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节点拨到1860年,英法两大帝国的军旗嚣张地飘扬在北京城头,清政府由于无知和无能而再遭痛打,圆明园被付之一炬,咸丰皇帝被逼到热河“狩猎”而一去不返,太平天国打破江南大营,沙俄趁火打劫掠走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在内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清帝国上下陷入末日般的悲凉。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1)

至今道不尽悲凉的圆明园

而邻国日本可以引为同道,7年前被美国的“船坚炮利”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国内幕府专权,民生凋敝,经济总量大约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现代工业更是微乎其微。由于贫穷,大多数人只能吃一些糙米、野菜和咸鱼之类的食物,因而身材矮小,百余年后仍为中国所嘲笑。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2)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1868年,清帝国这边,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已经深入到第8个年头,一大批近代军工、民用企业版的如火如荼,甚至让欧洲刮目相看;曾经引为腋肘之患的太平天国已经覆灭4年,此起披伏的捻军也在淮军的新式枪炮于当年销声匿迹;内乱的平息和新式装备的启用,让帝国上下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幻美好当中。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3)

邻国日本也进入了倒幕运动的最后一个年头,幕府军队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彻底打败,势力被肃清,同年,日本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明治维新”拉开了序幕。日本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统治,成立了新政府并迅速仿效西方建立了议会制度,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加大发展工业,开启了近代化历程。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4)

于1868年为节点,清帝国在近代化历程中无疑是先行一步,然而帝国命运的轮盘却由于驱动力(政治体制)的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加速度。对于亚洲国家来说,赶上工业革命得走捷径,建立现代国家不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是开始。因为由政府领导的资源集中才能推动没有完成积累的民间资本进行改革。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部分先富,才能带动其他人。日本“殖产兴业”的政策便是典范。由政府出面置办工厂等现代产业,再低价卖给民企,由此达到民间快速转型的目的。

而6年之后的1874年,两大改革力量的第一次军事碰撞就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早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它的基本国策。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是万国之本的国家”,他要开拓万里波涛,建立一个“八紘一宇”的大帝国,布国威于四方。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5)

日军踏足琉球

1873前的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南部登陆,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其它人被清政府送回国。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在美国驻厦门总领事、自称“台湾通”的李仙得的协助下,立即向清政府发难,乘机侵略台湾。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4月组成所谓的“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人,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舰队侵略台湾,并在琅峤登陆。5月18日,日军开始与台湾当地居民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7月,日军以龟山为中心建立都督府。

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消息后,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沈葆桢等到达台湾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日军由于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日本政府考虑到不能立即军事占领台湾,于是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约》】,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

这个不省事的邻居占了琉球不算,还打起了帝国本土台湾的主意,说起来清政府在十年之后尚且能够在镇南关痛揍法国人,此时的实力打起小日本应该没有问题。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6)

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消息后,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沈葆桢等到达台湾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日军由于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日本政府考虑到不能立即军事占领台湾,于是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台事专条》【即中日《北京专约》】,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

之所以选择避而不占,首先在于眼界不开阔的清政府忽略了琉球和台湾的地缘重要性,将战略要地弹丸之地而准备随时作为弃子而抛弃;其次晚晴官场秉承嘉庆皇帝以来“多磕头少说话”的习气,均不愿为仕途犯险,庙堂之上各怀心思,难以形成合力;再者双方都无大规模海军,而清政府知己而不知彼,心中没有胜算。

这就是“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的始末。清政府吸取鸦片战争教训而秉承一贯息事宁人的作风,50万两白银打发走了这个不怀好意的邻居。两大帝国在近代的第一次交锋以看似日本略占上风,清帝国没吃大亏而结束。

看似花小钱办大事,其实清政府的“明白人”们还是上了小日本的当。

第一,日本不过是在投石问路罢了。

学了几天西方的毛皮就想打清帝国的主意,小日本虽然狂妄,但不愚蠢,侵略台湾不过是在投石问路罢了。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日本看穿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转而回去修炼内功,准备更大规模的侵略行动。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7)

其实日本不是第一次忽悠清政府了,在1871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一个看似“平等”的《中日修好条规》,在互不侵犯和在相互通商口岸设理事官等条约之外,追加了一条双方互派使臣进驻首都,换而言之,日本具备了与清帝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也许是不平等条约签太多了而被日本“感动”,当年咸丰皇帝宁可关税全免也不让英法公使进京打扰的“朝贡”思路,就这样被日本人轻松忽悠到手了,这也成为了“朝贡外交”体系崩塌的开始。

第二,日本是“醉温之意不在酒”,其战略目标其实在于琉球(今日本冲绳县)。

琉球因靠近本土,且国力较弱,成为日本向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873年就完成了对琉球的实际占领。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8)

