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圈客服zhifuquan01←(点击复制)

作者:杨涛 经邦

本文摘自《银行卡研究资讯》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第三方支付体系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综合来看,第三方支付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服务、三个弥补”。所谓两个服务,一是指服务于现代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需求,二是指服务于金融信息和信用管理。所谓三个弥补,则是强调对零售支付工具、商业信用、金融服务的弥补。其中,“两个服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基础,也是必须加以充分支持的领域;前两个“弥补”取决于第三方支付之外的制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过渡期特征;最后一个“弥补”则是基于支付基础上的互联网融资、理财等功能创新,有的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制度套利”创新,有的是新技术带来的金融功能融合,监管者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予适度容忍。

虽然伴随着第三方支付服务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正面作用逐渐被各方所承认,但是在其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行业整体形象和前景带来负面因素,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问题一:盈利模式不明

从市场份额来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少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盈利模式尚未明确,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业务模式来自于拷贝和模仿,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几乎同质,在就剩余极小的“长尾”市场份额进行竞争时,不少企业为了争夺客户资源,不计成本采取价格战策略,导致自身盈利能力受限以至亏损,还有企业甚至出现了兑付危机。如2014年12月,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被曝资金链断裂,预付卡无法使用,所有门店关闭,将有可能开启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破产之先河。

问题二:行业乱象频发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策(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1)

资料来源:中国银联、课题组

图1 2014年上半年银行卡受理市场违规情况

如前所述,除少数在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等方面已有一定客户基础的行业领先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靠利用低扣率、零扣率和暗中返点,以及为商户投放收银机、提供营销费用等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前文提到的人民银行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业务开出的整改要求,就是因为在预授权环节出现了恶性违规问题:部分发卡行为持卡人在预授权金额115%的范围内予以付款承兑,以满足其消费需求,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这一点,通过与商户“联合”,不断套取现金, 被曝光的几起事件甚至涉及金额上百亿元。再如前文提及的“套码”问题,也成为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时有发生的违规问题。目前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的是代理制,代理商的利润分成与接入商户数量直接挂钩,而与商户缴纳费用无关。因此,代理商为了扩大客户规模、增加业务利润,倾向于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接入商户变更行业信息、采用更低费率缴费。而以价格战为主的竞争模式又造成规模较小的支付机构很难独善其身,劣币驱逐良币,行业生态趋于恶化。

问题三:部分监管空白

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广阔的支付平台、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先进的技术支持等优势,开始拓展业务范围,在电子商务服务商、金融产品交易经纪人、信用评估、担保咨询等领域开展业务,并逐步涉足贷款、基金、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这对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不小挑战,单一监管模式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容易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的情况。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大多成立时间较短,除了支付宝等龙头企业之外,多数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以及人力资源、经验积累、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远远无法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行业发展。如何通过现有的监管机制,建立起跨部门的第三方支付运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沟通和监管协调机制,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关键。此外,民政部目前在加快推动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脱钩,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功能,实现自律机制在多层次监管模式中的应有职能,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规范和退出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问题四:潜在风险积累

随着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繁荣发展,第三方支付已成为我国支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存在着良莠不齐、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一旦单一企业发生流动性风险或信用风险,即使是一家很小的企业,但由于金融体系内的高度关联性,风险也可能迅速放大和传导至其他支付机构和金融机构。同时,第三方交易匿名性、隐蔽性和信息非完整性的特点,使得发卡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转接组织、商户和消费者都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全部交易信息,难以跟踪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此外,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往往不需要消费者的实物卡片,仅凭卡号、密码等信息就可完成消费,这使得少数犯罪分子通过木马程序盗取消费者上述信息后,通过购买充值卡、点卡、网卡等行为,即可顺利套现,且难以追踪。这些问题都使得洗钱、信用卡套现、诈骗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给金融安全带来更大挑战。

总结:把握好创新与风控的“跷跷板”

我国第三方支付所拥有的发展潜力,背后依托的是全球非银行支付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但还需明确的是,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内涵与国外非银行支付还有所差异,后者的范围更加丰富,如包括电信运营商等,而不同国家对其定位和监管也有较大差异。

总的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虽然日趋繁荣和活跃,但在整个支付清算体系中仍然居于补充地位。当然就全球来看,非银行机构在零售支付领域的作用已经与银行不相上下,由此我们应当逐渐跳出“第三方支付”的概念,逐渐从非银行机构的支付功能创新入手,从新兴电子支付业务的开拓着手,而非只局限于特定类型的支付机构,从而适应现代零售支付体系的快速变革。

具体来看,为了有效解决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和因素,更好地引导其在健康发展基础上服务于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可以考虑几方面的重点措施。一是及时借鉴全球新监管规则的动态变化,了解国外支付市场和组织的演变趋势,对于新技术条件下的线上与线下支付业务进行深入分析,还要考虑到我国在某些领域与国外有所不同的特殊性,不应简单地把线下规则生硬地搬到线上。二是在针对新的支付组织、线上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尽快推动相应的新规则建设,这里的规则不仅是指导意见,而是更加基础性的法律制度规则,要放在顺应现代电子支付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以功能与产品监管规则为核心,把不同类型的金融、非金融机构都纳入其中。据此来看,应该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传统的线上、线下概念, 而是以支付媒介、交易清算流程来衡量。如移动支付按照过去的分法,既有线上又有线下,实际上却已经在融合,所以在其发展中肯定遇到游戏规则的矛盾。三是转变监管理念,既然现在之所以有监管套利,就是因为存在线上与线下的“双轨制”,如传统机构受到过度管制。那么,似乎可以适度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容忍度,既然通常认为银行类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那么这种新的思路变化,同样也有助于在改革过渡期内实现平等竞争秩序。应该说,大致上看,为了更好地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同类业务监管一致性,相对现实的选择或许是前者稍微“松”一点,后者稍微“严”一点,从而达到新的竞争均衡。四是监管部门应更注重运用市场化、国际惯例的手段来监管支付机构,运用不断完善的基础性规则来规范其行为,避免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与此同时,对于新兴支付组织、支付产品、支付清算活动加强风险的量化分析和判断,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审慎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合理边界。

