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学会发布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2016)指出,健康建筑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建筑。而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 6 类指标组成。其中室内空气指标除有机物和氡气外,还涉及室内颗粒物浓度和CO2浓度。

以下,南山莲小编就室内颗粒物作简单介绍。

1. PM10与PM2.5简介

室内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根据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其中PM10又可分为细粒子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和粗粒子(直径介于2.5-10μm之间的颗粒物)。

pm10和pm2.5哪个危害大(不可忽视的危害)(1)

由上可知:PM10和PM2.5均为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其中,前者的粒径不超过10微米,后者则不超过2.5微米。人的鼻子一般只能阻挡粒径超过10微米的污染物,所以,PM10和PM2.5均能够顺利进入人体的呼吸道。粒径超过2.5微米但不足10微米的污染物进入人体之后,会被人体产生的体液带出去一部分,再加上鼻腔绒毛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这类污染物产生的危害相对有限。但是,人体器官一般无法阻挡粒径不超过2.5微米的污染物进入,这也是PM2.5对人体危害极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2. PM10与PM2.5的来源

室外大气颗粒物的来源通常分为两种,分别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主要是来自于自然界,如地面扬尘、自然发酵、火山喷发等产生的颗粒物;人为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过程产生颗粒物的固定源,机动车排出的尾气形成颗粒物及二次气溶胶微粒如硝酸盐粒子、硫酸盐粒子及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流动源。

室内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为室外大气颗粒物的扩散,此外还包括室内活动如烹调、抽烟、打扫卫生等。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粗颗粒物(PM2.5-10)主要由机械过程产生,如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细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于各种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木材燃烧、电厂废气、工业生产、家庭烹调、人员抽烟、某些建筑物的材料释放等。

3. PM10与PM2.5的危害

颗粒物基本包含了自然界的所有元素,而且还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如铍Be、铅Pb、砷As等。另外颗粒物还含有水溶性组分,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例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醛酮类化合物等。

PM10与PM2.5虽然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PM10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而PM2.5通过呼吸可以到达肺部,这些颗粒物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 PM2.5 污染的敏感人群。

冬季即将来临,由于冬季雨水较少空气干燥、夜间逆温现象等多种原因,空气中污染物的冲刷、扩散效果不明显,会导致空气中颗粒物浓度较大。南山莲小编提醒大家注意防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并持续为大家提供健康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