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

May.

20 灼见(penetratingview)

一个母亲给孩子自由,让他去寻找诗和远方,这是对青春最好的祝福。

作者 | 无才姐

来源 | 女子无才便留德(wucai6de)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2)

我不是高晓松的粉,相反,我好像还经常“黑”他。

有一次在闺蜜群里,不知道谁发出灵魂拷问:

如果荒岛求生只能带一个男人,吴彦祖和高晓松之间你会选谁?

大家纠结得满地打滚,最后纷纷表示,为了不把自己闷死,必须带上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只有我倔强地说:“不,我选择吴彦祖。”

还是给我吴彦祖吧,我自己来负责有趣好了。

怎么说呢,其实我也不是什么颜控,主要看气质。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3)

但是这不妨碍我读高晓松的书和听他的谈话节目。

他这人不太消停我知道,一会儿自拍一会儿酒驾一会儿卷入网战,风口浪尖游走是常态。

一般我都安静吃瓜,冷眼旁观。

但是最近他被群嘲了,我却第一次有点坐不住了。

起因是一位武大学生写下了自己临近毕业的迷茫。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4)

武大毕业生 @磊磊学长的信

文中提到高晓松曾说年轻人要追求“诗和远方”“爱与自由”,而他目前连“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不知道诗和远方到底在哪儿。

接着对高发出疑问:“如果他像我一样,还敢说出这种话吗?”

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并不是消极,只是很疑惑,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这代人还有资格提梦想吗?”

被点名的高晓松回复了,这个回复很高晓松。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5)

高晓松的微博回复

这么多年来,无论体重如何变化,他的青春观始终如一:此时不浪,更待何时?

然后他就被四面八方的口水淹没了。

曾经在《奇葩说》上对“清华男神”的一番教导也被顺势挖出,被批到体无完肤。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6)

“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有人讽刺说,高是在教导年轻人一边啃老一边胸怀天下,这种对钱看得开的假清纯只不过是在显示他自己的优越感。

不出所料,高晓松的显赫家世被又一次扒出,于是他的言论被定义成既得利益者对普通百姓的误导、揶揄和嘚瑟。

不知为何,看到这些振振有词的批判,我的胃开始疼。

01

互联网常常令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有资格去对任何人评头论足,以为自己和任何人都站在同一个高度。

可惜这并不是事实。

人固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格局和眼界却有云泥之别,这些是深深植根于家教之中的。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7)

今天,很多人对世家的理解已经仅仅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关注点都只放在那些可以用来攀缘附会的“关系”上。

精神贵族的概念已经面目模糊,家风传承已经遥远得像个传说。

大部分人对高晓松显赫家世的解读都很……怎么说呢,过于市侩。

他的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张克群为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师从梁思成。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两院院士,外婆陆士嘉是著名流体力学家、北航创建者之一。

堂舅父张克潜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外舅父为知名中医施今墨。

随随便便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8)

高晓松(前排右二)与家人

当网友们把这种家族理解成能给高晓松上学找关系、工作铺路的时候,真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从小住在清华园,邻居全是顶级知识分子,往前走两步就是林徽因梁思成家,这意味着什么?

难道令人艳羡的就只有一流的人脉吗?

我们的目光和思维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这样的文化世家给予子女怎样的教育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吗?

要知道,那句著名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并不是高晓松说的,说出这句话的,是张克群。

而放眼望去同样是当妈的,有的在催婚催生,有的在狼狈鸡娃,差别难道只在于有没有钱和人脉?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9)

高晓松母亲张克群访谈截图

图片来源:一条

高晓松从小受到的教育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但同样拥有“最强朋友圈”的家族传承给子女的是什么,我们大概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窥见一斑。

在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中所到达的教育高度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望尘莫及。

傅聪是他的长子,闻名世界的钢琴演奏家。

傅雷对傅聪的训诫是什么?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第四做钢琴家。

一般人家里出了个钢琴家做梦都笑醒了有没有?

