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林下经济循环创新模式 奈曼旗京蒙协作?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林下经济循环创新模式 奈曼旗京蒙协作

林下经济循环创新模式 奈曼旗京蒙协作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六月的奈曼大地,沃野千里田畴似锦,秀美乡村风景如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奈曼乡村一场巨变悄然发生。北京通州区资金、人力、技术通过东西部协作持续向农村流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民增收进一步促进,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变得更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十四五”关键之年,奈曼旗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苇莲苏乡:林下经济铺就绿色振兴之路

近年来,苇莲苏乡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在京蒙协作帮扶下,林下经济在苇莲苏落地生花,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铺就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苇莲苏乡通过实行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发展,开辟了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苇莲苏乡地处老哈河南岸,因为这里曾是昔日的龙化州遗址而声名远播。在老哈河岸边一片片水芦苇外围,当地农牧民栽植的鸡心果也是小有名气。随意走进一处鸡心果园,树下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随风摇曳,偶有几朵白色的苜蓿草花点缀其中,甚是喜人。

紫花苜蓿草以“牧草之王”著称,草质优良,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是牛、羊等食草牲畜的优良饲料。

“牲畜不仅有食吃,产生的粪便可以直接还田,有助于鸡心果树生长,实现了林木与养殖的双赢。”西二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海星说,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模式发展果树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连带壮大养殖产业,这种模式既带动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得到了奈曼旗领导和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

苇莲苏乡林下经济的全面“开花”,带来的直接效益便是农牧民增收,京蒙协作帮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以林下经济为抓手,发挥村集体土地撬动示范作用,突出政策和项目帮扶实效,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苇莲苏乡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乡鸡心果栽植面积6000亩,林下种植紫花苜蓿3000余亩,杂粮杂豆5000余亩,药材200多亩。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农牧民达到1500余户。

发展林下经济,不但不与农业生产争地,还能让林地资源变成增收的“流动资本”。“借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低产林改造的东风,我们不断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形成了以林草、林蔬等为主的多形式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实现了立体生产,产生了林业生态效能,还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苇莲苏乡政府副乡长徐相春介绍。

如今,苇莲苏乡的一片片鸡心果林地,已经从只有杂草,变成了“聚宝盆”。除了牲畜草料紫花苜蓿,林下“小菜园”正在逐渐兴起。

“以前各户鸡心果园浇水都是大水漫灌,现在通过京蒙项目资金带动,全乡鸡心果园基本都实现了精准滴灌,这样一来,在方便栽植户对鸡心果树管理的同时,有利于发展林下‘小菜园’经济。”徐相春介绍,下一步,苇莲苏乡陆续开展林下牧草料、林下蔬菜等项目建设和种植业科普活动,带动栽植户林下种植白菜、角瓜等各类林下作物。

京蒙对口帮扶协作支援奈曼旗已历经26年。26年来,京蒙协作的成绩斐然,通州援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等内容,助力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乡村振兴开启新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时至今日,跨越数千里的京蒙情谊,还在续写新篇章,鼓舞着人们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京蒙携手 让内蒙古奈曼旗农民有了获得感

春耕时节,广阔农田一派繁忙景象。北京市通州区派驻内蒙古奈曼旗挂职干部代旷勋前往治安镇西胡拉斯台嘎查回访京蒙协作帮扶户。

走进村民包巴特尔的家,干净整洁的小院子外,是一个小型的牛舍,出生月余的几头小牛犊显得很壮实。5年前,包巴特尔因病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治安镇西胡拉斯台嘎查9户京蒙协作扶持的对象之一。

2017年,他利用京蒙扶贫资金1.5万元,加上自己筹措的0.9万元,买了2头母牛,目前,已存栏17头牛,彻底摆脱了贫困。

“包巴特尔是个能干的人。”这是村里人对他的评价。

这话也是有凭据的。2014年,包巴特尔买了5只小尾寒羊,由于精心饲养,两年过后,羊发展到100多只。按理说,拥有100多只羊的户,好日子在后面呢。可谁也没想到,因为病,他变得一贫如洗。

2016年,包巴特尔感到全身疼痛无力,四处求医,最终诊断为布病。这一病,花了七八万元,无奈之下,把羊全部卖了用来治病。

病好了,家底也空了;再加上学生读书,包巴特尔成了贫困户。

2017年,恰逢京蒙协作,北京通州区援助奈曼。包巴特尔如枯木逢春,用京蒙协作帮扶的资金又买了2头牛。第二年,又享受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买了3头牛。凭着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日子又一天天开始好起来。

村民刘明兰和包巴特尔的境况一样,都是因病致贫,孩子的病让刘明兰陷入了贫困。刘明兰并不气馁,用京蒙协作帮扶资金养起了牛,也实现了脱贫。走出刘明兰的家,耳边仍回响着刘明兰那句略显霸气的话:“不怕穷,就怕有病!”

的确,刘明兰和包巴特尔通过努力奋斗,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改变了穷困的面貌,走向美好的生活。

5年过去了,包巴特尔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年里,包巴特尔的儿子考上大学后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两年半后,现又回到大学读书。五年里,包巴特尔把自己的房子从里到外进行了装修,前后共计花了8万元,装修后的房子宽敞明亮、冬暖夏凉。

五年里,包巴特尔的牛从最初的2头发展到了17头。五年里,包巴特尔被村里聘为保洁员,一年有8000多元收入;身有残疾的老母亲也享受着低保政策;种地和打工收入每年也在1.5万元以上。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今年种30亩地玉米,还有3个牛犊要卖,到年底,收入个5万元不成问题。”包巴特尔信心满满。“明年再花2万元再盖个牛棚,到年底,我的牛能达到22头!”包巴特尔脸上带着笑。

苇莲苏乡林下经济、包巴特尔一家的发展,是京蒙协作、通州援奈、对口帮扶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京蒙对口帮扶协作支援奈曼旗已历经26年。26年来,京蒙协作的成绩斐然,通州援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等内容,实施帮扶项目168个,助力3.6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乡村振兴开启新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时至今日,跨越数千里的京蒙情谊,还在续写新篇章,鼓舞着人们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