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就登上了庐山他就是在庐山上观测洪水的走向,从而绘出了著名的驯洪图人们就是根据大禹在庐山山顶绘成的驯洪图从而疏通了河道,治理好了洪水史学家司马迁当年就是为了考证这一段史实而从南面登上了庐山的山顶,因而在他的《史记·河渠篇》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至于这座山为何得名庐山,司马迁并末说明这是关于庐山的最早记载,庐山为何称庐山,也许会成为千古之谜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庐山旅游攻略夏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庐山旅游攻略夏天(五一庐山游)

庐山旅游攻略夏天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就登上了庐山。他就是在庐山上观测洪水的走向,从而绘出了著名的驯洪图。人们就是根据大禹在庐山山顶绘成的驯洪图从而疏通了河道,治理好了洪水。史学家司马迁当年就是为了考证这一段史实而从南面登上了庐山的山顶,因而在他的《史记·河渠篇》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至于这座山为何得名庐山,司马迁并末说明。这是关于庐山的最早记载,庐山为何称庐山,也许会成为千古之谜。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一下火车,我们一行人立刻乘车直抵庐山。望着车窗外群山万壑,草木花鸟,湛湛蓝天,悠悠白云,我的心情骤然爽朗,真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正当我神游八极,心骛四荒之时,忽然前方峰回路转,几片白云迎面欣然飘来,顿时,云拥车行,人在云中。这时候司机告诉我们:以前他送一对老夫妻上山时也碰到这种情况,那对老夫妻曾无比激动的说:我们成仙了。是啊,仙乎?仙乎!

到达牯岭镇,天已快黑了,我们先找了家旅店住下来,略作休息后,我们开始夜逛牯岭。牯岭是个小镇,全镇有一万多人,全部以旅游业为生,这也为一大奇观。镇上不仅商品齐全,而且还有银行,邮局,电信,医院,网吧,电影院,超市,书店等等。几乎所有现代化的设施都可在这里找到。山上雾很大,说来就来,半点不犹豫,一下子就大雾弥漫,再加上天色已黑,简直就是伸手不见五指。路旁的街灯,犹如漆暗中的萤火虫,暗淡无光。夜雾里人影晃动,喧哗不已。也许是怕同伴走散,大家都在彼此呼喊。这时也没什么好再逛的了,于是大家就提议去吃饭。

经过短暂的选择,我们一行人走进了一家看着比较有特色的饭店。好客的店主立刻给我们安排席位,又给我们敬上盛名的庐山云雾茶。据说,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它的味道,类似“龙井”,却比龙井更加醇厚,如今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显得香醇可口。据专家介绍:风味独特的云雾茶,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所以,朱德同志有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接着,店主有给我们推荐“石鱼炒蛋”。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锈花针长短差不多,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锈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与瀑布中,把巢筑在泉瀑流经的岩石缝里,故称石鱼。石鱼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营养成分丰富,因而遐迩闻名。

然后,店主向我们盛赞庐山石耳,其实,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状扁平如人耳,又附着在岩上生长,所以称之为“石耳”。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耳,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并对“石耳气味甘、平、无毒,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明目益精。”的药用功能,作出详尽记载。

最后,我们有点了一盘庐山小白菜。庐山小白菜,多生于石缝之间,因其生长的独特环境,致使庐山小白菜有味鲜,叶厚,茎脆,香沁,色秀等特点。吃起来香脆可口,清爽不腻。友人小华,吃完一盘后,仍觉兴意未尽,遂又点一盘。其味之鲜,可见一斑。

回到旅店,打开电视,收看庐山有限电视台。里面全是介绍庐山的风俗人情,景点传说。其中的一些介绍,也使我大开眼界,深受教育,真可谓“行万里路,读万里书”。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正式开始游庐山。第一站是如琴湖,湖心一岛上公园(花径公园)。湖面的晨气在阳光的沐浴下冉冉升起,岛上的亭子若隐若现,宛如一位歌女在晨雾中怃琴,优美的琴声令人如痴如醉。沿大林路步行,顺路可见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后人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并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桥通往湖心岛。园中繁花似锦,亭台碑碣,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别了花径,我们来到了锦绣谷。锦绣谷长约1.5公里,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锦绣谷第一景是天桥。只见两崖拱峙、峭石堆砌,恰似断桥,故名。传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战败后率领兵士逃上庐山。慌不择路,独骑至此,面临陡壁绝壑,后有追兵,前无进路,他即仰天长叹"天绝我也"。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刹那间,金光闪耀,一条金龙从天而降,化作虹桥横跨悬崖两端,形成一桥,朱元璋绝处逢生,立即扬鞭跃马而过。待陈友谅尾追至桥头,却龙飞桥断,只好鸣金收兵。传说朱元璋为真命天子,所以仙人要答救他。后有传闻:后有从天桥上觅见朱元璋的马蹄印者,天子也。虽为神话,但好奇心强的我还是在天桥上仔细的搜巡起来,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天桥之奇,尚不全在桥本身。桥临绝谷,绝谷之内,多峭壁峰壑,层层刻剥,如堆如砌,蔚为奇观。或如雄狮长啸,或似猛虎跃间,或如捷猿攀登,或若仙翁盘坐。如遇云海自谷底涌起,银浪翻滚,真似蓬莱仙桥。等云雾飞上桥面,游人只需轻轻拂扫,便又飘然而去。再往前行几米,就到了竹林寺,只见青山绿树,并无寺庙。正诧异,忽听导游说:相传,当年的竹林寺里住了一位竹林仙人,因在天桥救了朱元璋,后朱元璋登基,往来拜谢。后多有求仙者拜见,仙人为避俗,遂使障眼法,只有有缘之人才能看到竹林寺。我立刻瞪大眼睛,四处张望,结果使我灰心丧气,看来我是与仙人无缘了。