在他们家这个目标只排第四,最不重要的一个。

这是在装吗?看了《傅雷家书》你只会被他们的牛逼吓出一身冷汗。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0)

《傅雷家书》三联初版,1981年8月

傅雷的职业和音乐没有半毛钱关系,却有着惊人的音乐鉴赏力,对傅聪的点评专业精准,对各种名家作品信手拈来,父子俩对音乐的探讨占了书信的主要部分。

除了音乐,他们还聊文学、聊美术、聊外语,无论哪个领域,傅雷都是真正的专家,见解独到,令人叹服。

不仅渊博,而且贯通,比如用谈论《琵琶行》的时候用西洋音乐术语来注解,谈论莫扎特的时候找到罗曼·罗兰的评论译出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傅聪七岁半才开始学琴,顽劣叛逆,时有间断,原已考上云南大学准备放弃专业道路,后又退学专攻钢琴,赴波兰参加肖邦大赛时是所有选手里底子最薄弱的一位。

但是他从小培养起来的意志品格支撑他在备赛的六七个月中每天练琴八小时,衣衫尽湿,毫无怨言。

而从小浸淫其中的文学艺术氛围赋予他独一无二的音乐理解能力,他弹奏的肖邦令波兰人惊叹不已:一个中国人怎么会这么懂肖邦?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1)

傅雷与儿子傅聪在研究诗词,妻子朱梅馥在一旁织毛衣

这可不是一般的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家中的常客是钱钟书、杨绛、巴金、刘海粟、梅百器、马思聪、夏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们或许是人脉,但更重要的是构成了这个家庭的教育底蕴。

这才是真的的家底。

02

我相信高晓松“钱不高贵也不肮脏,只是一个工具”的论调完全发自内心,而后面“也可以用来点一支烟”也不是想来膈应人。

书香门第出来的人,大多如此,和他们有没有钱并没有多大关系。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2)

解放前的清华大学二校门

中国知识分子清贫了很多年,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最近十几二十年飘来的云烟。

“大学教授,越教越瘦”是我当年南大老教授的一句戏言,这位教授也是学界泰斗,如今已仙逝。

他们对物质并非全然没有欲望,但有一种骨子里的释然。

傅雷有钱吗?

当他的次子傅敏泪流满面地请求父亲同意他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傅雷说,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学音乐,你也要学音乐,我没有这个能力。

在和傅聪谈到理财时,他写道:

“理财”,若作为“生财”解,固是一件难事,作为“不亏空而略有储蓄”解,却也容易做到。只要有意志、有决心,不跟自己妥协,有狠心压制自己的fancy(一时兴起)!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3)

工作中的傅雷(1961年春)

所以但凡谈到钱,他总是在手把手教傅聪如何抠门,甚至要求傅聪省掉原先要给父母的支出。

抠下来干什么?

为了减少演出,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

演出是钢琴家谋生的手段,傅雷却觉得不必去“开源”,用更多精力去追求艺术才是正经事。

放在今天是不是很颠覆?

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清高了几千年,当我们突然无法理解他们的时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高晓松的家族名单一甩出来,有人已经自动把他和“家里有矿”划上了等号。

但事实上他家有的不是矿,是别的我们没有的东西。

高晓松年轻的时候组了个乐队四处演出,常常入不敷出,睡过楼道火车站,最落魄的时候连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需要朋友接济。

那些认为他因为有家庭背景才敢如此折腾的人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家有矿,会不会让孩子去这样折腾?

不会的。

我们看到的是“成名要趁早,祖荫别浪费”。

我们根本没有张克群那种从容,对孩子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经历过考研失败、创业失败,很是落魄过一阵子,鲜衣怒马之前也曾筚路蓝缕,家里所谓的人脉连考研都没好好利用一下,更别说能把他捧红。

当高晓松的校园民谣唱遍九十年代时,有几个人会管他爹妈是谁?

当九十年代的偶像纷纷过气时,他能活跃到今天,圈了一批又一批新粉,靠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长相很俗的中年大叔,经历、见识和才华还真的没有一样俗。

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在他身上不太合适,毕竟颜垮了。

归来仍懂少年这句话应该很合适,毕竟他真正拥有过自己想要的青春。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4)

图片来源:《晓说》第二季

03

高晓松对“清华男神”那番关于胸怀天下、改造国家的言论被群起而攻之,令我格外心惊。

当群情激愤说他扯什么有的没的,当然是找工作重要,买房买车重要,结婚生子重要,财务自由重要……的时候,我有那么一瞬间对世界产生了怀疑。

找工作不是不重要,可当中国最顶尖的高校最优秀的学生走上全国收视率最高之一的谈话节目,开口就是找工作的时候,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不认为高晓松的反应有什么做作,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来看更像是一种本能。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5)

