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行走江湖的剑客总是最亮眼的存在,他们嫉恶如仇,风度翩翩,坚韧锋利的剑是他们品格最好的诠释。文人书生的剑柄后往往缚有装饰,象征着文人的儒雅随和,江湖侠客的剑往往轻盈有力,象征着他们坚强勇敢的心。
每一把剑里都融入着铸剑师的心血,干将莫邪二人铸剑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爱剑,也爱铸剑,以身铸剑,铸绝世好剑。
放眼现代,从事铸剑行业的人已经大大减少,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坚持这份职业,为真正爱剑之人铸剑。郑国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铸剑无数,有三把剑最为出名。
“龙泉剑”卖出两万元的高价,“追风剑”开创了我国陨铁剑的历史,“玄铁重剑”为金庸所邀而制成,郑国荣铸就了这三把剑,这三把剑也成就了郑国荣在铸剑师行业的崇高地位。
潜心学艺,只铸好剑郑国荣出生于1964年,家住浙江省龙泉市,他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和众多小男生一样痴迷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梦想着能够像小说中的侠客一般仗剑走天涯。
和一般小孩不同的是,郑国荣为自己的梦想做出了实际行动,他17岁就进入龙泉铸件厂,学习铸造技术。
要铸造一把好剑不仅需要熟悉剑的结构,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长久的练习。练习铸剑的过程是枯燥且痛苦的,郑国荣每天都要将手泡到水里很久,常常失去知觉,但是真正热爱这项工作的郑国荣却甘之如饴。
正是凭借着这份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国荣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铸剑大师。这时他也有了一些名气,常常参与全国巡演活动,铸剑的能力也在逐步增长。但是好景不长,龙泉铸件厂倒闭了,郑国荣也失去了谋生的工作。
无奈之下,郑国荣只能给别人做一些配剑柄之类的小活维持生计,不能铸剑的日子使得他郁郁寡欢。终于,他决定开一家自己的铸剑店,并命名为“古越剑铺”。
郑国荣说,铸剑要讲究心神合一,不能被外界所干扰。因此,古越剑铺就选址在丽水境内的山脚下,周围丛林密布,颇有人间仙境的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郑国荣投身于自己喜爱的铸剑事业中,令他初有名气的“龙泉剑”就成剑于此时。
龙泉剑剑锋锋利又不失柔韧性,花纹繁多,十分美观,这样的剑在郑国荣这样优秀的铸剑师的加持之下更显得熠熠生辉。郑国荣之所以选择铸这把剑,是因为他出生于龙泉,学艺于龙泉,这是对他学艺生涯的怀念,也暗含着离开故地,重新出发的寓意。
这把剑最终卖出了两万元的高价,轰动了全国。同时,郑国荣的名号也就此传开,为他的铸剑生涯开了个好头。
谨慎探索,开创历史龙泉剑之后,郑国荣依旧兢兢业业,提升自己的铸剑工艺。三年后,北京天文馆的工程大师张宝林找到了郑国荣,想让他铸造一把特殊的剑。
原来,虽然中国的铸剑历史十分悠久,但是在陨铁剑的铸造上却是一片空白,如今中国国力日渐强大,张宝林希望有人能够铸造陨铁剑,弥补中国铸剑史在这一方面的遗憾。经过张宝林的细心挑选,他看中了郑国荣。
得知这一消息后,郑国荣十分欣喜,立刻答应了铸造陨铁剑的要求。同时,他立即出发前往北京,和当地的陨石学家、地质学家、武器学家等专家教授一起学习交流,研究铸剑的方法和流程。一个月后,郑国荣带着六十多公斤的陨石回到了古越剑铺。
回到剑铺后,郑国荣还是不放心,又前往各地拜访当地有名的铸剑师,直到胸有成竹后才开始着手铸剑工作。这把剑的铸造花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期间,郑国荣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工厂,每天在燥热的环境下工作,细心研究陨石的各项特性。
经过数百次的失败,郑国荣终于造出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把陨铁剑——“追风”。这把剑轻盈锋利,美观大方,可以说,郑国荣完美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这样开创历史性的成就使得郑国荣一时名震天下,各地的爱好者纷纷前来拜访,渴望与铸剑大师交流学习。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功成名就的郑国荣并没有就此止步,之后的岁月中,他依旧潜心学习,专注铸剑。为了更好地传承铸剑工艺,他系统地阐述了龙泉剑、清明双刀、武士近卫等数十种武器的铸造工艺,将其编写成册,供世人传阅学习。
郑国荣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荣誉,他曾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比赛的奖项,央视也为其拍摄了专门的纪录片作为宣传。令郑国荣最为欣喜的是,他的名气引来了儿时偶像金庸大师的关注,金庸先生邀请其铸造一把小说中的剑,郑国荣欣然同意。
结合铸剑工艺和小说情节,郑国荣决定为金庸先生铸造一把杨过曾使用过的“玄铁重剑”。这把剑制造工艺复杂,既是对自己技艺的考验,也是对童年梦想的致敬。而金庸先生对这把剑也是十分满意,至今还保留着。
郑国荣说:“用十年时间,做好一件事,是技艺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性的提升。”的确,在纷乱复杂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能够在一个行业中扎根,人人都想站在风口上,而真正做事的人却越来越少。
小结:
像铸剑这样的传统行业更是后继无人,这些行业不仅需要极高的技艺,更需要沉稳平和的心性。因为一把好剑的铸造,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铸剑过程中要一心一意,完全隔离外市的喧嚣,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一切都得重头再来。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但是很多都在逐渐消失。对比日本,虽然人口数量不如我国,但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做得极好,许多人一生只做一事,要做就做最好,这样的匠人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不加以保护,那么后辈们就只能在书上看到侠客们手中的剑和铸剑师的故事,而无法在现实中一睹真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