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提督衔潮州总兵卓兴,虽然是位铁血武将,他亦喜爱戏剧,尽显其铁汉柔情的一面同治及光绪年间多次奉旨或公务上京,因缘际会,时常获赏在清宫里,或受邀在朝中大臣府邸中欣赏京剧;故除了驰骋沙场尽忠报国,他在不知不觉中钟情上京剧,后来更成为超级戏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乌江寨演出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乌江寨演出表(卓总兵府戏台与外江戏)

乌江寨演出表

清朝提督衔潮州总兵卓兴,虽然是位铁血武将,他亦喜爱戏剧,尽显其铁汉柔情的一面。同治及光绪年间多次奉旨或公务上京,因缘际会,时常获赏在清宫里,或受邀在朝中大臣府邸中欣赏京剧;故除了驰骋沙场尽忠报国,他在不知不觉中钟情上京剧,后来更成为超级戏迷。

  清代粤闽等地习惯把长江以北数省称之为外江,因此统称外省北方人为“外江佬”,把北方的戏剧称之为“外江佬”。外江戏(京剧)是现代广东汉剧的前身,是以皮簧汉调为唱腔主体的剧种;在清道光,京城统称在京皮簧戏为“京戏”,即后来的“京剧”。

  资料显示,乾隆年间外江戏已进入粤东地区,其中一条路线是从京城南下传至省城广州,再往东进入潮州府;另一条引入的路线便是从赣南、经闽西,再至嘉应州(梅州市)。外江戏班在抵嘉应客家地区时,因为当地经济不够发达,继而转移到经济、文化较为蓬勃的潮州府,并在潮州府郡进一步兴盛繁荣起来。这时期,潮州“外江佬”在传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据《潮州志·戏剧音乐志·外江戏》记载:“外江佬”的鼻祖是汉调,故循其本来的称做汉剧。

  潮州府城卓府,于同治年间兴建时前面辟有一大片广埕,双头龙虎门,埕前正中有一面以“麟吐玉书”图案的精美嵌瓷大照壁,照壁前面有一口大莲池,围以石栏杆,曾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卓府总体布局是“驷马拖车”建筑格式,府第门楣高大,飞檐翘角,结构缜密,二进五开间及西巷建筑,有花园,书斋,马厩;因主人家是个戏迷,故府第后包专建有庭院式的私家戏台,常邀各地著名戏班演出不同剧种的戏剧,尤以外江戏“京剧”及潮州戏为多,不时招待从京城及省城到潮州的达官贵人。

  传说卓兴总兵大人为人从来不摆架子,且十分好客;辞官后喜结交四方之士,经常在私家戏台上演戏剧娱宾客;戏台的前庭宽广,甚为典雅。戏台内厅堂高大,但音响效果非常好,就是身处在大堂最边远的角落,戏台上的唱词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在设计上确实花了一番心思,到了绝妙的境地。

  特别是到了晚清,看戏成为京官春节团拜的重头戏,参加活动的官员以及士子们十分活跃;他们一时兴起,还会对酒当歌,赋诗唱和。

  同治、光绪年间,卓兴,卓大人上京,多次参加同年和同僚的春节团拜,经常与朝中官员欣赏京剧,故使他喜爱上京剧也就不足为奇。以致他在辞官后,专门自己耗资请当时京城的著名京剧戏班如“喜连成社”等到潮州演出,鼓动家眷及友好莅临欣赏,与众同乐;开风气之先,率先在潮州府城引进京剧(又称官剧或汉剧)这个新剧种,使观赏京剧(官戏)热潮,于同治、光绪年间在府城一时兴起,成为郡城官商巨贾的时尚玩意,使当时岭东的戏剧种类更趋百花齐放,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作为京剧超级戏迷的卓兴,着力传播戏曲文化,推动了京剧(汉剧)在潮州的发展普及;为密切南北文化交流,乃至京剧文化南引潮州府以及广东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此时,潮州府的戏剧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府城有潮州戏等域内外戏班二百余班,除了本地的潮剧外,还包括有正音、白字、西秦、外江戏等四种,外江戏班鼎盛期便在潮州城内上水门街繁华地头兴建了“外江梨园公所”。当时讲官话的“外江戏班”在潮州乃至广东都受到官府器重,也为士绅文人所崇尚。

  晚清时期,外江戏(京剧)在潮州府郡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剧种,深受当地士大夫阶层欢迎。当时潮州府城百姓闲时喜观戏,认为是视觉上的享受,每逢著名戏班的演出,当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卓府戏台开场,往往观者济济,满堂春风。曾有戏痴这样描绘:“坐时双脚一起盘,红纸开来窄戏单。帘子才掀未出台,齐声喝彩震如雷。”卓大人与其邀请的贵宾坐中庭雅座,一时郡城中名人荟萃,冠盖云集;其余看客坐两旁及后面。逢初一及十五,开放予邻里街坊观戏,其时看客双脚盘坐,戏场中有红纸戏单,戏还没有开唱,即满场欢声雷动,观众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台下看客踊动,台上艺人卖力,钲鼓喧阗,叫好之声往往如万鸦竞噪。戏入佳境,观者尽呼,声波鼎沸,一时之间,满场欢跃如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