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困

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炼》,讲义中部分内容直接引用《兵家修炼》,引用处不再标注。

【奇出于正,无正则不能出奇】

三十六计关于用策略取胜的小故事(三十六计讲义8暗度陈仓之计)(1)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兵势篇》说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暗度陈仓之计正是兵家奇正思维的运用。

计名“暗度陈仓”大有来历。秦王朝灭亡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治理偏远的巴蜀、汉中地区。在前往封地的路上,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此举一方面向项羽表明自己无意于对外扩张,以减轻项羽的戒心;另一方面可防备他人偷袭,以安心积蓄实力。

在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刘邦采纳大将韩信的建议,一方面派兵大张旗鼓地重修百里栈道,另一方面却派兵抄小路偷袭陈仓。当敌人虎视眈眈地关注着刘邦的栈道修复工程时,却在陈仓遭到了他的突袭。此役刘邦攻占陈仓,突破了项羽布置的封锁圈,由此拉开了他逐鹿中原的大幕。韩信的这个建议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本计的计名“暗度陈仓”便源自此。

【原文】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

把我方的行动展现给敌人看,从而利用敌人做好谋划,并静待有利机会的时机。

【解读】

在实施暗度陈仓之计时,我军一方面用公开的军事行动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即原文的“示之以动”。敌人根据我方的公开行动制定好相应的作战计划,并静待时机成熟准备给我方以痛击,即原文的“静而有主”。另一方面,当敌人全神贯注于我军的公开行动时,我方却从敌人毫无防备的地方暗中出兵,出奇制胜。可见原文的“示之以动”其实就是“以正合”,而“静而有主”正是“以奇胜”的有利时机。

所以,实施暗度陈仓之计往往把兵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明修栈道”,以稳住敌人,另一部分用于“暗度陈仓”,以出奇制胜。这正是《兵势篇》“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之道。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则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度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曰:“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度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翻译】

出奇要基于正,没有正就无法出奇。如果不明修栈道,那么就不能暗度陈仓。三国时期,有一回邓艾屯兵于白水的北面,姜维派廖化屯兵于白水的南面并扎下营寨。邓艾对手下的将领说:“姜维命令他的部队开了回来,我军兵力少,按理当渡过河向我方发动进攻,但他们却没有架桥,这必定是姜维想用廖化牵制我军,好使我军不敢撤退,他自己一定带兵去攻打东边的洮城了。”邓艾随即趁夜色偷偷率军抄小路到洮城。姜维果然前来渡河偷袭,但由于邓艾抢先到达并据守城池,因此洮城没有被姜维攻破。这是姜维不善于运用暗度陈仓之计,而邓艾却识破了他的声东击西之计的结果。

【解读】

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面屯兵扎营,以正面牵制邓艾。可惜廖化伪装的正面进攻露出了破绽, 即要进攻就得架桥但廖化却没有架桥。而这邓艾可不是吃素的,一眼就看穿了姜维的意图并果断进行了调兵。可见若不把正兵用到位就达不到迷惑敌人的目的,出奇兵就会失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刘邦在实施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时,命樊哙率领一万士兵并限令一个月内修好,给敌人的感觉是刘邦急着想要修好栈道并由此出兵,因此迷惑性比较大。

廖化的部队只是驻扎在白水南岸而无实质性的军事行动,因此只能算是虚张声势的“声东”,而不能算是实实在在的“明修栈道”,所以达不到牵制邓艾的目的。显然,姜维低估了邓艾,把他看成了容易神志混乱的人,因此姜维的这一计只能算作声东击西。但由于邓艾不是糊涂人,一眼就看出了姜维的意图,他不仅没把洮城的兵力调过来,反而调兵去了洮城,因此姜维用计失败。所以兵家须牢记,“以正合,以奇胜”,虽然依靠出奇制胜,但这不代表“正”不重要,“奇出于正,无正则不能出奇”。

关于暗度陈仓与声东击西这两计的区别,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阐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兵家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