走过谈判台,就到了观妙亭。其实观妙亭应叫纵览亭或观云亭。只因蒋介石在此处说了个“妙”字,其下属为讨好他,就给此亭取名观妙亭。可谓“纵览观云本无罪,献诌小人空自荐。”正往前走,忽听导游说:你们看前面的那个巨石像什么?我定睛一看,随口就说像一顶济公帽。导游笑着点了点头。在这个“济公帽”下,有一个巨大的圆柱形的石头,导游说:这个石头叫幸运石,围着幸运石转三圈,就分别代表有好的官运,财运和桃花运。我一高兴之下转了四圈。我把第四圈留着以后“升级”之用。不知这叫不叫人心不足蛇吞象,也不知这是否会冒犯神灵。别了幸运石,刚走几步,导游叫住我,说:你再看看“济公帽”。我一看,哪里还有什么“济公帽”?从我现在的角度去看,“济公帽”越看越像一个猪头。导游笑着说:不错,这个巨石就叫“猪头峰”。有意思!我边回味边往前走,忽见右边一石峰上有一松树独树一帜,周围并无他物,除了石头甚至连泥土都没有,我正暗自称奇时,导游说:你们看对面。我把目光立刻移到石峰的对面,只见对面的山峰上也有一棵松树亭亭玉立,遥相呼应。难道这其中有名堂?只听导游介绍说:这叫牛郎织女树。哦,原来如此。我看着这两棵翠松,心中暗想,不知他们何日才能相聚。

“拜见仙人要先鞠躬。”忽听此语,我大惑不解,举目前看。只见前面的山路被一巨石挡住,石中有一洞,恰好只容一人弯腰低头通过。导游解释道:石后是仙人洞,拜见仙人要鞠躬。见我还不太明白,导游又说:通过这个石门要弯腰,就算鞠躬了。高!仙人就是仙人!过了石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参差如手的“佛手岩”。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高、深各约10米,幽深处有清泉下滴,称“一滴泉”。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八仙中的剑仙吕洞宾在此修道成仙。每当云雾缭绕之时,骤添几分仙气。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更加名扬四海。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据说,吕洞宾原叫李治,之所以叫吕洞宾,也与此洞有关。吕,表示吕洞宾夫妻倆口子;洞,表示此仙人洞;宾,表示吕洞宾夫妻相敬如宾。仙人洞的左侧有石砌的月亮门,门楣镌刻“仙人洞”三个大字。在月亮门内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劲松插石挺立,称为“石松”。石上刻“纵横云飞”、“豁然贯通”摩崖大字,石下乱云飞渡,如入仙境。仙人洞右侧之观妙亭下,有一比蟾蜍石更大的游仙石凌空突出,石下万丈深渊,奇险无比,在此可观锦绣谷全景。“游仙石”三字和傍山崖的诗“竹林无处访仙居,百尺丹崖悬断石,游踪亦是未除。”为明嘉靖七年(1528)东莞钱全志所作。不知竹林仙人和吕洞宾是否经常在此切磋道义。

再往上走,就到了小天池。所谓天池,其实也就是一圆形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淹,故有此名。相传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曾扎营于此,饮马池中。登天池绝顶,气势极为壮观;南眺浩浩鄱阳湖,水天一色;北望茫茫长江,奔腾东去;东观冉冉红日,喷薄而出;南顾牯岭街区,历历在目。当然,由于我的视力问题,这些景色就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了。登天池亭观云景,所见更是气象万千。每当云雾自剪刀峡冉冉升起,转瞬间江湖飘涉,峰壑迷茫,天池山下即出现景色奇丽,仪态万千的云海奇观,或流泻峰间,状若飞瀑;或摇曳崖前,宛如轻纱;或浓厚罩岭,浑然一体;或团团如絮,蓬蓬如海。瞬息万变的云雾,给山川流披上一层神秘诱人的外衣。故此小天池又是观览落霞的绝佳去处。

