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花和浙江绿城(为争杭州第3座万象城)(1)

文 | 《地产小王子》主编 苏阳

01

你以为“扯头花”只存在于娱乐新闻里?

错,杭州各大板块之间的“扯头花”剧情,说不定还要更精彩。不同板块的拥趸在各种评论区、购房群里争论互喷,我反正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前不久,为了争夺“杭州第3座万象城”的所有权,又上演了一场drama大戏

起因是华润置地官微的一条推文里,配了一张各大城市项目的布局图。图上,杭州很明确画着:3座万象城、5座万象汇、1座万象天地

上海申花和浙江绿城(为争杭州第3座万象城)(2)

这下可好了,武林、申花、未科三大板块的购房者们都坐不住了。

我们都知道,除了开业多年的钱江新城杭州万象城,勾庄的城北万象城也已经官宣了。城东新城和萧山城区也已经分别开业了一家万象汇。

而万象天地前不久宣布落户亚运村,命名为杭州亚奥万象天地。

那么问题来了,杭州中心,华丰造纸厂TOD、绿汀路TOD,这3个华润在建的综合体项目中,谁能抢到第3个万象城的名额?

力挺杭州中心的网友表示:

武林可是杭州传统市中心,西湖、运河景观我尽收眼底,总建面25万㎡,地上购物中心8层,请了Lead8和GP共同设计,还引进了杭州第二家四季酒店和一幢甲级写字楼,不把第3座万象城放武林合理吗?

站队绿汀路TOD的网友也不服气:

武林都开工快5年了,要是万象城早就官宣了,还等到现在?绿汀路TOD体量就比杭州中心大,又是三线换乘站,未来科技城刚刚官宣了杭州第三中心,又有高新产业人群支撑,绿汀路TOD最有可能是万象城。

位于申花的华丰造纸厂TOD也不肯轻易认输:

申花早就已经是豪宅区,房价就比未科贵,申花摇号热度也不怕和未科比一比。姐可妹亦可啊,凭什么不能是申花有第3座“万象城”?

更有甚者,不惜把已经官宣的城北万象城拿出来拉踩:

武林、申花、未科,哪个不比勾庄更配得起万象城?

最终还是得华润站出来平息纷争

今天一早,华润置地杭州官微推送了一条专访视频,华润置地华东大区助理总经理、杭州片区公司总经理方朋在采访中透露:

未来科技城规划了19万㎡的新一代万象综合体,将带来不一样的、全新的商业体验,填补未科长期缺乏高端商业的空白和遗憾;华丰三合一地块布局杭州万象天地,以深圳万象天地为蓝本,有集中商业也有街区商业。

看来,申花基本确定退出竞争,未科则是全新的万象系产品线,估计杭州中心有可能拿到第3座万象城的名额。

02

到这里,这场口水仗可以基本终结了,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各个板块会为了一座万象城打起口水仗?

说白了,还是为了房价呗。

在华润万象系的体系下,商业综合体会被分成四级:M1、M2、M3和M4

其中,M1主打高奢消费,也就是万象城所属的定位。钱江新城的万象城就属于这一集,各大奢侈品牌云集。

M2定位于“MALL 街区”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代表是万象天地。

就像杭州亚奥万象天地,延续了开放式街区的设计,有约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约450米长的花园艺术街、2幢迷你购物中心。设计布局上可以参考杭州嘉里中心的感觉。

M3定位为一二线城市区域购物中心及三四线城市的城市级购物中心,代表为万象汇。M4一般是消费层级较低、体量较小的的万象里、五彩城和乐都汇等。

大家都想抢杭州第3座万象城,看中的其实是万象城所代表的定位和消费能级

人们往往会把商业定位和板块能级联想挂钩起来,认为:同样的房价,我有万象城,你却只有万象汇,那我的板块在商业占位上就比你高端

说到底,要争第3座万象城,还是炒房心态作祟

毕竟高奢属于小众消费,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去综合体消费的时候不会在意外面牌子上写的是万象城还是万象汇。

更重要的是里面的店铺,和自己的消费习惯能不能匹配。

03

其实,类似的争议,杭州也不是头一个。

去年10月,深圳第3座万象城落户坪山时,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坪山居民自然是期待万分,对万象城寄予厚望。

有人认为大概率是个低配版,搞不好落地就是万象汇了,坪山撑不起万象城的消费水平。

看,这和杭州城北万象城被diss的剧本是不是如出一辙?

