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毋意,就是别瞎猜。

生活中,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们喜欢去推理、臆测。

今天他看我的眼神特别怪,是不是他对我有成见;我的办公用品又不见了,是不是谁帮我拿了。有时我们随意地去推理,伤害了别人,或是被别人这样的臆测,伤害过。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将军,带着随从路过一条河,将军准备过去,马却不愿过去。这时将军看到河边有个小孩,就走过去问小孩,这河水深吗?小孩子回答,河水不深。

勿擅为苟擅为(毋意毋必毋固)(1)

将军上马准备过去,当马往河中心走时,发现越走越深,水都已经没过马肚子了。将军赶快往回走。又跑去质问小孩子,你不是说水不深吗!小孩子不慌不忙的指着河上的鸭子说,鸭子腿那么短,马的腿那么长,鸭子能过去那马肯定能过去了。将军顿时间不知道说什么了。

这小孩子就是靠自己的推理,然后得出了结论,要想知道这河水深不深,除非自己亲历过,或是经历过的人跟你确切地说过。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会像这个小孩子一样,利用推理去得出一些结论呢?

所以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听到的同样不一定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去探个究竟,了解具体情况,切不能去推理和臆测。

二:毋必,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做。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非常低的修为,能做到这一点,也只能说这个人还算是不错的小人。

因为事情总是变化的,如果坚持用一个固定的套路去解决任何问题,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许我们都制定过计划或是目标,有时我们的计划不是不可以改变,他必须结合着当前的大小环境去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勿擅为苟擅为(毋意毋必毋固)(2)

试想,拿着同样的方法,去做完全不同的事,还寻求相同的结果,这样的方式可行吗?

毋必就是要通权达变,根据事情此时此刻的状态,来调整我们在当下的状态和做法,以达到目的。

三: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

如果一个人固执己见,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知道,不去学习,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那么他就很难进步。

孔子就是一个经常调整学习,不断寻求进步的人。

孔子有位学生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很丑,孔子就看不上他。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楚国。跟着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他的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

当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后感慨地说:“是我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如此高明的孔子,一样也有看错人的时候,但关键是孔子并不固执己见,能自己反省,甚至敢于当面认错。

现在很多人,自己放了错,都不敢去承认,找各种理由推诿,甚至是嫁祸于别人。

一个人如果固执己见,他也不想知道那些方面自己还需要学习和改进,他同样缺乏对事物的好奇心。他就很难取得进步,适应快速发展时代。

经常调整学习,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保持“毋固”的状态,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和改变因该拥有的态度。

四: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做任何事都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很难体会到别的感受。我们与他人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勿擅为苟擅为(毋意毋必毋固)(3)

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强加于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自己为中心。

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只会故步自封,畏手畏脚的。

就像这次的疫情,多少人奔赴了最前线,抛开个人安危,为广大人民的安危而战。谢谢他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当你全心为别人考虑,站在别人的立场出发的时候,别人也会如此还你。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会不同,只有不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才能够看到别人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