小天池之巅是诺那塔,塔高21米,白色,俗称喇嘛塔;原为西藏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诺那大活佛毕生反对西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宁死不屈,为人敬仰。1936年圆寂后,其弟子遵嘱将其舍利安葬于此。当时国民政府曾颁赠"普佑护国法师"称号。次年又建诺那塔院。抗战及文革期间曾两度遭到破坏,1991年教界损资修复了诺那塔及祖师殿,并新建了诺那藏精舍等建筑。整座塔为钢筋水泥结构。塔基方型,全承托覆钵式塔身,上部呈圆锥形"十三天"箍柱状,塔顶铜质,正面壶形尖门,刻有藏文咒语和供奉小佛,为一仿印度如来五轮式建筑。

由诺那塔下来,走不远就是御碑亭。传说周颠仙(即竹林仙人)由此乘白鹿升天而去,古名白鹿升仙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公元1393)年,因庐山访周颠仙不得,在此立了一块御碑,碑上覆盖石亭,故称“御碑亭”。御碑亭距今已有六百佘年的历史。全亭皆以石构,三米见方,三面有门(原为四面有门,后东门以石砌,据说朱元璋下令封闭东门(后门),就是堵死“走后门”之意,看来朱元璋还是反腐倡廉的鼻祖)。西门有罗侠仙的对联: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正中竖立周颠仙碑,石质坚白细润,高一丈二尺,宽四尺,厚八寸,上刻二千余字。记述了朱、周之间的交往。御碑亭据传为朱元璋亲自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詹希原手书。洪武年间所建石亭已圮,以前石亭两旁石柱上的对联为:姑从此处寻踪迹,更人何人告太平。明太祖朱元璋,字国受,濠州人,幼孤为僧。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投郭子兴军,后推翻元朝,剪灭群雄,十五年而成帝业。建国号明,年号洪武,庙号太祖,在位三十一年。他在此撰文立碑,借周颠事,为自已制造“奉天承运”的舆论,显示自已是“真命”天子,借以巩固朱明王朝的统治。由于朱元璋和佛教有渊源关系,加之身居皇帝至尊地位后,就更需要散布所谓“君权神授”的迷雾。据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前,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尚乞食于南昌,在南昌东华门谒见朱元璋,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如此数次,朱元璋以其颠,不厌烦,命人扣入缸中,束薪烧七日,七日后,僧无恙,后与朱元璋随军攻打陈友谅横渡长江,至彭泽小孤山前时,忽无风,船不能渡,疯和尚站立船头呼啸一声,东风劲吹,兵马始扬帆渡江而过。后僧人辞别朱元璋回去,问其居所,答:我乃庐山竹林寺僧也。随之白云升起,疯和尚踏白云向庐山而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特遣使者来庐山,访周颠不遇,据说是在此锦秀峰顶乘白鹿升天而去,因而立碑筑亭,以张其事。

由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著名景点“龙首崖”。若从悬崖左边一石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拂,恰似龙须飘然。龙首崖是观云雾的好地方。大雾袭来,深涧峡谷中,云雾升腾,龙首崖如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站在岩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不多时,浓雾散去,睛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电站、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石涧峡谷,可见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态万千。

从龙首崖下去不远,就可到达石门涧。石门涧瀑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中就有记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其瀑布指的就是石门涧瀑布。石门涧面对峰崖,隔涧箕立,结成危崖险阙。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峪谷间,高崖悬流成瀑,深谷积水成湖。潜隐湖底的杂乱怪石与兀立溪涧的巨岩,沿涧巧布,成为“石台”,最大的一块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数十人,石上撰有“石门涧”三个大字。过大磐石,峡谷更加险陡,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在这大断层中,桅杆峰与童子崖从涧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拥,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峦,几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惊耳惊目惊心魄,纵有鬼斧神功,也难劈此胜景。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乌龙时常争斗,引动山洪暴发,周围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叫苦不迭。后彻空禅师云游至此,运用法力将二龙分别镇在黄龙潭、乌龙潭中。至今乌龙潭上方的巨石上还镌着“降龙”二字。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据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上、中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

