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语孔子篇感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语孔子篇感悟(共读论语1915子游曰)

论语孔子篇感悟

共读内容】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导读学者】

刘乐恒: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任大援: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刘翠媛: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六月十一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劉樂恆:

各位师友、主持人: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共读的一章,在文字上比较的清晰,翻译成为白话文就是——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啊,有难能可贵的地方,然而未能有仁。

这一章文意上面读起来不难,但其实也蛮耐琢磨。这是子游对他的同学子张的评价。我们看,孔子门下,同学们都是以学问和道义来相勉励、相鞭策的,而他们说话、各自评价对方的时候,也一点儿没有世俗的套套和调调,不客气,直接点出对方的优胜之处和不足之处。这体现出孔子门下的同门交往之道和朋友之道。值得我们体会。这是其一。

李伟东:

又回到了“何以为仁?”的关键点上

劉樂恆:

那么,子张的为人是怎样的呢?为何使得子游有这个评价?这是值得注意的。有人说,子张太注意外在的仪容,太务外为人,不过我们读《论语》,似乎子张也不是太花里胡哨的一个人,说的很多话都是“为己之学”,所以我们很难考证子张的为人。但《论语》中有两条是确实的。一条是孔子说“师也辟”,另一条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所谓辟,按照朱子的解释,是说“习于容止,少诚实也”。所谓过,按照朱子的解释:“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可见,子张应是才华、想法比较多,比较高,但是不太注重脚踏实地做起。因此也引起了子游的规劝。这是其二。

据此,朱子对于我们今天所读的这一章的解释很简短,但十分精到,每一个字都是恰切的:“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子张难能的地方是他的才华与点子,但却不肯脚踏实地。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深入下去了。“然而未仁”。这里的“仁”,应该是浅近意义上的仁,而不特别提升到本体上说这个仁。这里的仁,按照朱子的解释,就是“诚实恻怛”,在做人上,在生活上,在学问上,甘于从平常做起,脚踏实地,切问近思,然后逐渐关怀他者,推己及人。这就是子游这里所说的“仁”。这是其三。

江骏芳:

能谓之“才高自傲”否?或是清高浮躁?@劉樂恆

咋感觉有点像我们有时候形容今天的大学生[憨笑]

張弛弘弢:

人在少年必輕狂。[呲牙] 老子不也“敲打”過孔夫子嗎。

劉樂恆:

从《论语》中看,似乎看不出子张是”才高自傲“或”清高浮躁“的。例如《论语》这一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在另外一章,子张问孔子,孔子回答忠信笃敬,子张立即将这四个字写在他的官服上。可见子张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才高自傲而浮躁要笃实得多了。因此似乎不好断定。

因此朱子只是说子张”行过高“、”才高意广“,朱子下字真的很谨慎又很到位。我们现在再深入琢磨这个”仁“。

張弛弘弢:

子張,一高富帥?

劉樂恆:

@張弛弘弢 这个似乎也不太清楚了!呵呵。

刘国庆:

子张一派,作为战国儒门八派之一,在儒门各派的互相评论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本章的第一节: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第二节: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本章下一节: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荀子非十二子“弟佗其冠,衶禅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这几条都是关于子张学派的资料,可以看到子张对弟子的要求很高(禹行而舜趋),在其他学派(子游、曾子、荀子)看来这要求过高,已经伤害了对仁的追求。

孫福萬:

孔子也很少许人为仁。子游说子张“然而未仁”,也很正常,这是个很高的标准。

徐俐:

@劉樂恆 刘老师下字也谨慎到位[玫瑰][玫瑰][玫瑰]

江骏芳:

高富帅不是子贡吗,哪能个个都高富帅[偷笑]

張弛弘弢: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按照這個公式代進去,牛刀割雞的游和志存高廣的張,他們的基礎志向應該是相同(或說類似)的。

什麼志呢?當然是夫子之志了,游是在武城是實踐過禮樂的,張少游3歲,嘉善好學,極重修身立命。然張早夭,亦為孔門一憾。

游之言,歎張之志難能,惜張之身早去,不能繼續修仁道、得仁身?

