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隔世走归原主

  夏镇属于滕县,那里有个蒋翁,勤俭成家,生有一儿子,教育不好,长大后游手好闲,家道渐渐衰落,蒋翁很担忧。有关帝庙的陈道士,是河南固始人,素来与蒋翁友善,蒋就私下拿五百两银子嘱咐道士说:“我儿子不贤德,估计不能守住家业,以后必定会饿死。现今把这银子托付你,我死后,等他改悔,就用这银子救济他。倘若始终不改悔,你就用这银子修庙吧。”道士答应,藏银子在瓦罐里,上面盖上破磬,埋在殿后面,没有人知道。

黄毛怪的故事大全(古代志怪故事银隔世走归原主)(1)

  几个月后,蒋翁死了,他儿子更没有忌惮,家业就败光了,妻子回娘家,结果小蒋没有容身的地方,亲友也断绝来往,他才萌生后悔的念头。道士时常周济小蒋,小蒋也渐渐会做事,道士见他改过,才告诉他父亲遗留有银子,将要挖掘出来给他。道士带着锄头到藏银子的地方,开始寻找,但已经找不到了,相互很惊骇。小蒋回去告诉了他的不良同党,引起一片哗然,同党唆使小蒋去告官。官府审讯,道士也不隐瞒,官府就判道士赔偿。道士拿出所有积蓄,还不够十分之二,乡里人多有鄙视道士的,道士于是放弃寺庙离去。

  道士云游多年,路过直隶的(河北一带)莲池禅寺,住宿后将要离开,这时寺院僧人正在为某位观察(官员)大人诵念《寿生经》作佛事。有老仆人抱着公子在山门玩耍,公子突然牵道士的衣服,投进道士怀里依依不舍。家人不明白为什么,因而让道士抱送公子回府。观察大人厚赠道士钱财送道士离去,而公子啼哭要追随道士,不得已,只好留下道士在后园的小庵住,供道士吃喝。有一天,道士要诵经为观察的公子祈福,需要诵经用的木鱼钟磬,家人就拿个破磬给道士,道士见了吃惊说:“这是我的磬。”

黄毛怪的故事大全(古代志怪故事银隔世走归原主)(2)

家人去告知主人。主人再盘问道士,道士说:“磬覆盖瓦罐,里面有五百两银子。”问:“哪里来的银子?”道士就述说了蒋翁留银子的事。观察恍然醒悟,知道了他儿子是蒋翁转世,这银子就是蒋翁所藏而又回到原主人处。观察说生了这个儿子三天后,挖地埋胎衣,发现了这些银子。因为不缺钱,就拿到市场中,放债吃利息已经有五年了。观察同情道士的无辜赔钱,而且与他儿子过去世有缘,因此把这银子连本带息赠送道士,并派人送道士回夏镇,又写信给滕邑县令,将这事镌刻石碑上作为纪念。

【原文】

夏镇属滕县。有蒋翁者,勤俭成家,生一子,失教,长而游荡,家渐落,蒋翁以为忧。有关帝庙陈道士,河南固始人,素与蒋翁善,乃私携五百金嘱道士云:“吾子不肖,谅不能守业,后日必为饿殍。今以此金付汝,我死后,俟其改悔,以此济之。倘终不悛,汝即以此金修庙。”道士应允,藏金瓦罐,上覆破磬,埋殿后,无有知者。后数月,翁死,子益无忌,家业尽废,妻归外家,至无栖身之地,交游绝迹,始萌悔念。道士时周恤之,蒋亦渐习操作。道士见其改过,乃告以其父遗金,将掘出畀之。乃携鐝至藏金处,遍觅,已失所在,相与大骇。蒋归告其匪类,因共哗然,嗾控于官。官讯之,道士不讳,官断赔偿。道士罄其蓄,犹不满十分之二,里人多不直道士,道士遂舍庙去。

云游数年,过直隶莲池禅寺,挂单将行,值寺僧为某观察公诵《寿生经》作佛事。有老仆抱公子戏于山门,公子遽牵道士衣,投怀不舍。家人不能解,因命道士抱送公子归。观察厚赠道士遣去,而公子啼哭追之。不得已,留道士于后园小庵,饮食之。一日,道士欲诵经为观察公子祈福,需木鱼钟磬,家人以破磬付之,道士惊云:“此我之磬也。”家人白其主。诘之,道士云:“磬覆瓦罐,内贮五百金。”问:“安所得金?”乃具述蒋翁遗金之事。观察恍然,知其子为蒋翁转世,此金即翁所藏而走归原主者也。告以生此子三日,掘地埋胞衣,因得此金。以无所用,付之布肆中,取息已五年矣。怜道士之无辜受赔,且与其儿有宿缘,因以此金子母赠道士,并遣使送归夏镇,致书于滕邑令,将此事鎸石以纪之。



人熊

黄毛怪的故事大全(古代志怪故事银隔世走归原主)(3)


  浙江某商人,以贩洋为生,有同伴二十多人,被风吹到一海岛上,因此结伴上岛漫步。走了大概一里路,遇到一人熊,高一丈多,用两手围住同伴,边围边恐吓。围到一大树下,熊用长藤将人耳逐个穿通,绑在树上,然后跳走了。这些人等熊去远了,各自解下佩带的小刀割断长藤,飞奔回船上。不一会儿见四熊抬一大石板,板上又坐一熊,比先前的熊更大。先前的熊仍是跳跃而来,样子好像很高兴。到了树旁,见空藤委落在地,先前的熊显得很沮丧。石板上的熊大怒,喝叱四熊群起殴打先前的熊,当时打死而去。众人在船里望见,各个惊喜,以为是再获新生。山阴的吴某耳孔有一洞,沈萍如先生是他的亲戚,问他耳孔有洞的缘故,他就详细说了这件事。

【原文】

浙商某,贩洋为生,同伴二十余人,被风吹至一海岛,因结伴上岛闲步。走里许,遇一人熊,长丈余,以两手围其伴,愈围愈逼。至一大树下,熊取长藤将人耳逐个穿通,缚树上,乃跳去。诸人俟其去远,各解所佩小刀割断其藤,趋奔回船。俄见四熊抬一大石板,板上又坐一熊,比前熊更大。前熊仍跳跃而来,状若甚乐者。至树侧,见空藤委地,怅然如有所失。石板上熊大怒,叱四熊群起殴之,立毙而去。众在舟中望之,各惊喜,以为再生。山阴吴某耳孔有一洞,沈君萍如戚也,问其故,历历言之如此。

《子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