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西施的事迹,从《宜兴县志》、《丁蜀镇志》以及相关历史记载,他们与紫砂的故事也颇具色彩,在宜兴陶史上做出了不少贡献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为吴所败,退居会稽,卧薪尝胆,决心复仇。大夫范蠡,事越20余年,有心扶越灭吴。范蠡深知吴王夫差好色,欲设美人计,以乱其政。便到民间选美,选中苎萝山鬻薪者之女西施。越王便命范蠡赴吴献美。吴王大悦,迷惑志政,后来果然被越所灭。据《吴越春秋》《吴地记》云:“西施入吴,三年始达,在途与范蠡通”。《越绝书》亦云:“吴亡后,西施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和西施真相(范蠡与西施的故事)(1)

  越灭吴后,范蠡以勾践难以共安乐,便挂冠不辞而去,改名易姓,漂过太湖,隐居在宜兴丁山的一个叫台山的小村里,即今之蠡墅村,并开始制陶。

  自从范蠡弃官逃走后,西施日夜思念他,有人说范蠡已经跳太湖自尽了,西施却坚信范蠡是不会自寻短见的,一定是漂湖西去,另谋生路,便决心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范蠡。

施荡桥

  原来,这曲子是范蠡当年送西施去吴国的途中,为激励西施复兴越国而作的。现在范蠡听到这首曲子的琴声,知道不是别人,肯定是西施来了!他衣服都来不及换就跑到河边。西施一见范蠡,高兴得丢下手上的琴,跑上岸来。两人又悲又喜,抱头痛哭,诉说别后之情。从此范蠡和西施长期隐居在宜兴,帮助丁山的百姓制陶,发展陶瓷生产,使宜兴成为着名的陶都。后人把西施与范蠡相会的地方命名为“施荡村”,在西施停泊船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为“施荡桥”,现为宜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陶都路南端建有范蠡与西施的雕塑,以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