1874年,通过对《台事专条》中日军的“保民义举”的断章取义,压迫清政府间接承认了日本对琉球宗主权的拥有。

1877年,琉球使臣秘密抵达北京,准备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面前来一场“尸谏”,李鸿章屡次避而不见,清政府仅派驻日公使何如璋虽然奉命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与日本交涉无果,不了了之。

1878年,日本正式将太平洋上的小岛国“琉球”纳入自身版图和行政统治,并改名为“冲绳县”,将琉球国王强制移往东京,县知事由中央政府任命,立国700年并于中国缔结300多年藩属关系的琉球王国自此灭亡,日本终于完成成了自丰臣秀吉年代起的野望。

1880年10月,中日双方议定了《琉球条约拟稿》,规定琉球群岛的北部归属日本,群岛的南部即包括现在日本控制的宫古、石桓、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归于中国。但此条约在北京遭到了朝廷重臣的大力抨击。最后李鸿章上奏说:“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以延宕一法,最为相宜。” 清政府采纳了李的建议,拒绝在《拟稿》上签字、对琉球问题采取了留待日后处置的拖延的做法。这样,琉球群岛主权归属问题就被中日双方无限期地搁置了下来,到今天还没有解决。

琉球群岛的地缘重要性几乎与台湾并列,直到今天仍然是所谓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的核心组成部分,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懦弱昏聩给后代留下了大麻烦。

1945年雅尔塔会议曾决定将琉球归还中国,但蒋介石忙于内战而无心搭理;1947年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将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交给美国“托管”;战后初期,虽短暂出现过希望在美国保护下,琉球独立的运动,但由于美军在琉球所实行的政策不得人心,故而独立运动最终为“回归日本”的呼声而代替。

但随着东亚局势的瞬息万变,1951年,日美在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情况下签订《旧金山条约》,确认日本拥有琉球群岛的主权,但继续由美国执行施政权。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琉球群岛,冲绳县再度成立。

总之,1874年如同一个三岔路口,曾经的难兄难弟在这场短暂的交锋之后渐行渐远。

清帝国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帝国的运行看似有条不紊,洋务运动继续如火如荼。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95年帝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平稳期,期间击败沙俄扶持势力收复新疆,镇南关打败法国,俨然“气数未尽”,直至甲午战争一朝梦碎,紧接着庚子赔款倾家荡产。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9)

实际上,清帝国依旧以 “天上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中外交涉之时,不同价值观的偏倚频频导致冲突,诸多条约签订过程中清廷一直处于挨打--签约--悔约--挨打的恶性循环中。

而初次尝到的甜头则坚定了日本举国上下走既定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历经三十年的工业化和政治改革之后进而拥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在甲午年的“国运之战”中打败清帝国,上演了“蛇吞象腿”的逆袭;随后在日俄战争击败沙俄,获得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资格和底气。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10)

倒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文化上,日本在意识到了亚洲的落后之后立刻做出了改变,包括民间思维。19世纪末,日本著名文人福泽谕吉便写出《脱亚论》在时事新报发表, 文章激烈抨击亚洲儒家文化的落后,并主张日本应该脱离亚洲文化圈,全面拥抱西方先进的社会理念,其好学,尊强的文化传统一览无余。

日本对待清帝国继续采取外交讹诈和武力掠夺两种手段,也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颟顸无能,日本在一步步实现吞并琉球,割占台湾之后,找准机会征服并灭亡朝鲜,占据南满和内蒙。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11)

再次跟日本打交道之时,李中堂已经是忍辱负重而不得不签定城下之盟了。

然两国的交锋还将继续,日本自驻军东北,到九一八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伪满洲国”、“731部队”等名词都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为什么洋务运动没能变成明治维新(两大帝国的三岔口)(12)

这张照片你一定熟悉

守得云开终见月明,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获胜,台湾、澎湖的回归令中国一洗近代百年耻辱。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鏖战三年,终以“三八线”分界打成平手,此战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更是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尊重,对于曾经的死敌日本更是震撼。

回归现代,伴随着美国介入,中日关系时好时坏,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总趋势不会更改,然而需要切记的是日本亡我之心仍然不死。虽然两国国力今非昔比,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中国的觊觎,尤其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各种小动作不断,钓鱼岛惹是生非,南海问题横插一腿,“拜鬼”行为屡见不鲜,对于“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更是百般抵赖。

然而出来混终归是要还的,当年美国把琉球群岛交给日本,并没有得到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家的共同认可,是一种美日两国间的“私相授受”。我们要做的就是站稳脚跟,伴随着两国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中国终有一天将堂堂正正地告知日本:“琉球问题”需要再议。

往事仍可鉴,愿种花家不忘历史,勿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