当然了,也有不少深圳居民认真反思:

深圳对高奢的消费力是不是能比得上北上广?从全市来看,深圳撑不撑得起3座高奢万象城?坪山未来的基础建设和消费力真的撑得起一家万象城吗?

甚至有广州居民跳出来想抢深圳的万象城:

深圳消费实力不行啊,反而是广州本地居民购买力很强,太古汇都要在广州开第二家了,SKP也要进驻广州了。万象城与其开在深圳坪山,不如来我大广州啊!

04

说实话,如果抛开炒房心态,争第3座万象城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即使都顶着万象城名头,各个商场的定位也是有高低差异的。毕竟现在已经开业的众多万象城当中,既有重奢的,也有偏时尚轻奢的。

所以,坊间一直有传闻,杭州3家万象城,只有2家M1,城北万象城大概率只是个M2。

都叫万象城,也不代表就是定位高奢的商场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两家综合体,一家叫万象城,一家叫万象汇,你走进去结果发现里面的业态品牌半斤八两。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万象城这个头衔,是不是还能继续代表更高的定位和消费能级呢?

况且,对于一家商业开发商乃至一座城市来说,顶级品牌的招商资源都是有限的

就好像杭州未来几年要开业的高端商场这么多,又是恒隆,又是IFC,又是SKP,又是K11,又是万象城……

顶奢品牌往往就得考虑:我在杭州开店有配额限制,到底给哪个商圈、哪个商业开发商?

开发商拿到奢侈品牌以后也得思考:我手头只有几个顶奢品牌,又应该落在旗下的哪个商场?

资源都是有限的,只能分配给部分,不可能到处都有。

更何况,任何东西一旦泛滥,就会不再稀有。当一个品牌快速复制,往往它只就能代表靠谱,无法再持续代表高端。

就好像对于奢侈品牌来说,为什么爱马仕的包最保值?除了工艺之外,它的限量和难买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限量意味着稀有,难买意味着门槛。物以稀为贵,这才是富人们竞相追逐爱马仕的原因。

如果遍地都是爱马仕,它的品牌价值就会滑落,和其他奢侈品包不再有那么大的差异。

05

任何一个品牌,往往扩张的同时,价值就有被稀释的趋势。只有极少数品牌能够抵御这种趋势。

这一点,在无数快消品牌的发展历史上,都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想当年,杭州哪怕新开一家星巴克,也是值得说道的。

当时,星巴克还没有那么泛滥,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品牌形象还是高大上的。所以喝一杯星巴克,都是值得把LOGO拍下来,晒到社交媒体的。

而现在,星巴克太日常了,满大街都是。夸张的话,一个综合体里开3家星巴克都是有的。

至少我身边现在喝星巴克要晒图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星巴克在杭州已经成为了很日常的品牌。

瑞幸刚到杭州开店的时候,多少人排队都要买一杯?

现在,大家开始转而追逐Manner、皮爷等其他新到杭州开店的咖啡品牌。以后,它们又会不会成为现在的星巴克和瑞幸?

同理可得,无论是华润的万象城,还是龙湖的天街,亦或者其他商业地产品牌,只要扩张,品牌价值就难免要被稀释

反之,当杭州遍地都是商业综合体的时候,只要是不稀缺的,名头就不那么重要了。

或许若干年以后再回头来看,现在为了第3座万象城扯头花的经历,就多少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