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约300米即到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二棵是柳杉,各高40余米,一棵为银杏,高约30米,主干数人合抱不拢,形同宝塔。相传当年黄乌两龙争斗时,周围只有此三棵数幸存下来,故名三宝树。现已为千年古树,树下石碑上镌有“晋僧昙诜手记”6字。到了三宝树后,我们一行人又饥又乏,于是我们就在三宝树下的石凳上休息,吃点饼干,喝点水,喘喘气。离三宝树约50米远有一大雄宝殿。我信步登上大雄宝殿,站在殿前,极目远眺。这一带主要是竹林,轻风徐来,竹波不兴。飞鸟掠影,忽逝而已。鸟语花香,飞瀑流潺。还有那种“登高正愁余,山深闻鹧鹕”的味道。真让人流连忘返,乐而忘归。也许刘禅至此,又会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从大雄宝殿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身轻。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拥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湖心有两小亭,外观秀丽、精巧,为湖央增光添彩,内侧分别用作汲水塔和溢洪道。芦林湖所蓄之水目前为庐山牯岭镇1.3万居民的主要水源。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1993年于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纪念其百年诞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登庐山》、《题仙人洞》和古诗多首。芦林大桥下有一小桥,名曰蛟芦桥,芦林大桥桥身上段有5个桥孔,溢洪时,五孔喷流,从蛟芦桥上观看,似五条玉龙飞吼而下,成为壮丽的人工瀑布。

过了芦林大桥,再走一段路程,就到了庐山会议旧址。会址建于1934年,石木结构,平面呈“丁”字形,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单檐铁瓦,房顶四周筑有女儿墙,墙上覆以蓝色琉璃瓦。房屋四周墙上装有高大铁窗,采光极佳,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壁的特色,气魄雄伟,格调高雅。解放前,作为庐山的“三大建筑”之一,这里是庐山传习学舍的大礼堂,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军官们训话,当年这里是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解放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党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1959年的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到这里,不但能感受到庄严、肃静的气氛,而且能受到生动的党的历史知识教育。也许我对那段历史有些不解,或不安,我与周小华同志合影留念之后便悄然离去。

再往前走,有一栋精巧的英式别墅,这就是蒋介石、宋美龄在庐山的旧居---美庐。美庐为英国人赫莉太太所建,由主楼和附楼两部份组成,面积近千平方米,精巧而又宽敞,活泼不失端庄。庭园面积近5千平方米,石墙相围,内有泉水淙淙流过。赫莉太太与宋美龄友好,于1934年将这栋房屋赠送给宋美龄。蒋介石见此环境恬静、清幽、美丽,而宋美龄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命名“美庐”,亲笔题写,命人刻于庭园中的卧石上。美庐不仅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周围环境极佳,而且在我国现、当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民国初期,国民党党政军大员经常云集这里,召开各种重要会议,周恩来也在这里同蒋介石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解放后,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也曾多次往过这里。“美庐”是我国唯一一栋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别墅。我对美庐不是很感兴趣,从门外观赏一会后,就继续前行。

此时天已黑,前面是一片松林,这就是庐山最著名的月照松林。月照松林位于牯岭街区西端的牯牛背山脊,原名"松树林"、"万松林"。山间依坡就势遍植松树,浓荫蔽空,有闹中取静之妙。松林自岭脊而下,直到沟壑,绵延三里有余。坡上一径平缓,隐隐延伸,消失于松林深处。入夜,明月高悬,松风流韵,优美静谧。吟诵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沉浸于此景此境中,别有一番情趣。在岭脊松林簇拥之间,又有众多怪石叠置,或偃卧如牛,或蹲踞如虎,其中还有数十块居高竖立。路边一石岩上有冯祖树题刻的"月照松林"四字,不但是点晴之笔,而且又为沉吟、漫游的人助兴。同一岩石上,还有著名东北抗日将领马占山的"树林曲"石刻。小径西北坡有"松门别墅",系清末民初名人陈三立故居。陈三立的诗和道德均为后人所崇仰。石上"虎守松门"等题刻为其手迹。这些石刻、故居为松林增添了无尽的文化意蕴。

穿过月照松林,就到了牯岭街区,就到了我们住宿的旅店。一天的爬山涉水使我精疲力竭,倒在床上就不想动了。回想一天的行程,又觉得兴意未尽。青山绿水,盘龙云海,奇峰秀岭,飞瀑流潺,文化遗址,摩岩石刻,中外别墅,宗教园林......均是一道道以庐山自然山水为依托,渗透着浓烈文化色彩的亮丽风景。难怪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她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同游者:衡阳周小华,长治程亮,望江曹银才,霍山刘引玉。

注:本人游庐山在2001年五一节,但本文写于六个月后。其中相隔半年之久,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古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收集资料时间之长,实出吾所料。中几欲辍笔,但庐山之景确令我遣之不散,挥之不去。故坚持之。本文皆为庐山一线风景,然与游历时间相隔已久,恐其中有些景点方位介绍有误。如有愿赐教者,不胜感激。至于二线风景,吾独观三叠泉,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其为三级,溪水分三叠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簸箕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止。因时间关系,二线风景基本上没有游玩。留着以后再补吧。本次游玩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找到当年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的地方。有人说三叠泉就是李白所描写的瀑布,但三叠泉是南宋时期才被人发现的。也许是三叠泉长期隐藏荒山深壑中,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讲学在它下游白鹿洞的朱熹都没有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