断通过回顾,克服之前的障碍,不断进化的一个团队,他在完成下一个任务的时候将会比之前更加高效,而且进化后的团队还是服务于这个大的任务,他不是说积累些教训等到给未来未知的项目,他直接就用上了,时效性非常强。
理念非常好,具体还有非常多的一些其他理论,像之前说的“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以及“二八法则”,“重要的事情优先做”,“杜绝浪费”“最佳团队数量为7人满足高饱和沟通”这些耳熟能详的都有在此书中论述,都要运用到Scrum实际执行当中。
对于耳熟能详的一些感想就不单独赘述了,但不是说不重要,其实都非常重要,这里聊一聊有些新感触的点。
聚焦团队,而非个人
这个话题其实非常老,对吧,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个要从Scrum的内在来源说起,作者取名Scrum,灵感来源橄榄球即如图示的叫并列争球,一个队的队员前排肩并肩,后面的肩并肩顶着前排人的臀部,这样形成合力来争抢球。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更重要的理念是要想让一个人效率提升10倍和让一个团队效益提升10倍,这之间的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所以随之带来的任何能提升团队作战能力的行为都值得被鼓励,相反任何带来负面能量的人和行为都需要及时发现和剔除。
所以,如果Scrum团队里面即使有个别英雄能力非常强,但是他无法融入团队甚至于带来负面的能量,这样的英雄也将无法存在于Scrum团队。
短期规划,快速行动
看到文中最初的那张Scrum流程图,有个Sprint,在Scrum里叫冲刺,即1-4周为一个周期进行迭代,短到每1周就完成一个交付物,交付物在Scrum里叫“最简化可行产品”。
Scrum团队也会有规划,但和传统的瀑布法花几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把整个项目按照阶段-节点的方式全部文件化不同,Scrum只做短期的规划,短到甚至只够团队干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就交付一个供客户实实在在能用的产品,而且是客户最想要的那部分。
为什么规划这么短?上图不确定圆锥做了很好的解释,刚开始的规划离最后的目标会偏离很大,两个极差点有16倍之多。
这里其实给我有很多的启示,一个有规划的人往往被认为很靠谱,但如果执着于规划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适当规划,有个能成型的预判,就立马行动做出来让别人用,这个时候再根据别人给的一些建议和意见,迅速做调整再进行规划。不断循环。
最简化可行产品
慢工出细活,匠人之心,这些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往往也会有反面的效果,在Scrum里面正如图上所列,能以最快的时间,最少的成本,最单一的功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就是应该最先完成的。
这个就是“最简化可行产品”的核心。
颠覆,确实颠覆。花的时间少,成本低好理解,往往理解功能多是正面的,其实不然,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想一想其实也能想通了,功能齐全但往往其中更多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必须的了,所以其相对于基础功能的价值而言也就更没那么高了。
那么对于敏捷理念而言,越是初期越是资源少应该越聚焦于交付功能单一但价值高的方案。
文中更是列举了实例,非常感触,因为很多情况外部客户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甚至在Scrum团队进行一轮冲刺后,完成80%的最简单可行产品交付后,客户发现已经足够了,就没有必要再往下开发了。这就是敏捷的最实际价值,随时可根据外部情况变化而做出积极改变。
回顾的细节
上文也提到了,Scrum是把一个完整的拆成很多个客户故事,然后以冲刺的形式挑最有价值的来完成,循环往复,每个冲刺结束和下一个冲刺开始之前都会有一个回顾。
重要的来了,回顾的目的不是为了归因,就是找一个人然后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这个人身上,然后结束。这种方法太令人沮丧了。
回顾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出障碍,然后剔除障碍,提升整体团队效率,直接作用于下一轮冲刺当中,没错就是PDCA循环。
更为重要的是,知道了以上这个大原则后,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人应该值得所有人鼓励。这个时候真的需要勇气了。
团队氛围是一方面,但依然需要有勇敢的人,直指团队的最大障碍所在,勇敢的人说出障碍,勇敢的人接受批评并改善,勇敢的团队手拉手优化流程,清除障碍。我都要唱出来了。
更少的工作时间,更高的价值交付
书中有写一个马克斯韦尔曲线,无论是Scrum,还是传统的瀑布,超过一定的工作时长后整体完成的工作量都是下降的,直接可以看出Scrum法每周的最佳工作时间就是40h,划下来每天工作8h,我想着这条是不是让Scrum法火出圈的原因。
这里我为什么对此有感想呢?因为很多公司都提的让员工不加班,多休假,常提的就是工作和生活要平衡,要照顾员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这个当然非常棒,但即使从工作本身的维度讲,到点下班也是更有利的。
一本书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认识,接下来就是去实行了,其中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其中两条的结合,简短规划做出最简化可行的产品。那么看了文章的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