家国情怀向来是知识分子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在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中,多次提到要想想能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多次敦促傅聪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建议他不仅要做钢琴家,还要做音乐教育家。因为钢琴演奏固然能让人愉悦身心,但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很喜欢的美学家蒋勋先生也常常说起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在他幼年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出身,母亲是晚清贵族。

更不用说上下五千年,读书人无论出身多么贫贱,从捧起第一本书起,首先接受的概念就是仁义和家国。

学而优则仕,至少在表面上都是奔着改造国家去的,事实上也真的有无数人为了真理付出一生。

如果没有家国情怀,很难想象中华文明可以绵延至今,成为地球上唯一不曾间断、没有消逝的文明。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6)

如果把找工作放在首位,那么很多千古名句都成了笑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个笑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个笑话。

这是怎样的悲哀!

也许你只觉得古人陈朽、文人酸腐,价值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那么不妨看看隔壁的西方国家。

西方教育从不会轻易否认个人的力量,总是会鼓励孩子去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小到点点滴滴保护环境,大到雄心壮志发明创造,没有人觉得不值得,也没有人觉得不可能。

西方的企业家为何普遍热心于慈善事业?

而我们谨记“穷则独善其身”的时候恐怕早已忘了后面还有一句,“达则兼济天下”。

如今的我们,胸怀里还装得下天下吗?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7)

于右任亲笔题写张载“四为”句珍拓

04

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有两类人,一类献身于家国,一类活出了自我。

如果觉得家国太遥远,那么退一步,活出自我也是极好的。

但如果只是把谋生放在第一位,既无家国,又无自我,我们的时代将再也不配拥有优秀的人才。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教育唐伯虎去找份正经工作,教育梵高想办法养活自己,教育李安努力养家别吃软饭,那么他们统统都不存在了。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8)

也许有人要说,情怀不是人人都要谈的东西,普通人还是脚踏实地比较重要。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不对?

但是如何去定义普通人呢?

是不是家里没有经济基础,没有通天人脉的人就不配谈情怀,不配有理想?

这种逻辑看起来是在为普通人说话,实质上却是在支持阶层固化。

因为如果普通人只拘泥于谋生,那么优秀的人才只会出现在还能拥有理想的上层社会了。

即使谋生谋得再好,理想也不可能突如其来,庸俗的价值观只会代代相传。

如果以为有了经济基础就自动拥有了诗和远方,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如果不懂得“无用之事”的价值,没有过从心所欲的经历,可能一辈子也读不懂诗,到达不了远方。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19)

也许有人要问,由着年轻人去折腾,难道真的不怕他们虚度光阴,将来啃老吗?

一个人长到成年,习惯、兴趣、品质都已经成型,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关。

李安的夫人林惠嘉为何放心让他“吃软饭”?

因为他虽然不工作,却没有一天停止过对电影艺术的研究和学习,才华令人无法忽视。

梵高的弟弟提奥为何甘心资助他一生?

因为他对绘画的狂热不掺一丝杂质,每天作画八小时,对文学和艺术的领悟力极高。

如果拥有优秀的素质和意志,为何要怕他们虚度光阴?如果没有优秀的素质和意志,找到工作照样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高晓松曾经有过什么问题(高晓松这次被骂)(20)

05

我大概有十几年不想再提“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一直被滥用,已经让人起腻了。

但是有一说一,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人,才会明白诗和远方有多可贵。

一个母亲给孩子自由,让他去寻找诗和远方,这是对青春最好的祝福。

而高晓松对武大学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个中年人能够给予年轻人的最大的善意。

—THE END—

☀本文选自女子无才便留德(wucai6de),作者:无才姐。无才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当你感到烦躁、焦虑、挫败的时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看一看无才姐的爆笑故事,听一听无才姐的歪理邪说,看看这个才华有限而热情有余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成了科学段子。灼见经授权发布。

◐◑原副秘书长回忆:堂堂省委书记,衣食住行竟然如此简单?!

◐◑何炅: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知乎10+万赞:得了癌症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躲在菜市场读书的7岁女孩走红:这样的父母,一看就能养出自信的孩子

◐◑读书有什么用?让你始终拥有做梦的自由

,