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以名著头衔的小说,按理来讲应该是百里挑一的经典。但事实上,很多人往往兴致勃勃地翻开名著,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放弃阅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冗长而相似,傻傻分不清的名字,比如遥远而复杂,看起来一头雾水的背景。再比如,与流行小说相比过于缓慢的故事节奏等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人错过了历经岁月沉淀依旧璀璨光彩的名著精髓,而觉得阅读砖头般厚的名著,简直就是苦差事。

有些勉勉强强啃完整本书的,也经常吐槽看了后面的情节就忘记了前面的故事,甚至直接大呼:太难啊,我看不懂啊……

读名著的好方法有什么(读名著到底在读什么)(1)

类似的情况,就连喜欢看书的小伙伴也一定会遇到过。

这锅谁来背?肯定不能怪名著,因为说到底,归根还是我们阅读名著的打开方式不对,才会导致对名著的望而却步。

而这套汇集名家解读的《世界名著大师课》,就是为了向我们打开神秘的名著大门,让我们无障碍地领略到名著的精彩和经典。

读名著的好方法有什么(读名著到底在读什么)(2)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阅读名著

名著大部分是小说,而小说当然就少不了故事情节的曲曲折折,有起有落有冲突,也有平静的缓冲期。

如果从情节紧张处开始阅读,就能够有比较强的代入感,从而被整个故事所吸引,反之,当我们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正是平和缓慢的故事情节,就会因为枯燥乏味的第一印象,而产生看不下去的感觉。

有不少名著深奥难读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的大手笔把万象都糅合进了作品中,格局庞大但主线情节却不如畅销小说那么一目了然。所以我们会发现名著往往有很多精简版,删减版,故事梗概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读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

读名著的好方法有什么(读名著到底在读什么)(3)

《呼啸山庄》中,是什么形成了希刺克厉夫偏执的性格,为什么会有这么激烈的爱恨纠葛?《大卫·科波菲尔》中,是什么让大卫在历尽艰辛依然保持着温润的内心?他曾经那么喜欢的朵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抓住小说的故事主线,而略去历史背景等旁枝末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让我们觉得名著没有那么高不可及。而不那么详尽的故事情节也会点燃我们的好奇和遐想,让我们想深入了解其中的波折和结局,从而一步步吸引着我们去翻看原著来阅读。

读名著的好方法有什么(读名著到底在读什么)(4)

从小说的人物入手解析名著

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也离不开鲜活生动人物的刻画,否则,纸片式单薄的人物形象,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故事情节。

在篇幅庞大的名著中,出场的人物数量往往繁多,人物的关系也错综复杂,还有让我们头疼的一长串的人名,在我们阅读名著的过程中,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性。

在这种情况下,梳理人物一生的梗概,把人物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晰地整理出来,既能方便我们后续的思考和理解,也能让整本名著的阅读过程增加些许趣味。

《世界名著大师课》在解读每一本名著之前,就是用人物思维导图来作为一块敲门砖。

罕见的人物画像,脉络分明的人物关系和恰到好处的情节提示,有效地降低了每一本名著的阅读难度,让读者更容易入门。

读名著的好方法有什么(读名著到底在读什么)(5)

从作者的写作特点入手欣赏名著

说来,并不是因为故事好看而成就了名著本身的辉煌成就,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艺术色彩和文学底蕴。

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风格,艺术特色,表达手法和思想高度等等,都是决定这本书成败的关键因素。

当我们透过名著表面的文字,看到其中的情感流露,和作家不着痕迹的思想表达时,我们往往会有被深深震撼的感觉。

这本书也同样对作家的写作特点展开了详尽的描述,给我们欣赏名著提供了一个新鲜而全面的视角。

比如在介绍《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就提到了作者狄更斯喜欢用到的象征手法:把伤害小艾米丽的斯梯福兹比作花斑蛇,把贝西小姐比作一只羊,还在书中反反复复地提到了鳄鱼。

这些独特的象征意义和狄更斯早年的经历有关,也折射出了书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去思考的话,就能进一步挖掘出书中有趣的那部分内容。

读名著的好方法有什么(读名著到底在读什么)(6)

书海浩渺,当我们泛舟其中的时候,有幸遇见一座灯塔,就能少许多不必要的踟蹰徘徊。

​而听名家们解读名著,把我们不知道的作家背景,把被我们忽视的作家风格等等,如剥洋葱般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对名著就能有个更直观清晰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