@江骏芳  子張帥肯定是帥的。 富,打折。

刘国庆:

儒门认为仁德是普通人都可以追求的,可以达到的,而不是很困难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明确的突出了仁德的平易性。曾子,子游正是据此反对子张对行为的过高要求。

張弛弘弢:

仁道,乃人與人相處之道,其道平實,人人可能。若心存高廣。務求人所難能,即未得謂仁。

—— 錢穆

刘国庆:

正是对仁德的普遍性和平易性的强调,制约了儒学不至于成为像墨家那样远离大众的极端群体,使儒学具备了从对“士”的道德要求进入了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的思维基础,从而在明后期以心学的形态进入到整个社会。乃至于直到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还说这个人仁义不仁义。仁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汉民族之所以为汉民族的核心内聚力。

在今天,以平易的“仁”为核心,应该可以建设作为汉民族公共道德体系的“平民儒学”。

張弛弘弢:

@刘国庆  劉兄 墨家遠離大眾? 此言何解?

刘国庆:

@張弛弘弢  墨家是一个封闭的小团体。

王德岩:

子张可能高帅,但应该不富,《吕氏春秋.尊师》:“子张,鲁之鄙家也。”@張弛弘弢

張弛弘弢:

@王德岩  王師 同意! 財產公示不夠 [抱拳]

王德岩:

《孔子家语》说他:“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不务立于仁义之行。”可帮助我们理解。赵翼考证子张家是牛马市场经纪人,他的豪放或许也是江湖习气。

劉樂恆:

我们现在来探讨这个“仁”字。虽然这里的“仁”字采取比较日常浅近的意思,也即朱子所说的“诚实恻怛”,但是这正正是孔子之教、孔子之道最值得着眼之处,也正正体现出儒学的独特性。儒家与其他哲学、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儒家对生活,对现象,是采取顺观(唐君毅语)的方式。所谓顺观,就是不绕过最切己、最日常、最平易的为人之道,而思考下去。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日常之道。日常的言行做得到位、妥当、合理,叫做庸言庸行;日常的人道践行得充分、踏实,叫做常道;日常的事理与情感落实得比较妥帖,叫做常情常理。这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子游这里说的仁。这是人人可以理解的。但少有人重视它。为什么呢?因为太切己、太切己了,我们的眼睛都是向着前后左右,向着上下西方看的,而很少自觉到最切己、最平常之处。但是,正是儒家从最平常的中庸之道做起,最后则可以从人道而继续推己及人,最终能达致与天道相通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仁”,但却是很精深的本体境界的天道之“仁”。但如果要达到天道之仁,根儿就在日常的诚实恻怛、庸言庸行的人道之仁。这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意。极高明需要以道中庸为本。这就是儒家论仁相当独特的地方。据此,我们看子游对子张的评价,虽然说的诚实恻怛之仁,但所有境界,都是从这里开出去。这对于我们,都很有指导的意义。这是其四。

刘国庆:

在荀子看来,子游一派有点像猪八戒。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完完全全一个放弃自我提升的努力,胆小怕事,好吃懒做的典型。

王德岩:

子张有侠气,有江湖气,程子已经有所警惕,他说:“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然而厚则渐至于兼爱,其末遂至于墨。”子张突出义,仁就不那么强调。

劉樂恆:

因此,读《论语》,与读后世宋明理学的讨论,乃至读战国秦汉之际的儒学,都是很不同的。《论语》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十分的平常,但又都是蕴涵着丰富、深入、深远的义涵。我们一般是平常而不高明,高明而难平常。但《论语》的内容,则是平常而深远,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极高明的一面来看,《论语》引人入胜;从道中庸的一面来看,《论语》又能让我们有着力处,读《论语》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自觉地调整和超化自己的不足乃至过失,而切实切己地修养推行出去。我们读这一章,也同样如此。平常的话,很耐琢磨和斟酌,都有受用。这是在下对这一章的引申。这是其五。

向大家报告分享完拙见了!

張弛弘弢:

@劉樂恆  [表情] 分析夠到位,上達即在下學中啊!

劉樂恆:

@刘国庆 @王德岩 两位的补充很重要,逐渐发掘子张的为人。

徐俐:

@劉樂恆 从刘老师的讲解中受益匪浅,引导我们切问近思。

刘帅:

请教刘老师,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岂不是说明仁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吗?@刘国庆 (北京)

刘国庆:

@刘帅 仁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但却永无止境,可以理解为对仁道的永久追求过程,与生命相终始。如果自诩圣与仁,就说明已经自认为达到最终境界,不必再追求了,那就不是仁了。

(本文来源【論語滙】,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