2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

未来趋势关键词一:增长

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加深,线下银行卡收单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上线下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深度合作还将以不可忽视的速度持续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数据显示,至2018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预计将接近23万亿元,移动交易支付规模也将超过18万亿元。此外,随着互联网、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辐射范围将逐渐从一二线中心城市向全国各地区、三四线城市、小城镇和乡村渗透发展,而中小城市、乡村的广阔市场或将拉动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新一轮增长。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策(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2)

未来趋势关键词二:转型

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各企业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收单等业务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同质化,业务规模和利润增速的下滑、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和大力整顿,促使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谋求转型,在原有支付业务承担收付款功能的基础上,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等业务进行叠加,谋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行业领先的支付机构,预计将对多年发展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对用户账户变动规律、用户支付习惯、用户关注商品类型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传统的支付业务为中心,向前端和后端进行业务拓展。其中,可以利用过往交易流水、企业基本信息、上下游企业信息、行业基础信息等,向前端发展融资服务、理财服务、财务咨询等业务;利用企业目标客户信息、客户支付习惯信息和账户信息、目标行业目标市场信息等,向后段发展战略规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线上营销、市场推广等业务,从而进一步实现支付业务的增值和延伸。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策(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3)

图4 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推出的增值服务

未来趋势关键词三:并购

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内积累起来的海量用户数据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吸引越来越多其他行业巨头参与。从2011年至今,人民银行每年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数量来看,2014年发放牌照的步伐已明显放缓。在2015年初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结算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已明确“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鼓励现有机构兼并重组、持续发展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研究实施支付机构分类、分级监管”的工作思路。可以预见,未来新增牌照数量将会减少,需要拓展支付渠道的企业可能将更多地选择收购已持牌企业。例如,2014年底万达集团与快钱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并获得快钱控股权,就是这一趋势的一个缩影。此外,经过不断的市场并购和行业整合,目前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从而形成“有进有出”的市场特征,逐渐呈现“良币驱逐劣币”的趋势。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策(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4)

图5 2011年—2014年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情况

未来趋势关键词四:小额

与传统金融机构处理的支付业务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小额化、高频化趋势明显。从微信支付的使用情况数据也可看出这一趋势,2013年末到2014年末,微信支付的同比增长率达到332.8%,特别是2014年一季度使用人数从2751万人一跃增至7811万人,增幅达183.9%,远高于其他季度的增长。可见2014年初微信推出的抢红包活动对其用户人数增长的带动居功甚伟,而类似抢红包一类的小额高频交易正是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方向之一。

还需注意的是,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本身来说,坚持“小额”也是符合国际主流特点的,但是与我国改革过渡期的、支付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相应,则可能会短暂地突破“小额”原则,这一领域的问题挑战是我国所独有的,国外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先例,因此如何实现风险与效率的平衡,保持适度合理的监管容忍度,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策(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5)

资料来源:财付通、课题组

图6 微信支付使用人数(单位:万人)

未来趋势关键词五:创新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断创新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可以预见,未来支付机构将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挖掘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通过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短信支付等支付手段创新改善客户体验;通过改进快捷支付流程提高支付便捷性;通过虚拟信用卡、票据电子化等支付模式创新将线下运作模式转为线上,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融合;通过无卡支付、虚拟POS机等技术手段创新弱化支付介质,便捷支付操作。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策(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6)

图7 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的支付创新

未来趋势关键词六:规范

未来在整个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发展中,规范运行将成为另一重要主线。首先在支付产品和服务创新、机构运营和内部管理、备付金的安全保障、与银行业机构的关系等方面,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共赢、规范的支付生态协作体系。在此之外,各方最关注的问题,还是在以互联网支持的公共网络系统下,第三方支付既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支付体验,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部分支付企业实际上已经介入到了清算环节。长远来看,在新技术冲击下,各种类型的转接清算组织出现融合趋势,整个支付清算体系将更加具有开放性。以提供网络支付服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看,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额、零售支付交易的清算效率,并且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和信用支持,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依据的规则缺位、信息不够透明、结算最终性的信用支撑有所不足等矛盾。

在新技术对于整个支付清算不同环节都带来变化的前提下,必然会有原有规则的适用性变弱,但新规则却依然缺位的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可能的风险点,尽快构建以国际惯例为基准、以中国特色为补充的新行业规则。从跨行转接清算组织变革的角度来看,主要需考虑法律风险、系统性风险、运行风险和结算风险,无论从监管部门还是具有清算功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自身来看,都面临如何促进转接清算业务更加规范发展的问题。具体对于部分已经介入清算环节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短期内在仍然缺少市场规则指导的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视推动清算环节的透明度、独立性和规范性等,如充分借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